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7日(周日)上午8:30,“沖出日常”——張怡微小說《四合如意》《哀眠》研討會在復旦大學東輔樓205會議室成功舉辦。會議由復旦大學中國當代文學創作研究中心、人民文學出版社共同主辦。眾多作家、評論家、出版人、媒體人出席研討會,對張怡微的最新作品進行了懇切的分析與評價。
《哀眠》與《四合如意》同為關于世情的探索之作,側重于不同的構思空間:《四合如意》聚焦于“機器與世情”的話題思考,以手機、朋友圈、VR、人造娃娃等機器為媒介,去照亮人性的沖突與世情的復雜。《哀眠》圍繞城市、離散和家庭內外女性生存境遇展開,通過描摹當代青年的生計變遷與情感抉擇,探索當代青年的家庭意義與生存坐標。在從《四合如意》到《哀眠》的書寫中,張怡微逐漸構建出一個與當代生活對話的小說世界。在她的筆下,社交媒體下的人情關系、二次元人群的生存方式、晚年處境、婚姻思索、移民命運乃至最細微的友誼終結,都擁有了嶄新的面向與輪廓。
會議分為上下半場,分別由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宏圖、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王昌改主持。現將下半場的研討內容整理刊錄如下,以饗讀者。
張菁
《青年文學》雜志主編
城市文學的創作和我們很貼近,它書寫的是我們所處的時代和我們的境遇。大家之所以一直在探索城市文學的路徑,是因為它不是地域性的,也不是標簽化的,它的內里是一種普適的文明。它意味著在時代的變化之中,我們如何去面對變化所帶給我們的那些不確定性,以及在不確定性之中,我們該如何確立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確立人和自我、人和世界之間的關系。
當下,城市文學的書寫常常是不足的,我們的文字還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細節和更多的訴說。怡微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回應了我們對于城市文學的期待。在《四合如意》和《哀眠》的寫作中,怡微用文字反映了當下城市生活中,人們真實的心靈境遇的變化,她用理性的方式嫁接了細節的思考,這種真實和樸素有一種打動人的力量。
閱讀這兩部作品時,我們能感受到面對一系列變化的不適,但在不適之中,也能感受到被理解的包容。怡微為我們展現出生活中一些溫潤的細節,讓我們覺得她在自己身邊。很多讀者在閱讀怡微作品的時候,覺得閱讀的正是當下的自己。我們能夠在她的文字間安放自我,覺得一切沒有那么糟糕,或者說一切沒有那么唯一。
這樣的作品能夠給到對方一種喚醒。怡微的捕捉讓更多人可能的生活被包容、被理解和被看到。所以我覺得,怡微在表達自己、交流思想的同時,也在撫慰人心。
喬曉華
《小說界》雜志主編
從散文到小說,怡微一直保持著非常規律且高強度的寫作節奏。每次看到她的新作品,都會覺得和之前的很不一樣,她給我們的感受總是新的。比如剛開始的時候,怡微主要關注的是家庭生活,后來她在學校任職,你會發現學界的生活也開始進入她的小說領域。她寫作階段的變化,新題材的引入,其實是因為她自身正在不斷經歷新的生活。所以她作品的主人公,實際上包含著她本人的很多碎片。
有時候我會覺得怡微的小說是非常冷感的,其中的感情非常克制。比如她寫家庭生活,寫的并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理想的家庭生活”,在她筆下,母女關系、父女關系,閨蜜間的關系,情侶間的關系,都像一種殘骸。情感已經消失了,殘骸還遺留在那里,大家還在試圖維護這種聯系,但大家也都明白快要維持不下去了。
