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橋歷史文化街區位于紹興古城內東部,東起環城東路,西至中興中路,南至九節橋河沿、紡車橋,北至新三財殿前,總面積16.40公頃。街區始建宋代,是紹興古城中街河布局的典型代表。大運河申遺成功后,紹興城內運河本體、八字橋及八字橋歷史文化街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點段,是紹興古水城運河重要歷史文化遺產。
八字橋航拍圖
水岸空間形態分析
一、丁字骨架水系空間
歷史街區早在宋代前就形成了以運河為主線的集市生活區,水陸交通便捷。運河給歷史街區帶來了特有的節奏感,都泗河(城內運河)與稽山河丁字交叉,局部溇底相接,與建筑街巷形成靈動的空間。稽山河為城東部主干航道,舊時南起東郭門,西北流經會源橋北上,穿東雙橋、八字橋,至廣寧橋西折,過長橋,向北出宋梅橋與蕭山街河匯合,全長2300米。
從水岸空間關系看,建筑、河、街三者層級豐富,水岸空間錯落有致;河道本身的寬窄變化使水街蜿蜒曲折,豐富的碼頭與駁岸空間,增加了枕河人家的新水性;在豎向空間中,鱗次櫛比的民居建筑,節點型的橋頭空間,點綴高大的古樹,勾勒出曲折變幻的水鄉天際線,彰顯了江南運河的水墨韻味。
根據光緒年間的《紹興府城衢路圖》,龍華寺和龍華橋有水系環繞,八字橋東水系連接大池,八字橋直街有水系,望春橋東西宜有水系連通。如今的圖底關系均已填埋。
二、街巷空間變化豐富
街巷空間結構有一河兩街、一河一街、一河無街、內街等豐富的類型。東西向內街長橋直街寬4米,長260米風貌保存較好,為“院落—街—院落”的結構,功能以居住為主;南北向廣寧橋直街北段街寬2.7米,長190米,以山墻面為主,房與院墻結合形成巷道空間;八字橋直街拓寬改造幅度較大;東街以商業為主,寬9米左右,采用“店宅—街—店宅”的結構形式。都泗河(廣寧橋西段)是典型的一河一街,南側街道很窄,約1.5米左右,北側建筑大多是沿河院落,家家戶戶均有河埠與河道相連;都泗河(廣寧橋東段)除龍華寺前廣場開敞外,其余均為一河無街的布局;稽山河是一河兩街經典的樣本,功能商住為主,街寬2-7米之間變化,沿河建筑隨河東西向坡。
街道類型
街巷空間形態大多以正屋墻身披檐面街,很少有廊,估計沿河街道空間有限,只有望春橋河沿東側局部保留沿河廊街。街區內很多小巷與河道相連,稱為水弄。古時人們去河埠或坐船都是通過水弄,方便了居居的生活,也豐富了建筑景觀。如倉弄,寬2-3米,東西向呈弧形轉折,沿稽山河有河埠對應。街巷的道路大多是石板路,深邃古樸,凸現了八字橋街區獨特的街巷氣質。
望春橋河沿廊街
廣寧橋直街街巷
三、節點空間開合有致
街區節點空間主要有橋頭空間、弄道節點、街市結點,其中最精彩的是橋頭空間,橋梁是水鄉立體交通的重要節點,橋里橋外都是看與被看的風景線。歷史街區形成了“二水五橋”的典型特征,八字橋、廣寧橋、東雙橋、望春橋、龍華橋各具特色,承載著歷史的基因,街區也因八字橋而聞名,也是紹興宋代古石橋的集中展示區。
八字橋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橋梁,建于宋嘉泰年前。八字橋位于三河交匯處,與三條道路相銜接,就地形而建成八字橋型,這種靈活巧妙的布置,展示了宋代工匠巧奪天工的智慧。主橋東西向,橫跨稽山河,總長32.82 米,橋洞凈跨4.91 米,寬3.2 米,洞高3.84 米。橋面用七根石梁鋪就,梁面微拱,兩側設覆蓮望柱與勾欄,似仿木構細膩處理。望柱上端雕刻覆蓮,欄板尾部置抱鼓石。橋與河道兩旁怡淡素雅的民居相得益彰,這種匠心獨運的構筑,極富水鄉的特色和韻味。
八字橋現狀
廣寧橋位于都泗河與稽山河丁字型節點東側,橋始建年月不詳,重建于北宋紹圣四年(1097),明萬歷二年(1574)重修。縱跨漕河,北連長橋直街,南鄰八字橋河沿。位于紹興市區長橋直街。系紹興現存最長的南北跨單孔七折邊形石拱橋,全長57.20米,寬5米。橋洞內兩側各設寬0.50米的纖道,券頂石鐫刻有圓形浮雕,橋面兩側置勾欄覆蓮望柱,橋頭抱鼓石長近4m,外側雕刻乳釘紋,極罕見。橋與民居的關系也很有特點,北側建筑夾半橋,南側橋頭建筑擋一半。站在橋上眺望,沿河兩側民居粉墻黛瓦,素淡雅致,一派水墨畫境。
