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觀察歷史,我們會發現,任何一個朝代,即使再強盛,也不會在一年以內,主動發起兩次以上大規模的作戰。主要原因在于打仗是一件復雜的系統工程,某種程度,打仗打的就是經濟實力,需要后勤補給,絕大多數朝代對后勤如何支撐,其實是沒有太足的底氣。
很多時候,如果后勤補給不到位,那么這場戰爭就極可能會輸;但打仗又是曠日持久的,如果要后勤源源不斷地補給,則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極可能影響國家的正常運行,甚至拖垮國家經濟。
漢武帝時期,根據《漢書·李廣利傳》記載,漢武帝為了征伐大宛國(今帕米爾高原西側),從各地調集了十四萬頭牲畜,調配了全國的罪犯約十幾萬人,集結了六萬民夫,以及十八萬屯田兵在邊境備戰。共計二十余萬部隊和二十萬以上的后勤人員。同時在沿線各國“征集”了大量糧草。雖然最后取得勝利,但回到境內的士兵只有萬余,牲畜只有千余。十四萬頭牲畜的損失,對嚴重仰仗畜力來耕作的農業產生了嚴重的打擊!漢武帝晚年時,海內虛耗,戶口減半。
隋煬帝時期,隋朝發兵113萬大軍遠征高句麗,隨軍民工二三百萬之多,結果慘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動員軍隊和后勤規模太大,自己拖垮了自己的軍隊。
等等諸如此類的例子非常多,打仗從某種程度來說,打的不是前線,而是后勤,前線沖鋒陷陣容易,但后勤怎么讓戰士們吃飽飯、穿暖衣非常關鍵。正因為大規模的作戰,需要后勤運輸的支持太多,因此,一般都不會持續發動大規模作戰。
但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的一個例外,從1948年9月到1949年9月,短短一年時間完成了規模龐大的三大戰役。我們要知道,這三大戰役,放到任何一個朝代,都是“滅國”級別的大戰役。
遼沈戰役,東北野戰軍70萬,國軍55萬;
淮海戰役,中野和華野合計60萬,國軍80萬;
平津戰役,東野和華北軍區加起來超過100萬,傅作義集團52萬余人。
每場大戰都是百萬級別的大戰,和古代大戰比,不管是發生時間的密集度,還是人數規模,都是空前的。
但就是這一年時間,我們的后勤效率撐住了,這在古代是不敢想象的,比如淮海戰役,就動用了500萬支前民工,他們駕馭著70多萬匹牲口,出動大小車輛80多萬輛,攜帶著30萬副挑子、20萬副擔架,共向前線運送1000多萬噸彈藥、數億斤糧食等軍需物資。
可以說,這種軍事后勤運輸效率,達到中華民族戰爭史的巔峰,也只有人民軍隊,人民群眾才愿意那么心甘情愿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