怡微的小說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在于她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她的小說常常會與當年的熱點有所關聯,包括彈幕、直播等等。她的寫作永遠都跟著時代在變化,其中對當代生活的細節的刻畫尤其動人。
岳雯
《文藝報》副總編輯
張怡微的創作路線非常清晰,也代表了很多青年作家創作的基本發展歷程。因此對于這一代青年作家,張怡微可以作為一個標本、一個案例,去探討在寫作生涯的十字路口上,一個作家持久創作的動力究竟在哪里。
創作需要擁有很強烈的傾訴和表達的愿望,這種表達常常基于個人的某種經驗。在張怡微身上,這可能是一些傷痛性的經驗,她需要把這些傷痛吶喊出來。所以在她最早的寫作中,她的情緒極為飽滿,憤怒構成了她創作的原動力,她有太多的不快樂要說給大家聽。而隨著她的創作和表達,隨著人生經驗的不斷的迭代,這些傷痛和不快樂是會在寫作當中被逐漸治愈的。當這些經驗講完了之后,張怡微選擇了一個非常明智的道路,就是講家庭。
家庭是社會情緒的一個發端口,當我們處于一個新舊碰撞的時期,我們的倫理、我們的情感結構發生的變化,可能就會具體而微地顯現在家庭關系上。這種變化是現代和傳統沖突的顯影,它能夠顯現出我們在新和舊的沖突中,到底承受了哪些結構性的矛盾,這種矛盾往往不是個人的或偶然的。這是張怡微的第二個階段。
當她再接著往前走的時候,她選擇的第三個方向是觀察當下青年的情感結構狀態,探索新媒介對人的持續性的影響。她從自己的經驗中走出來,去寫、去反映當下青年的生存景觀和精神圖景。這可能是張怡微這些年來創作的基本道路。
怡微在高校任職之后的寫作,其實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和當下很多作家不一樣的是,她是在以一個學者的方式寫小說,她的小說成為了學術研究的另外一種表達。她小說的深層邏輯是理性,是觀察,她筆下的生活其實也是她研究的對象。這種寫法是獨屬于她的,是一種兼有學者理性的觀察世界的方式。但是同時,要如何避免理性的過分強大?如何避免理性對于感性的掠奪?我覺得這可能是怡微未來要去不斷思考和尋找的。
來穎燕
《上海文學》雜志副主編
當張怡微更多地關注科技的發展、生活習慣的變化和社會事件的發生對人情關系的影響時,她小說的許多特質被放大了,或者說本來埋伏在背后的一些要素站到了前臺。她的理智讓我感覺到一種宿命感,這種宿命感,利落,決絕,甚至有一種恐怖的氣息。她在一次訪談里坦白地談到,因為自己的經歷,會對平行世界有一種恐懼的感覺,總是在擔心一些在自己身上不會發生的事情。但是這種擔心,讓她在小說里,對于這些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產生一種代入感,驚人而且動人。但同時,她又很清醒,這是對于平行世界的體貼,因而不會陷入自怨自艾的情緒之中。于是,她的幽默感在這兩本新作中愈加明確地顯露了出來。這種不動聲色的幽默,讓她的小說擁有一種突襲感——這好像是蘇童說的,好的作品讓人在猝不及防的時候一麻。
在這兩本新書里,我明確地感到,張怡微小說的敘述間隙增大了,情境轉換愈加自如,節奏更加張弛有度,或者說敘述的密度與之前的小說比有所降低。這為恐怖和幽默騰出了地兒,建立在一種“輕逸”而非沉重的基礎上。用憂愁和譏諷的情緒將時間攔截在外,去重審人情和生活,是她在這兩部新作里的重要特質。所以我在她的小說里覺到的利落的、宿命感的恐怖,在于她帶領我們意識到生活有一種習以為常的不合理,但我們必須承受,并且無力改變。博爾赫斯說:水消失于水。生活與跌宕本是一體,盡管沖出來聚攏看,這么戲劇化。但我們誰不是隨時可以翻身上臺?