廣寧橋現狀
東雙橋與望春橋形成丁字組合,東雙橋為半圓拱橋,原橋長50米左右,因通車需要在原橋坡上增加坡面,單側坡長增加約50米。橋頭東西南北巷道通過兩組臺階連接,橋欄板厚0.3米,橋梁視覺感覺很敦實。望春橋為單坡平梁橋,分兩折各下10級臺階,之后上7級臺階與東街連接。橋孔下與水邊河埠,與西岸 相對,此節點是街市空間中重要的景觀結點。
東雙橋與望春橋現狀
龍華寺東側的龍華橋為東西跨向單孔石梁橋,橋面長5.50米,凈寬2.10米,橋東16級,橋西2級,折向南面下15級石臺階到岸上。橋北側兩岸立有石槽石柱,應為水閘設施,現狀閘門已失,通過后期考古驗證紹興古城水系變化。
龍華橋石閘柱遺存
四、建筑空間鱗次櫛比
街區內建筑類型豐富,有保存較好、格局完整的臺門式民居,有舊址、洋樓,還有多種宗教建筑并存。
南北稽兩河兩側,由于河與街之間間距較小,因此沿河住宅多為前店后宅或上店上宅式,根據用地的寬度,大多兩至三進深,層高以一層為主,局部二層或老虎窗形式,臨河為公用河埠。都泗河西沿民居,因街在北側,所以臨河有較深的進深,每戶有河埠,這樣的布局減少店對宅的影響,使生活空間更為寬敞舒適,但街景景觀沒有沿河生動。在街區中,典型臺門、民居沿街幾乎朝街方向坡屋面(如沈錦記營造廠舊址、王家臺門、廣寧橋直街、李永泰錫箔店),沿中間區域的臺門大多南北朝向(如樓家小洋樓、廣寧園典型臺門、章家臺門)。大多民居裝飾樸素,白墻板門,講究一些的臺門木構架用料粗大,門斗為石門框磚雕,墻面下部采用石肖墻,上部采用防火墻或硬山磚雕或歇山頂。屋脊上有磚雕屋脊,用美好的裝飾題材一料裝飾居住環境,以取得一定的心理暗示效果的風俗習慣。整體建筑在間的基礎上通過前后組合成院,通過橫向組合成院組,通過平面退讓與一二層的營造拓撲,使建筑錯落有致,風貌古樸典雅。
都泗河沿河民居局部
著名佛寺建筑龍華寺,是東晉會稽內史江彪兒子江夷舍宅為寺。歷史上龍華寺水環前后,西有廣寧橋,東有龍華橋,面朝秦望山,可謂水天一色。現龍華寺系2005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復,寺前有“南朝古剎”石牌坊、龍井雙涌。除龍華寺外,還有近代拉丁式建筑的天主教堂,坐北朝南,前四層雙塔樓,過塔樓為講廳,是城區保存的近代優秀建筑之一。
龍華寺現狀
五、業態功能生活縮影
隨著時間的變化,街區絡上了一代代居民的生活印記。根據現場商業業態的調研,共計商戶148家。占比最大的是零售類,集中在東街一帶,其經營內容以建材、家居用品及家裝為主,通常屬非連鎖性質,無明顯品牌形象,無良好管理的低商市場;其次是餐飲類和休閑類,但沒有主力店;再次是服務類,如房產中介咨詢因市場關系幾乎閑置,由于婦保院的搬遷,周邊與之相關的業態也面臨轉租的狀態。
但在游人較集中的水街區域,有十幾家咖啡茶飲、文創工作室、書吧、民宿,通過更新改造給傳統的歷史文化街區增添了時代色彩。面對公眾的烏篷船體驗、古城消防救援站給游人多了一份體驗。當然最多還是路邊、屋邊臭豆腐攤,使整個街區充滿了人間煙火。
古城消防救援站局部
保護傳承利用探索
八字橋歷史文化街區與運河結構關系緊密,水岸空間與居民的日常生活生產密不可分,街區中的城內運河、古橋街巷、臺門院落及生活形態,共同構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景觀,是體驗紹興水鄉風貌的勝地,更是紹興古城水城空間典型的活態樣板。
