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慶壹
一部偉大的經典總是散發著恒久的魅力。無論是在文學領域還是日常生活之中,《紅樓夢》總能深入人心。近期,被賦予了“野蠻女友”稱號的林黛玉再次成為熱議的焦點。曹雪芹筆下的黛玉形象豐滿而立體,她時而嬌羞可人,時而憂郁敏感,時而真誠直率。盡管“野蠻”這一形容詞似乎略顯過激,但細細品味,其中也不無道理。
今日,就讓我們來探討一下林黛玉那獨特的“野蠻”氣質。
1
談及黛玉的“野蠻”,恐怕寶玉的感受最為深切。可以說,黛玉將寶玉調教得服服帖帖,不知寶玉為此喊了多少聲“好妹妹”,道了多少次歉。
這其中最為精彩的一幕,當屬第二十二回的情節。在寶釵的生日宴上,寶釵點了一出《魯智深醉鬧五臺山》,并向寶玉闡釋了《寄生草》這首曲子的精妙之處。寶玉聽后,不禁大為贊賞,并夸贊寶釵無書不知。
而坐在一旁的黛玉,立刻醋意大發,調侃道:“安靜些看戲吧,還沒演到《山門》,你倒先《妝瘋》了。”
這樣一句含蓄雙關的回應,僅憑文字便能讓人感受到黛玉那得意洋洋的神態。在這之后曹雪芹并沒有止筆,而是將寶黛之間的微妙矛盾進一步激化,于是才上演了寶玉道歉的經典場景。
戲曲落幕,賈母將自己鐘愛的小戲子留在了身邊。王熙鳳趁機打趣道:“這個孩子裝扮起來,活脫脫像一個人,你們怎么就看不出來呢?”
此時,在座的眾人心中明了,小戲子模樣酷似黛玉,但鑒于黛玉的敏感性格,無人敢直言。然而,心直口快的史湘云卻脫口而出,寶玉見狀,急忙向她遞去一個制止的眼色。
正是這個眼色,使得黛玉憤然離席。寶玉夾在湘云與黛玉之間,處境尷尬,無奈之下,只得前去向黛玉道歉。還未等寶玉開口解釋,黛玉便已是一大段鋒利的話語,懟得寶玉啞口無言。我們來看一下黛玉這段“野蠻”的回應。
黛玉道:“你還要比?你還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還利害呢!”寶玉聽說,無可分辯,不則一聲。黛玉又道:“這一節還恕得。再你為什么又和云兒使眼色?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頑,他就自輕自賤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貧民的丫頭,他和我頑,設若我回了口,豈不他自惹人輕賤呢。是這主意不是?這卻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個偏又不領你這好情,一般也惱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說我小性兒,行動肯惱。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惱他。我惱他,與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與你何干?”
這一連串有力的反擊,仿佛是專為寶玉量身定制,可憐的寶玉只得黯然閉門,深自反省。
然而,換個角度思考,這未嘗不是一件幸事。畢竟,愛情容易沖昏人的頭腦,黛玉正是因為對寶玉愛得深切,才不容許自己所愛的人對自己有半點微詞,哪怕只是一個眼神。
人們常將寶黛之間的情感描繪為“發乎情,止乎禮”,正因社會道德與禮教的束縛,他們的愛只能是一種隱忍而克制的情感,以避免傷害彼此。因此,無依無靠、內心缺愛的黛玉,只能通過這種“野蠻”的方式,一次次地確認寶玉對她的愛意。愛上林黛玉這朵帶刺的玫瑰,或許便是賈寶玉命中注定的原罪。
由此可見,黛玉的“野蠻”之下,隱藏的是一份真摯而深切的愛。
2
人言可畏,眾口難調,性格的真偽往往在輿論的細語中顯現。
曹雪芹在創作《紅樓夢》時,總是能巧妙地利用他人的話語來塑造人物形象。作為寶玉的貼身大丫鬟,襲人對黛玉的“野蠻”性格有著深刻的體會,因此,她一有機會就會抱怨一番。
在第三十二回中,襲人與史湘云聊天時提到,黛玉無緣無故生氣,將寶玉的新扇套剪成了兩段。
湘云陰陽怪氣地說道:“越發奇了。林姑娘他也犯不上生氣,他既會剪,就叫他做。”襲人回應道:“他可不作呢。饒這么著,老太太還怕他勞碌著了。大夫又說好生靜養才好,誰還煩他做?舊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個香袋兒,今年半年,還沒拿針線呢。”
后來,兩人談到寶釵給寶玉講解世俗經濟之學,寶玉不僅不領情,還讓人難堪,而寶釵卻默默無言,自己訕訕地離開了。襲人更是直接將寶釵與黛玉進行了對比,說:“真真的寶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訕了一會子去了。我倒過不去,只當她惱了,誰知過后還是照舊一樣,真真有涵養,心地寬大,那林姑娘見你賭氣不理她,你得賠多少不是呢?”
在襲人看來,黛玉是如此地被寵溺,面對她古怪的脾氣,大家也都是能忍則忍。
3
如果說襲人對黛玉始終抱有一定的偏見,對她的評價自然也不夠客觀。那么,黛玉屢次成為他人口中推卸責任的擋箭牌,或許更能說明問題。
當藕官在大觀園中燒紙祭奠被一位媽媽發現時,寶玉為了保護她,便拿黛玉當借口,辯解說:“他并沒有燒紙錢,是林妹妹讓他來燒些廢紙的。”
寶釵在撲蝶時,無意中聽到了小紅和墜兒的私密談話。為了不讓小紅起疑心,寶釵下意識地拿黛玉來為自己開脫。
在第四十六回中,面對邢夫人提出要讓鴛鴦給賈赦做妾的建議,王熙鳳無法拒絕,便假裝同意。恰好此時,鴛鴦的嫂子遭到鴛鴦的痛斥,而這一幕正巧被平兒和襲人看到。
為了表達對婆婆的歉意和對下人的嚴格管教,王熙鳳立刻讓人去叫平兒。在一旁的豐兒心領神會,默契地以平兒被黛玉請走為名,巧妙地應付過去。
將黛玉作為擋箭牌似乎已經成了一種習慣,這是為何呢?原因很簡單,黛玉不好惹。
父母雙亡,如弱柳扶風的黛玉,在現實中的“柔弱”,反成了她道德上的堅強后盾。任何人對這樣一個處境堪憐的弱者施加欺凌,都將不可避免地背上沉重的道德負擔。
在今天看來黛玉的性格有些矯揉造作,但她身上的那股野蠻特質,并非源自她的嬌氣,而是源自她獨特的傲氣。
正是這種傲氣,使她無法容忍任何人對自己的嘲諷和貶低。
她是一位低吟淺唱的詩人,《葬花吟》中的“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流”流露了她空有才華、無處施展的心志;《問菊》中的“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則昭示了她超凡脫俗、孤高自傲的品格。在別人眼中,黛玉或許敏感多疑、不易招惹,但在這大觀園之中,她卻是最真實、最純凈的性情中人。
所以,黛玉的“野蠻”之下,展現的是一股遺世獨立的傲氣。
看似弱不禁風,嬌喘微微的黛玉。實則是大觀園里的“第一刺頭”,無人敢惹。黛玉的“野蠻”,恰是其可愛可敬之處,讓古今眾多文人墨客為之傾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