在劉曉慶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旺盛的生命力。
1969年,劉曉慶的父親被關進了“牛棚”,當時,有人勸說劉曉慶和他劃清界線,反正又不是她親爸,何必呢?
劉曉慶當場就火了:“他就是我的親爸,親的!”十多年的共同生活,讓劉曉慶對父親更加的了解,她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所有人都避之不及時,劉曉慶風雨無阻的,將自己好不容易買到的菜燒好給父親送過去,風雨無阻。一次,劉曉慶將自己千辛萬苦買來的一瓶廣柑汁送去給父親,這個在國民黨反動派面前都不曾掉過一顆眼淚的男人,此時卻流下了眼淚。
之后,劉曉慶畢業被分配去川北達縣地區的宣漢縣農場當農工,這個地方既偏遠又貧困,交通也不便利,在對未來充滿迷茫的環境下,劉曉慶來到了達縣。
到達目的地后,劉曉慶才知道這里的環境有多糟糕,這里沒有電,想要讀書沒有電,鄉郵員好幾天才來一趟,等他們將報紙送過來,報紙早就過期了,這個地方仿佛被所有人遺忘了。其實,在得知自己被分配到這里時,劉曉慶是不愿意的,然而,她的母親知道她的想法后,直接放話:“如果你不去,我們就不再認你!”父母希望劉曉慶能在廣闊天地的錘煉下成為“紅色接班人。”
在父母的影響之下,劉曉慶也培養出剛強的品質,她告訴自己,就算是當農民也要當尖子生:“即便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個鐘也要撞響!”
劉曉慶根本不顧自己的體力和體質,每天都和男工比較,人家挖坑,挖得又深塊兒又大,她就十下頂一下,拼了命的追上去。別人休息了,她還要把落下的活補上,別人都下工了,她還要接著干,如果實在趕不上就干脆連飯都不吃了。
糧食裝船,需要扛著麻包上跳板,一個麻包200多斤,這分明是男人的體力勞動。但是,隊長并沒有因為她是一個女人而對她照顧。當然,劉曉慶本人也不需要這份照顧,她直接扛起麻包就是干,肩上扛著沉重的麻包,腳下是顫顫巍巍的獨木橋,踩上去就得直接走到底,如果有一丁點的閃失,就會連人帶糧食全部都掉下去。
打包的人看著劉曉慶,欲言又止,最后還是劉曉慶咬著牙說:“上包”。后來,劉曉慶自己都不知道她是怎么挺過來的,只是,這次拼命的行為以后,她生了一場大病。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曉慶被農場評為了先進工人。
電影界的很多人都說:“曉慶孝敬父母的程度,是很多人比不了的。”
不僅是對父親,她在母親面前也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孩子。
一天,劉曉慶風風火火地跑到母親跟前,喊道:“媽媽,吃西瓜!”原來,劉曉慶的手里捧著半個西瓜,是攝制組發放的“高溫補助”,但是,劉曉慶一口都沒舍得吃,直接端回來獻給媽媽。當時,劉曉慶才剛同前夫分居不久,正是經濟上最為窘迫的時候,西瓜就成為了她為數不多的“奢侈品”。
后來,劉曉慶的條件越來越好,起初是借,后來是分,有了房子,她就經常將母親接過來。
拍完《北國紅豆》,劉曉慶分到了二居室舊房,劉曉慶直接將母親和親若生父的養父接過來一起住。后來有了三居室,她干脆請離休了的二老來北京常住,一同被接過來的還有年高九旬的外祖母。
無論在什么時候,劉曉慶都爭強好勝,對于一切新鮮事物,她都想要試試。
在拍攝《大太監李蓮英》時,劉曉慶從《火燒圓明園》演到這一部,從慈禧的十六歲演到死,她還笑著說自己應該申請演西太后的專利,因為不管有多少人演過這個角色,她都是第一個演了她一輩子。
一次,朱軍在采訪劉曉慶時,詢問道:“您在80年代曾經說過您是中國最好的女演員,這個有效期有多長......”
“不是初期,1986年的時候說的。”
“80年代哪怕是在中期的時候,人們的思想觀念都處在一種極其謙虛謹慎的這樣一個年代......”
“本來也是。”
“現在還有效嗎?”
“我如果要演戲就有戲,我現在不是沒演嗎,沒演,別人演,你怎么說我現在還是最好的......”
在劉曉慶看來,自己確實有點狂,她還在當小兵時,就是在部隊的業余宣傳隊,她就和自己的戰友說她要在全國出名,對方當時覺得很驚訝,后來劉曉慶自己都忘了,對方卻記得,說劉曉慶當時就是這么說,而且不止一次。
事實證明,劉曉慶確實做到了當年的承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