街區在2004-2007年作過更新,在不影響整體居民生活的情況下分步實施,主要解決生活排污、市政管理與消防通道等問題,以修繕為主,局部立面改造、拆除違建和拆除重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環境,但偏重于物質結構的更新,對社會結構層面優化較少。在新時代下,歷史文化街區成為城市中的孤島,原真性的生活樣本隨著時間的推移很難維系,如何調整人口結構,優化社區功能,挖掘街區文化價值,仍然是歷史文化街區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
在保護中,遺產區有詳細的保護管理要點,但要把握整體與重點。八字橋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個整體,如何成為紹興古城活態博物館的經典案例,需要整體思考、活態保護。重點突出八字橋城市地標建筑,打開八字橋與東雙橋以南的景觀視廊,能望到會稽山,以北能看蕺山山峰,建議降低街區內高層及對視廊影響的多層建筑,恢復八字橋在歷史文化街區景觀的統領地位。對于歷史街區應整體性保護街區的傳統格局、空間尺度和歷史風貌,突出運河城鎮特色,不得改變與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保護水系清潔的同時,合理恢復八字橋西側水系,有條件打開東側水域;改造提升東街建筑立面,恢復東街南側水系; 連通稽山河與古城內河水系環線,連通外環城河游線。
在傳承中,注重傳統要素的技藝與知識,增強價值傳播與國際合作。結合中興路提升計劃,改善八字橋歷史街區及周邊區域的居住環境,控制街區的人口數量,協調歷史文化街區與城市發展的關系,適當疏解人口,緩解壓力。建設集中公共服務中心,在保持并尊重運河原住居民的生活形態的同時,改善歷史街區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居住環境,提升居住空間質量與生活品質。優化八字橋直街交通與停車系統,構建節點樞紐與慢行水上巴士網絡,向街區周邊延伸傳承古今的古城綠網。謀劃八字橋歷史街區水城營造與古橋營造技術展示館,打造國際古橋峰會永久地,吸引更多的人們參與,提高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認知,通過新媒體更好地傳承傳播古城智慧。
八字橋南(遺產與發展的因境)
在利用中,積極融合時代需求,與街區形成可持續的活態空間。建議歷史街區以開放式景區標準配套,成立街區更新機構,制定相關政策,優化提升街區文化業態。撤并街區內現狀學校,植入文商旅功能,鼓勵老字號片區化集群化創新發展,引導“老字號”、名店作坊恢復再創新(如構建錫箔街市、紹興銅鏡創新工坊等),吸引一批創客入駐街區生活。開放一批臺門建立體現特色的專題展館、研學館。鼓勵在不改變建筑界面空間的前提下,根據業態需要內部有機更新,統一拆除與街區極不協調的因素(如防盜窗、五顏六色的廣告、管線及生活垃圾等)。通過文化旅游、文化創意產業融合、街區更新活力,構建傳統街區高品質文態空間。
八字橋歷史文化街區,以其獨特的水鄉風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現了紹興古城悠久的歷史和多元的水鄉景觀特征。街區內保存的多類型建筑和丁字型運河水系,不僅是人類智慧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更是地域文化傳承的有力載體。在保護與利用的平衡中,八字橋不僅為當代人提供了一處感受歷史的場所,也為未來的文化發展指明了方向。通過街區水岸空間深入研究,八字橋以其獨特的魅力,持續給游人以虛實審美的價值意義,成為文化認同與生態和諧交融的重要象征,彰顯了歷史文化街區在當代社會中的重要意義。
八字橋歷史街區航拍俯視圖
(本文圖照由作者提供)
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程雪婷
審核:戴秀麗
總期:第822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