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促進物流降本增效、營造高水平口岸營商環境、堅決守護國門安全、提升整體智治水平等。”近日,海關總署公布出臺新一輪支持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16項措施,為外貿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如同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促進創新要素跨境流通
據統計,2024年1月至11月,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合計進出口額達到14.56萬億元,同比增長5%,占同期我國進出口總值的36.6%,彰顯了長三角地區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推動區域發展的關鍵力量。海關總署針對長三角地區的創新發展需求,推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
例如,便利創新要素跨境流通,優化特殊物品進出境監管模式,協同地方政府持續推進生物醫藥研發用物品進口“白名單”試點并探索“白名單”跨區域互認,促進長三角地區生物醫藥產業協同創新。再如,促進先進生產要素高效供給,優化真空包裝等高新技術貨物布控查驗模式,建設智慧網備平臺,支持長三角地區重點行業中非失信加工貿易企業作為牽頭企業適用企業集團加工貿易監管模式。
“為了促進創新要素的跨境流通,海關總署優化了特殊物品的進出境監管模式。特別是在生物醫藥產業領域,協同地方政府推進了生物醫藥研發用物品的進口‘白名單’試點,并探索了跨區域互認機制。”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一家生物制藥企業相關負責人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這一政策有助于長三角地區的生物醫藥企業在進口研發所需特殊物品時,享受到更簡化的流程和更快的通關速度。
該負責人進一步表示,在新政策下,進口國外實驗細胞的審批流程將大幅精簡,從而大大縮短新藥研發周期,可為搶占市場先機贏得寶貴時間,“這不僅促進了單個企業的創新發展,還推動了長三角地區生物醫藥產業的協同創新,各地科研力量得以緊密合作,共享資源,形成強大創新合力”。
“優化特殊物品進出境監管模式,推進生物醫藥研發用物品進口‘白名單’試點并探索跨區域互認,有助于長三角地區生物醫藥產業的協同創新。”財經評論員徐浩平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同時,優化高新技術貨物布控查驗模式,支持跨境電商和跨關區保稅展示交易等新興貿易業態的發展,為長三角地區的產業升級和轉型注入新的動力。
根據新政,海關總署還支持了新興貿易業態的發展。通過優化跨境電商出口轉關模式、支持開展出口跨境電商跨關區退貨監管業務試點以及跨關區保稅展示交易業務,為跨境電商企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貿易環境。同時,研究推進在義烏開展進口日用消費品正面清單管理制度試點。
“浙江義烏作為全球知名的小商品集散地,吸引了大量跨境電商企業在此落戶。以往,跨境電商出口商品若需退貨,常面臨貨物在海關積壓、處理流程繁瑣且成本高昂的問題。”徐浩平表示,隨著新政策的實施,退貨監管業務試點的推行極大簡化了退貨流程,有效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周轉壓力。此外,義烏正在探索實施進口日用消費品正面清單管理制度試點,這一舉措有望進一步拓寬國內消費市場,吸引更多國際優質商品進入中國市場,為長三角地區的貿易多元化發展增添強勁動力,推動先進生產要素的高效配置。
記者注意到,在促進物流降本增效方面,海關總署還提出了推動物流一體化運作、優化口岸屬地監管作業協同和創新大宗商品聯合監管模式等措施。
在徐浩平看來,拓展“聯動接卸”模式適用范圍,開展多式聯運轉關模式試點,創新空運前置貨站模式,有助于提升長三角地區物流效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同時,深化出口成品油“金檢嘉放”聯合監管模式,構建長三角地區進境糧食協作機制,保障了大宗商品的順暢流通和國門安全。
“政策著重于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徐浩平分析,為此,支持引入第三方金融機構參與加工貿易海關事務擔保,并積極推進啟運港退稅試點范圍的擴大及其實施,確保符合條件的企業能夠及時享受到政策帶來的好處。
政策還進一步擴大主動披露政策的適用范圍,對符合規定的企業給予從輕、減輕或免除行政處罰的待遇,并依法減免稅款滯納金,為企業提供一個容錯糾錯的機制以及守法的便利通道。
徐浩平分析,此次海關總署出臺的16條措施,還聚焦外貿企業產品“走出去”需求,創新監管服務,幫助企業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優勢,持續促進出口。
例如,大力支持擴大特色農食產品出口,海關將加大對外磋商和出口企業對外注冊推薦力度,同時在設施建設、衛生控制、原料驗收、自檢自控等關鍵環節為企業提供專業指導,幫助有意向的企業勇闖國際市場。在支持優勢產品出口方面,充分發揮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評議基地作用,強化技術性貿易措施咨詢服務,加力幫扶企業應對國外不合理貿易限制措施。
數字化轉型“智慧”海關
數字時代浪潮下,智慧海關建設成為提升監管效能、服務發展大局的關鍵力量。
對此,海關總署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長三角海關數字化轉型,提升整體智治水平,為全國海關探路先行。
具體來看,促進海關業務數據互聯互通,深入推進長三角云擎站點建設,推動云擎功能創新優化并在長三角云擎站點落地。
記者獲悉,借助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各地海關數據壁壘被打破,實現信息共享、智能分析。比如,南京海關通過云擎平臺實時獲取上海海關的貨物查驗信息,精準識別風險貨物,提前布控,查驗準確率提升25%,通關效率與監管效能實現雙飛躍,讓海關監管更加精準高效,為貿易便利化提供堅實支撐。
另外,推進航空口岸“智慧旅檢”跨關區合作,支持“智旅滬杭”“蘇州城市航站樓”等項目建設,打造 “智旅長三角”。在上海虹橋國際機場與杭州蕭山國際機場之間,旅客信息預先共享,智能安檢設備無感識別,常旅客實現快速通關。“蘇州城市航站樓” 讓旅客在家門口就能辦理值機、行李托運,抵達機場后直接安檢登機,全程智能化引導,大大提升旅客出行體驗,也為區域人員流動、商務交流按下 “加速鍵”,賦能長三角邁向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新征程。
同時,加強智慧海關項目合作共建和復制推廣,高質量推進大數據池、參數庫等項目建設深度合作,爭取更多場景項目在長三角五關率先試點,為全國海關試問題、探路徑、促升級。
在營造高水平口岸營商環境方面,海關總署健全了區域整體通關協調處置機制,聯合加強對企培育幫扶,完善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研究機制。“這些措施將有助于提升長三角地區通關效率,優化營商環境,穩定外貿發展預期。”徐浩平如是說。
下一步,海關總署將指導長三角地區海關充分發揮區域直屬海關一體協同工作機制作用,推動16項支持措施落地見效,助力區域重點產業新興業態發展,促進區域物流降本增效,營造高水平口岸營商環境,夯實安全發展基礎,合力支持長三角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未來,在海關總署的支持下,長三角地區將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徐浩平說,區域內產業將持續升級,科技創新更具活力,物流網絡愈發高效暢通,口岸營商環境媲美全球一流,國門安全堅如磐石,智慧海關賦能更高效。
在其看來,海關部門需強化協同聯動,確保各項措施精準實施;地方政府要積極配合,為政策推行提供有力保障;企業應抓住機遇,勇于創新,充分利用政策紅利拓展市場、提升競爭力;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也要發揮各自優勢,凝聚各方智慧,助力產業升級。
記者 潘潔
編輯 潘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