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1次推送
碾盤溝《晉察冀畫報》舊址 李君放攝
1942年7月,被譽為綻放在太行山深處“抗戰鮮花”的新聞攝影畫報《晉察冀畫報》,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平山縣的一個小山村——碾盤溝創刊。
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以沙飛、石少華、羅光達等為代表的一代革命攝影人,用鮮血和生命奠定了新中國攝影的光榮傳統和未來格局。為記錄那段紅色歷史,攝影家李君放與碾盤溝結下了不解情緣。李君放說,對抗戰歷史的一次次觸摸,讓他變得更加飽滿。
一
一有閑暇,李君放就要回到碾盤溝。那是他的攝影夢開始的地方。李君放是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北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在繁忙的攝影創作之余,還擔任著碾盤溝晉察冀畫報社陳列館館長。
李君放曾經是一家企業的負責人,酷愛攝影,他的家鄉平山縣是著名的革命老區。2011年春天,回到平山老家的李君放和鄰居聊天時,聽說村子里僅剩兩名抗戰老兵在世了,他萌生了為老兵拍攝肖像的想法。
就是這么一次偶然的聊天,讓他放下手頭所有一切,全力以赴用手中鏡頭記錄歷史。接下來的十多年,他把自己的鏡頭對準平山縣二百多名抗戰老兵。他知道,這些老人終將離去,但他必須用影像留住他們。
自此,李君放開始了尋訪老兵之旅,足跡踏遍了平山的山山水水。在他的鏡頭下,有中國戰區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的親歷者,有被聶榮臻稱為“太行山上鐵的子弟兵”的平山團老戰士,有曾在百團大戰等著名戰役浴血奮戰的老兵……一本裝幀平實的《平山老兵》攝影集,是李君放在黑白影像中對這些抗戰英雄完成的一次特殊的“集結”。
李君放拍攝過一幅叫《空椅子》的照片,青青瓦舍前,一把古舊的椅子擺在那里,只是椅子上空無一人!它的主人,一位抗戰老兵已經走了。
“就在一年前,就在這里,我曾為老兵拍下了坐在這把椅子上的照片!”李君放唏噓不已。
李君放是沙飛的崇拜者。他的老家平山縣陳家院村,曾經是晉察冀軍區政治部駐地,也是沙飛1941年創辦第一期攝影訓練班的地方。
李君放曾長久站立在碾盤溝村沙飛的舊居前追憶與沉思。當時誰能想到,彩色封面、中英文對照印刷精美的《晉察冀畫報》創刊號,竟會出自平山一個偏僻的小山村。
李君放經常對人講起當年《新華日報》對《晉察冀畫報》創刊的報道:“敵后艱苦的軍隊不但從敵人那里奪取武器來武裝自己,而且奪取物質來充實精神食糧,因為他們在艱苦戰斗的情況下,也不忘記在文化上的教養與提高。”
抗戰老兵劉增英 李君放攝
空椅子 李君放攝
二
沙飛拍攝并發表于《晉察冀畫報》上的一組抗日經典照片《父母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至今家喻戶曉,撼人心魄。
一張照片捕捉了晉察冀邊區入伍大會時的場景:胸戴大紅花,年輕英俊的平山青年劉漢興就要入伍,站在他身旁一同參軍的青年,名叫劉夢元!這張珍貴的照片,是多少年后,李君放在采訪劉漢興的弟弟時偶然發現的。
“一個年輕的新戰士登臺講話。他說:‘我叫劉夢元,我是共產黨員,共產黨員是忠于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的,所以,我首先入伍……’”沙飛在《晉察冀畫報》上發表的《平山縣八區志愿義務兵入伍大會紀實》一文,對這幅照片的拍攝作了詳細記載。
2013年春,李君放陪著作家程雪莉來到柏坡嶺下的夾峪村,慕名采訪了年逾九旬的抗戰老兵劉夢元。
雖年事已高,但對于那段血與火的歷史,劉夢元老人記憶猶新。聽著老人的講述,李君放十分激動,急忙從手機里翻出沙飛拍攝的《父母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老人一眼就認出劉漢興身邊的青年就是自己。
時隔七十多年,沙飛鏡頭下那些珍貴的瞬間或許被許多人淡忘,有幸的是,今天又被另一位忠實于記錄紅色歷史的攝影師大海撈針般重新發現,這真是一種機緣。
一寸山河一寸血。革命,就是要面對流血和犧牲。撫摸著晉察冀畫報社陳列館墻上的照片,李君放常常發出內心的慨嘆。
李君放說,當年,第一本噴著新鮮墨香的《晉察冀畫報》在這里誕生的時候,不難想象沙飛和他的戰友們的興奮之情。戰事倥傯中,冒著侵略者的炮火,這些戰地攝影家,為我們呈現了那些不被拍攝就會永遠消失的撼動人心的瞬間。