何同彬
《揚子江文學評論》副主編
我記得十多年前曾經推薦過張怡微的短篇小說《嗜痂記》,以小女孩的視角來寫自己母親的感情,還有在各種倫理情感關系中個體生命的細微感受。對一個青年作家來說,完成度非常高,整個作品都很扎實,讓我印象深刻。去年“中國作家網”組織的“學院視域下的女性寫作”研討會,也重點研討了張怡微的小說創作,我也從學院寫作、性別話語和現實主義書寫等方面參與了討論。這么多年張怡微給我的感覺是,她跟學術現場和文學現場之間都是若即若離的,保持著一種恰當的疏離感,我們很難在目前流動的“文學盛筵”上看到她,雖然她是一個我們充分認可、信任的作家,但是經常我們會有意無意地忽視掉她,恰恰是這樣一個作家反而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去年的會上我曾經說張怡微的寫作讓我想到博爾赫斯的一句話:“一種被謙遜隱藏起來的復雜性”,她的寫作整體上有一種奇異的學者寫作的氣息,融合著隱微的學術思維和小說思維,能夠把知識、技術、身體和各種微妙的時代感、當代性平衡得極其嚴整、堅實、準確,使得文本顯得特別值得信任。她的小說看起來溫和、平靜,也是所謂的日常的、世情的,尤其是當下的生活,包括媒介給我們帶來的諸多變化,以及在我們日常倫理當中日益生成的特別微妙的影響,家族內部、各種情感倫理關系內部碎裂的過程,都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精確、冷靜的呈現,耐心的細讀之下其實非常動人,也非常震撼,特別符合托卡爾丘克對于“新型故事”的期待:“普遍的、全面的、非排他性的,根植于自然,充滿情境,同時易于理解。”
李然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
作品與作者始終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怎樣的作者總會讓我們遇見怎樣的人生。因而作者內核的穩定與智慧是讀者最大的福利。怡微總能夠給讀者一種不動聲色的平定之力。即使描寫紛亂如麻的生活,依然呈現很好的秩序感和清晰度,即使在逆境中,仍讓讀者感知到與生活相處的自重與悲憫。
怡微的作品為讀者創建的是一個嶄新的家族模型,主人公就處在坐標的軸心,順著這個軸心,你可以找到她的父母、原生家庭、父母分散之后的家庭,以及這些家庭的子女們,這種突破傳統意義的家族模型,對于我們當今的讀者更具對標性和參與感。
如果家族是一個平面的坐標軸,那世情就是在坐標軸的各個方向產生的點,這些點的連結,完成了家族成員之間、家族與個人、家族和個人與這個時代和世界的一種互動,從而形成龐大的寫作建筑。在這個建筑中,她會帶著讀者去充實與刷新對這個世界的一種認知,像做出一個公式一樣,將生活的柴米油鹽推導至時代背景中,讓讀者跳出小家長里短的思維,實現與時代、與世界的一個互參與互認。特別可貴的是,怡微傳遞給讀者與生活相處的導向既不是去熱愛生活,也不是去恨生活,更不是對付生活。她更多的是告訴你,其實人生也好,世界也好,它都是一個套餐,套餐很難讓我們感到盡善盡美,但你必須得要為這一整套去買單,好的那部分你去享受,不好的那部分你要踏實的去跟她相處,我覺得這種既不是消極也不是抵抗,她就是不任性,去釋懷、去和解,去直面這個世界上你該有的疼。
顧曉清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社科事業部主任
我們社科學人關心的是個體在宏觀社會結構中的微觀生存狀況,而張怡微的作品也正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刻的觀察視角。就以張怡微的“機器與世情”來說,現代科技對生活方式的滲透,它在某種意義上改變了人對日常生活的感受,其實也改變了研究者進入和科技日常生活的難度與方式。現代科技作為一種內嵌的算法與價值觀的力量系統,以這種便利性為契機,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同時也將一種與日常迥然不同系統帶入了生活的層面。這個科技仿佛在人的生活里埋下了一個如影隨形的幻夢,從此每個人都真實生活在想象和現實之間。
