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國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第一次大授銜儀式,有一千多位將軍獲得了授銜。
授銜的標準包括了軍功、資歷、職務到山頭等諸多方面,考慮不可謂不全。
但盡管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公平公正,卻不得不說的是有一些人的授銜仍是引發了極大的爭議的。
一如張宗遜將軍,從他的資歷和戰功、軍職乃至山頭等方面考慮,他獲授大將軍銜似乎是必然的,可是最后卻只被授予了上將軍銜。作為對比,他昔日的老部下許光達將軍卻獲授了大將軍銜。
為什么張宗遜沒有評上大將呢?
1908年,張宗遜出生于陜西省渭南一戶富裕農家之中。
得益于此,從小他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后受到叔父張浩如、王尚德等人的影響,年輕的張宗遜便在心中種下了革命的種子。
1924年5月,他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秋,他加入了國民黨。次年2月考入黃埔軍校,由團員轉為中共黨員。“中山艦事件”后眼見蔣介石的本質暴露,遂退出國民黨。
1927年7月,張宗遜作為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的下屬連長,擬定跟隨盧德銘前往南昌參加南昌起義,不過行至途中卻遭到了國軍阻攔。
之后張宗遜參加了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擔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2營6連連長,也靠著出色的軍事才干得到了毛主席的關注。
三灣改編后,他跟隨毛主席上了井岡山,歷任第四軍連長、紅四軍第3縱隊第9支隊副支隊長、支隊長,紅一方面軍第36師師長、第12軍軍長、第14師師長兼廣昌警備司令等職務。
在反“圍剿”作戰中張宗遜表現出色,有龍塬口大捷、全殲國民黨軍第18師師部和兩個旅活捉敵師長張輝瓚之舉。
長征中,張宗遜擔任了中央縱隊參謀長、紅四師師長、紅四方面軍四軍參謀長等職務。
抗戰時期,張宗遜則擔任了120師358旅旅長、晉綏野戰軍副司令員兼呂梁軍區司令員、政委等職務。
雁門關伏擊戰、拱衛延安等都是經典戰例。
解放戰爭時期,張宗遜擔任了晉綏軍區第1縱隊司令員、陜甘寧野戰集團軍司令員、西北野戰軍副司令員兼第1縱隊司令員等職務。
保衛延安、青化砭、羊馬河、蟠龍等戰役,解放蘭州戰役等,他都有精彩表現。
但有一場戰役是不得不提及的,那就是集寧戰役。
在集寧戰役中,由于傅作義采取了“圍魏救趙”之策并未對大同進行增援,反倒是集中兵力攻擊集寧。
毛主席迅速電令張宗遜率軍回援集寧,張宗遜率部大敗傅作義。不過由于張宗遜將軍未能選擇一鼓作氣追擊,反倒是選擇休整一日卻給了傅作義機會,最終在傅作義援軍與敗兵會合后集寧失守。集寧失守也直接讓奪取大同計劃擱置。
此處的用兵中,可見張宗遜將軍相對保守的一面。而這也是毛主席在1947年8月23日會選擇將其調任到彭老總的西北野戰軍任職的一個重要理由。
當時毛主席對張宗遜談話中說:“在你的任職命令上,‘副司令’三個字前邊,我加了‘第一’兩個字 ,是想讓你增強點責任感;你的長處是穩重厚道,不足的地方是該厲害的時候厲害不起來;這一點你應該向彭老總學習;對上,該堅持的一定要堅持,對下,該批評的一定要批評”。
新中國成立后,張宗遜將軍又歷任總參副總參謀長兼軍委軍校部部長、總后勤部部長等職。
從軍功、資歷、職務到山頭來看,張宗遜其實都是有大將之姿的。但是我們不能不說的是最后他只獲授上將,這與毛主席對他的評價不無關系,事實上也有毛主席“避嫌”的考慮,另外一如他對他老鄉事件的不甚作為、不積極批評也是有影響的。
而對于上將的授銜,張宗遜態度上也極為淡定平和,對毛主席表態軍銜評定很是公平,自己毫無怨言,盡顯共產黨人的沉穩與大氣。之后的工作中,他也是盡心竭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