如今,晉察冀畫報社陳列館靜靜地坐落在碾盤溝,那些影像作品,帶著歷史的溫度和回聲,講述著那段光榮的過去。
劉夢元拿著沙飛為其拍攝參軍入伍時的照片(手中照片左一為劉夢元)。李君放攝
李君放看望抗戰老兵劉夢元
三
平山,碾盤溝。
這個一度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就坐落在太行深處。已經初冬,枝葉疏黃,幾處翠柏,星星點點,綴在山坡。穿梭在蜿蜒的山路,使李君放內心充滿了激動。
碾盤溝,一個四百多人的小山村,卻承載著厚重的歷史。畫報社在宣傳抗戰、培訓攝影記者、影像資料保存等方面為中國紅色攝影做出了巨大貢獻,也涌現出像沙飛、石少華、羅光達、雷燁、趙烈等著名的戰地攝影記者,還有銘記沙飛囑托“人在底片在”,做了一輩子影像資料整理保存工作的顧棣先生。
李君放在筆記中寫道:“《晉察冀畫報》所刊載的歷史影像、以及那些閃耀其中的名字,不僅為中華民族書寫了偉大的抗戰視覺史詩,更深刻彰顯了那一代攝影人的崇高人格與理想情懷。”
在碾盤溝村,李君放認識了一位叫蓋三妮的老人。抗戰期間,蓋三妮是村里的兒童團團長,他家當年是《晉察冀畫報》技術員何重生和康健的房東。在李君放的印象中,蓋三妮雖然沒什么文化,但特別聰明,記性也好,因為熟悉地形,敵人掃蕩的時候,便給沙飛當向導,帶著戰士們在碾盤溝的深山里躲避鬼子。沙飛很喜歡他,還教會他唱多首抗戰歌曲。
2015年8月,一部反映平山縣紅色歷史的八集文獻紀錄片《平山記憶》在央視播出,在當地引起了極大反響。
在這部紀錄片拍攝中,李君放擔任向導和協助拍攝工作,對抗戰老兵進行了大量走訪。紀錄片中,《晉察冀畫報》創刊始末也是主要內容。一個個歷史見證者的回憶,讓李君放仿佛又回到了烽火硝煙的崢嶸歲月,讓他對《晉察冀畫報》的創刊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晉察冀畫報社食堂舊址 李君放攝
四
隨著《平山記憶》的熱播,紀錄片總策劃、河北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張志平呼吁建設晉察冀畫報社陳列館。李君放擔任了照片等相關資料的征集、組織大綱編寫和修改并統籌陳列館的布展工作。
“紅色攝影搖籃,烽火歲月見證,影像記錄歷史,抗戰史料寶庫”。從2019年7月初開始編寫晉察冀畫報社大綱,到12月布展完工,歷時半年時間里,李君放一刻不敢懈怠。
磚瓦無聲,歲月有痕。李君放要用珍稀的史料,還原歷史場景,讓越來越多觀眾在探尋晉察冀畫報中,體會革命先烈的壯志豪情,感悟紅色基因的歷史傳承。
2019年12月,一場大雪后,晉察冀畫報社陳列館布展完成。陳列館以高清歷史照片,包括畫報社成員后代保存的實物、史料文獻、檔案資料等,再次將人們帶回烽火硝煙。
張志平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最難忘的還是碾盤溝,中國歷史漫漫幾千年,蒼蒼茫茫,歲月無垠,很多輝煌的東西都消失了,為什么有些名不見經傳的人和事能以傳承?李君放和《晉察冀畫報》,與老兵的關系就是如此,當我們看到修繕一新的沙飛故居,看到那把老兵坐過的“空椅子”,愴然之情就會油然而生。
晉察冀畫報社陳列館旁邊,還矗立著《晉察冀畫報》歷史照片石雕兩座,晉察冀畫報創刊舊址石刻一座,晉察冀畫報社食堂舊址一座,沙飛、羅光達、趙烈、裴植、何重生等前輩故居,再現了當年的真實場景。
2020年7月7日,老攝影家顧棣和沙飛的女兒王雁等到陳列館參觀,對陳列館給予認可和肯定。顧棣感慨地說:“中國革命的燈塔在延安,中國紅色攝影的搖籃在晉察冀。”
如今,李君放在忙于紅色歷史題材攝影的同時,他還創辦了晉察冀畫報創刊地“碾盤溝”公眾號。夜深人靜,翻看他推予我的關于那段紅色歷史的回憶文章,心頭充滿對以沙飛為代表的革命攝影人的崇敬。
立冬時節,天氣已經明顯變冷。李君放再次回到碾盤溝,踏著地上薄薄的霜雪,他腳步沉重,穿越在那段紅色歲月。
碾盤溝晉察冀畫報社陳列館文化廣場,霜雪覆蓋的畫報歷史照片石雕上,沙飛、趙烈、石少華、羅光達的形象栩栩如生。
晉察冀畫報社陳列館文化廣場石雕沙飛、趙烈、石少華、羅光達 李君放攝
晉察冀畫報社陳列館 李君放攝
本文12月13日發表于《人物周刊》,作者石家莊市作協副主席、平山縣作協主席邢建軍。
來源:碾盤溝
實習編輯:李嫣然 雷軼童
編輯:張立強
審校:周津皓
審核:汪 素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