張怡微的小說敏銳地察覺到,在此之后人的生活內部發生了分裂,這種分裂對于生活在其中的個體而言是需要去處理的矛盾系統。對試圖展開觀察的研究者也意味著遙遠的觀看、揣測失去了效力,如果連身處其中的人都必須持續性地在張力之間,在夢幻和真實之間不斷做出調整,那么基于既有的、過去的和外在的知識系統的靜止判斷還有多少價值呢,所以我們要跟隨小說的人物不斷地進入很多現場,面對那些大型小型的尷尬和油然而生的溫情,就如同城市社會學家亨利·列斐伏爾所說,日常生活研究看起來是在處理瑣碎的經驗,但現在生活的核心矛盾就在瑣碎當中。
胡曦露
上海文藝出版社編輯
怡微的《四合如意》呈現出散文和小說之間一種奇妙的對話和關聯。首先,我關注到怡微對家庭人情當中復雜羈絆的描寫。在怡微的散文集當中,她談到外婆對于過年儀式感的看重和執著,其實是在維系親情的連接,外婆去世之后,盡管家庭中的愛和聯系依然存在,但不再有那種穩定的支撐。我在怡微的文字當中也時常感受到一種漂浮的異鄉感。因此,從散文出發,我會更加理解她小說情節的設置。比如她在散文作品《新腔》里提到陳可辛的《甜蜜蜜》,黎曉軍和李翹之間,書中說這是一種“快要接近、幾乎就是愛”的境遇,盡管兩個人親密到那種程度,但這種感情始終是不確鑿的,漂浮的,其實這與兩個人的異鄉人身份息息相關。《哀眠》中也有類似的情節,如小說《過房》,快像一家人,又始終不是一家人,他們之間的親情又該如何界定呢;又如《宿鳥記》,小說開篇是在機場,在一次旅途中,主角鄒冉和男主人公之間的感情,其實也漂浮在香港和臺灣這兩地之間;小說的結局貌似樂觀,但是你也會感受到,這種樂觀好像是暫時的,背后有非常大的不確定。在怡微筆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是能夠被清晰界定劃分的,但是又是真實存在著的,這就很動人。
另一方面,怡微的寫作會把個人的悲歡提升到某種人間共通的經驗之中。比如在她的散文里,她寫到好友母親的病逝,然后她會聯想到關于這個病的數字CA199,又聯想到更多與之相關的事,她的聯想把這件事提升到一種人類共同的境遇中。在怡微的小說里我也看到這樣的設置,比如邱言這個角色,她在母親出事之后,又得知父親得了阿爾茲海默病,但怡微并沒有花很多的筆墨去寫邱言的情緒,而是轉筆去寫病房里的人間態,以及浮在表面上的那份淺淺的快樂,邱言整理父親衣物的時候,看到大學時代和父母的合影。這其中有很多的悲傷,有很多的情感,盡管她都留白了,或者淡淡帶過。但是你能夠感受到這些情感就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罅隙當中。
《哀眠》| 張怡微 | 人民文學出版社
張怡微致力于描寫當代青年生活,無疾而終的愛情,棘手又充滿羈絆的親情,獨立生活的困窘。她是一位與當代青年同成長的作家,能敏銳地捕捉到時代在青年群體中投射下的情緒,對于情感、自我的探索——他們接過生活的重量,經歷婚姻、離異,看見衰老、死亡,一步步識別虛榮、謊言,也辨析人的軟弱、逞強。他們努力自我長成,遙遠的長路變短路,直到長出自己的表情輪廓。
張怡微以毫不怯弱的姿態迎擊生活中的虛與委蛇,欲望與幸福,相遇與告別,在冷靜的敘述中閃現人生的真諦,偶有嬉笑哀矜,時而反諷自嘲,以至于發出一聲輕微的嘆息:生活——這么狹小的島嶼,我們到底急著飛去哪?
《四合如意》| 張怡微 | 人民文學出版社
四合如意原為曲牌名,意為包含多首曲牌連綴而成的大型套曲。十二篇小說,十二首曲牌,舊曲新意,每一個故事都在辨析當代青年的情感生活。
這本小說,既是社交媒體一代的情感教育之書,也是他們確認自我的宣言,每一篇故事都是真實世界的生計與虛擬世界的歷險。
情感勞作的景觀,叢叢愛意的墓穴,都是大時代里的浪花,歷歷如繪。成長,在故事中得以曲折地落成。
情隨世變,事事如新。
初審:化 城
復審:薛子俊
終審:趙 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