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于帆書樊登講書,作者瑾山月
《成年人崩潰守則》里,有句話很扎心:
成年人的崩潰,講究性價比,需要看場合,找時間,打掩護。
你不能讓情緒隨便發泄,也不能拿自己的事給人添堵。
最好是面面俱到,活成無所不能的超人。
哪怕遇到坎兒,碰上麻煩,也要佯裝輕松。
都說長大后的日子,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可現實分明是,我們越來越累,越活越不開心。
有人就曾問心理咨詢師慢慢:“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幸福?”
慢慢說:“很簡單,把自己當成小孩,重新養育自己。
把你想象成自己的女兒,允許自己犯錯,發發小脾氣。
做不到的事就找人幫忙,不喜歡的人就不要搭理。”
把自己當孩子養,不是任性,而是一種自我關懷。
如果你感覺累了,不妨做一次自己的小孩。
有人說,成年人的世界,早已“焦慮常態化”。
我們被“完美”裹挾,最怕丟了作為大人的面子。
工作上接到一個項目,總想做出最佳方案,不能出一點紕漏;
替朋友辦事,總是拼盡全力,面面俱到,好讓對方一萬個滿意;
哪怕是教育孩子,都要求他們和自己一樣,盡量做到“完美”。
可羅翔老師說過:這世上根本不存在完美,人要接納自己的缺陷,允許自己犯錯。
我們不可能掌控一切,人總有辦不成的事,達不成的目標,爭不到的面子。
在網上,看過一位媽媽的哭訴。
她說,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可生活里卻盡是不如意。
在單位,她是業務骨干,可因為一點失誤,就被取消了中層競聘資格。
在家里,她是嚴厲的虎媽,可孩子卻是越管越叛逆,整天和她對著干。
不管是工作還是家庭,一點事沒處理好,她就很自責。
不少網友看后,紛紛安慰她,但也有人卻毫不留情地說:
“你的痛苦都是自找的,不允許自己出錯,本身就是錯。”
我們總是越長大,對自己越苛刻。
但想想看,你對自己的小孩,會忍心逼他把一切做好嗎?
不小心打翻了水杯,你會斥責嗎?偶爾考砸了試,你會說他丟人嗎?
不會,你只會安慰他,鼓勵他,告訴他:沒關系,我們慢慢來。
那為什么不能這樣對待自己呢?
多一點包容,少一點要求,多一點鼓勵,少一點責備。
你會發現,接納自己后,焦慮少了,生活更從容了。
前陣子,看《平凡之路》,特別心疼劇里的左娜。
她是律所的實習律師,同事們集體跳槽,很多工作都落到了她的頭上。
但她卻很少找人分擔,總是一個人熬夜干活,直到累得在車里睡著。
除了工作,她家里也有一堆麻煩事。
父親出軌鬧離婚,母親以死相逼。
但她卻瞞下一切,獨自扛下所有。
即使后來有人想幫忙,也被她毫不猶豫地拒絕。
有人說:左娜就是太要強,這樣的人,活得很累。
可遺憾的是,生活里盡是這種“愛逞強”人。
工作已經很累了,可為了多賺點錢,下班后還去做兼職,不到下半夜不回家;
生病好幾天了,可為了照顧一家老小,還故作堅強,一個人偷偷跑醫院;
難事在心里堆成了山,也不好意思找人幫忙;壓力大到崩潰,也只會強顏歡笑。
別再死撐硬扛了,讓自己像小孩子那樣,遇到麻煩就向人求助,有心事就找個人聊聊。
當你打開自己,終會發現,這世上從來不缺關懷與善意。
孩子上幼兒園,你會囑咐遇到問題找老師;孩子參加工作,你勸他多向前輩請教。
為什么到我們自己身上,反而各種不好意思,顧慮重重?
你我都是肉體凡胎,不是鋼筋鐵骨,也沒有三頭六臂。
所謂的獨立,不是一個人扛 下所有,而是懂得借力,向外尋找力量。
扛不住了就找人幫個忙,熬不下去了也可以讓人分擔,這一點都不丟人。
像孩子那樣求助,是艱難生活下,對自己的搭救。
有時候,看看身邊的孩子們,真的很羨慕。
不開心就發發小脾氣,看誰不順眼就拌幾句嘴。
他們從不壓抑自己,總有被討厭的勇氣。
而我們自己呢?
