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拍市場來了跨界“野蠻人”。
在2024年的最后一天,貝殼集團分別在上海和杭州土拍市場“瘋狂”拿地,合計豪擲超過13億元,擊敗了一眾房地產大佬。
此次拿地是貝殼首次搶灘上海土地市場。經過17輪競價后,貝殼旗下品牌“貝好家”耗資6.97億元,拿下奉賢新城一宗占地面積1.53萬平方米的宅地,折合樓面價2.28萬元/平方米,溢價率為13.89%。
而在這場土拍前,大家更看好的是保利置業和象嶼,兩家分別代表央企和國企,象嶼更是在早前就發布了該地塊的招標計劃公告。可誰也沒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貝殼以勢在必得的姿態,一路將樓板價抬到22781元/平方米。
同日,貝殼聯合濱江集團、興耀房產共同拿下了杭州錢塘區下沙單元QT 0102-14地塊。根據公開信息,該地塊出讓面積為15227平方米,地塊容積率2.5,建筑面積達到38067.5平方米,起拍樓面價為14006元/平方米。最終,該地塊被貝好家聯合體以6.2318億總價、16370元/平方米的樓面價和16.99%溢價率競獲。
一天之內,貝殼就殺入上海、杭州兩大城市,讓無數房企驚呼“狼來了”!
2024年下半年,貝好家頻頻下場拿地。7月30日,貝好家在西安市拿下兩宗商住用地;9月20日,貝好家斥資10.76億元在成都拿地。
貝殼是國內最大的房地產交易平臺,成立于2017年。借助于2001年成立的鏈家地產積累的大數據,貝殼在全國大部分城市建立了完善的“樓盤詞典”。截至2024年9月底,貝殼在全國的門店數量超過4.8萬家,經紀人接近48萬人。
財經眾議院注意到,借助中介業務,貝殼構建了一個龐大的數據系統。經紀人和購房人直接溝通,由他們匯集起來的一手信息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數據庫,貝殼方面在需求側的分析更加貼近市場,其他房企均不具備這一條件。傳統開發商的邏輯通常是“拿地為王”,即優先通過土地儲備和城市布局搶占資源,隨后根據市場大趨勢設計產品。然而,貝好家的C2M模式基本上是反其道而行,基于消費者需求選擇地塊和設計產品,實現從市場需求出發的開發流程。
貝殼的C2M模式不斷推進。2023年7月,貝殼借助上述優勢孵化出“貝好家”,并從萬科和龍湖等諸多房企“挖角”組建房地產開發團隊;又將其戰略由“一體兩翼”升級為“一體三翼”。“一體”是指經紀事業線,是貝殼最主要的業務板塊,“三翼”分別是家裝、惠居(租賃業務)和貝好家三大事業線。
作為中國最大的房產中介平臺,貝殼的業務布局向來以“輕資產”為主,而如今開始直接涉足房地產開發,轉向“重資產”模式。從中介到開發商,貝殼正開啟一場“重資產”冒險。
貝殼的這次轉型,正在深刻改變行業的規則。對行業來說,貝殼一天內上海、杭州搶地,無疑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開發商需要重新審視與渠道的關系,過去依賴渠道、信任渠道的打法,誰都沒想到有朝一日 “狼來了”成為現實。
而貝殼面臨的則是需要解決利益關聯問題,從“壟斷”渠道讓開發商給自己打工,到自己開門做生意讓開發商難受,其中太多關系有待重新梳理。
2021年,王石在一次公開演講中,半開玩笑地表示:“我們最警惕的這里沒有做房地產開發的,萬科最警惕的是貝殼,”
沒想到,王石竟然一語成讖。
貝殼的這次重資產冒險究竟能否成功?或許答案需要時間來揭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