卻是生了氣憋在心里,受了委屈也不敢發泄。
緊張著別人的喜怒,對自己的情緒不管不顧。
到頭來,活成了“老好人”,卻對自己很差。
樊登老師講書時,說起過男孩保羅的故事。
保羅因為瘦小,時常遭同齡人排擠。
為了被喜歡,他百般討好,不是當小丑逗人開心,就是幫人背書包寫作業。
可他越是委曲求全,越是被人看不起。
后來,保羅決定改變。
他穿上蜘蛛俠的衣服,像英雄那樣為自己打抱不平。
有人罵他他就罵回去,有人笑他他就打回去,有人調皮搗蛋他就去制止。
保羅本以為自己會被更多人討厭,結果卻贏來了外界的不少好感。
樊登老師說:如果你想擺脫人際交往中的苦惱,必須具有被討厭的勇氣。
誰都想受歡迎,但八面玲瓏地討好所有人,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你的孩子心情不好,你不會強令他壓抑自己,把情緒憋回去。
那對我們自己而言,更不必要求自己處處讓步,事事忍耐。
不想幫的忙就拒絕,職責之外的事也可以推走,不喜歡的人也不必巴結。
允許自己生氣,敢于表達不滿,才一個人強大的表現。
總是為生活奔波,你有多久沒有真心笑過了?
還記得小時候的日子嗎?
每天放學,把書包一扔,就和小伙伴興致沖沖地去玩耍;
學習再累,都會背著家長,偷偷看電視,聽音樂、看小說;
偶爾考試考得不錯,就拉著爸媽去趟游樂場,盡興地玩一次。
小時候的我們,總會忙里偷閑,犒勞辛苦的自己。
可長大后,卻是一頭扎進生活的洪流,不允許自己有片刻喘息。
我們像只“無腳鳥”一直飛,直到筋疲力盡,才逼自己長出雙腳,找地方停靠。
就像韓國插畫師李彥姃,曾是出了名的工作狂。
直到累得精神崩潰,才逼自己停下來歇一歇。
她離開熱鬧的都市,搬去安靜的鄉下,每天和花花草草打交道。
她還發現了一座小山,經常爬到山頂,吹吹風,看看海。
當她在休息中滿血復活,才發現,會玩的人才配得上生活。
后來,她把鄉下的小山當成“游樂場”,累了就去放松一下。
不僅是孩子,我們大人也要有點“玩心”。
偶爾給自己放個假,去戶外走走,去遠處看看。
叫著三五好友,看個電影,聚個餐,聊聊八卦。
允許自己放縱,鼓勵自己去玩,在松弛感中,找回對生活的知覺。
這才是一個成年人,對生活應有的態度。
當你學會休息,“從容”不再是某個時刻,“輕松”將成為一種日常。
告別慌亂與緊張,拒絕制造焦慮,每一天都可以過得飽滿新鮮。
有沒有發現,我們身邊的人,漸漸分成了兩撥:
一撥像籠子里的老鼠,為了生活盲目奔跑,卻原地打轉。
一撥像航行的船只,朝著閃亮的燈塔,興致勃勃地向前。
個中區別,就在于我們能否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
我們總是活著活著,就把自己弄丟了。
不信你回憶一下,還記得兒時的夢想嗎?還記得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嗎?
如果你的孩子告訴你:我喜歡探險,想去森林里露營。
你會毫不猶豫地對他說:好樣的,大膽去做。
可面對自己的事,卻是故意忘記,反復打壓。
我們被一個個身份牢牢套住,根本不敢做自己。
我是媽媽,要為孩子考慮;我是女兒,不能讓父母操心;我是員工,要幫老板賺錢。
但尼采有段話說的好:
“親愛的,你要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
你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也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
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因為你遲早會失去它。”
你是很多人的“某某某”,但別忘了,你更是你自己。
三十歲,你可以重新學一門技能;四十歲,可以來一場說走就 走的旅行;五十歲,可以換一種人生的活法。
一個人要如何生活,這個問題永遠沒有標準答案。
允許自己有愛好,像鼓勵孩子一樣推著自己朝理想前進。
喜歡的事,就去做,想要的生活,就去爭取。
沒有誰的生命該被定義,每個人都有做自己的權力。
畢淑敏曾說:不要等著別人來愛你,你要努力愛自己。
小時候,我們有父母呵護,長大后總要一個人經歷風雨。
生活,是真實、碎碎、紛亂的,我們心里裝著太多的人和事。
不知不覺間,肩上的膽子越來越重,邁出去的每一步都那么吃力。
如果總是愛別人,那又有誰來在乎你?
像對待孩子一樣,轉身抱抱那個很累很累的自己:
告訴ta,一路走來的你辛苦了,如果可以,不妨休息一下再出發。
作者 | 瑾山月
主編 | 阿醫
排版 | 余景
圖片 | 圖蟲創意
最好的贊賞,就是“在看”和分享,讓生活更有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