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多位國內外院士專家
做客華師“新世紀論壇”
就科學前沿領域展開學術交流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科技的迅猛發展和社會的快速變革對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華師深刻認識到,要想在激烈的國內外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就必須不斷創新和適應時代的發展。2001年,學校正式出臺《華南師范大學新世紀學者論壇實施辦法》設立“新世紀學者論壇”(后更名為“新世紀論壇”)。
一直以來,“新世紀論壇”始終秉持初衷,既關注科學研究的前沿探索,又緊密結合國家戰略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問題,組織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學術活動。論壇以專家報告會和學術沙龍為核心形式,先后邀請超180余位國內外院士、知名學者在論壇開講,搭建起校內師生與國內外頂尖學者直接對話的橋梁,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
新世紀 新學思
關注學術領域最新進展
為科技創新和教育改革
提供了專業視角和思考方向
低碳材料新探索,固廢利用構綠圖
張以河,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首創“礦物復合材料”學科,專注于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和環境能源應用,在礦物復合材料領域享有國際聲譽。發表論文700余篇,擁有100余項專利,多次入選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和斯坦福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
4月8日,張以河在環境學院學術報告廳,就“資源綜合利用與綠色低碳礦物復合材料”這一主題作學術報告。張以河指出,在全球積極推進“雙碳”戰略的大背景下,自然資源的綜合利用與礦物復合材料的開發非常重要,這不僅是對資源的合理利用,更是對生態環境的深度保護。從新材料領域的國家戰略需求出發,應積極結合材料專業的優勢進行礦物復合材料的設計與開發。
張以河詳細介紹了近年來在礦物復合材料領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并分享了自己多年來在科教融合以及產學研轉化方面的工作經歷。他表示,他和團隊始終堅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為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智能算法塑軟材,統計物理繪新篇
Marjolein Dijkstra,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烏特勒支大學物理系終身教授,專注于軟物質材料研究。她通過計算機模擬技術在軟物質材料逆向設計領域取得突破,為功能軟材料的“理性”設計提供理論支持。她和研究團隊在《Nature》系列及《Physics Review Letters》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獲荷蘭科學研究委員會頒發的Minerva獎,以及歐洲科學研究委員會EU ERC Advanced等多個科研基金資助。
4月22日,Marjolein Dijkstra在大學城校園理5棟2樓報告廳,作題為“利用機器學習和統計物理加速軟物質材料的設計”的專場學術講座。Marjolein Dijkstra展示了膠體構筑單元和自組裝超結構的多樣性,為師生介紹序參量、粗粒化模擬以及逆向設計三個方向的研究進展,圍繞“利用神經網絡解決問題”這一前沿領域與師生開展了深入探討。她還講述了自己對功能軟材料設計的理解,提出了逆向設計的新思路。
從超粒子到智能膠體,自組裝探軟物質科學
Alfons van Blaaderen,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烏特勒支大學教授。他提出并發展了受限空間、外場誘導、沉降組裝等系列開創性的自組裝策略,為研究熱力學體系和凝聚態物理 現象搭建了理想的實驗平臺,研究成果在化工、光電信息等領域有巨大的應用前景。在多個高影響力期刊發表多篇文章,曾多次獲得Peter Debye獎、歐洲膠體與界面協會頒發的Rhodia榮譽獎等國際軟物質領域重要科學獎項 。
5月9日,Alfons van Blaaderen為師生帶來題為“從超粒子到智能膠體”的專場學術講座。他主要圍繞膠體晶體自組裝的機理研究及其在催化、光子晶體等領域的應用,分享了他和團隊在利用共聚焦顯微鏡、三維透射電子顯微鏡、液相透射電子顯微鏡以及先進粒子追蹤算法研究膠體晶體的自組裝驅動力和組裝動力學過程等方向的研究進展。此外,他還重點介紹了具有不同相互作用勢、構型的膠體晶體在受限空間中以及外場環境下的自組裝行為,并就通過自組裝形成的超粒子在光子晶體、非均相催化、結構色、電子油墨等領域的潛在應用做出展望。
光繪腦圖譜,智探神經絡
駱清銘,中國科學院院士,海南大學校長,專注于生物醫學光子學和生物影像學研究。率領團隊發明了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系列技術,開創腦空間信息學學科;創立“亞微米體視分辨率的小鼠全腦高分辨三維圖譜”,首次展示了小鼠全腦中單個軸突的遠程追蹤。他在光學分子成像、激光散斑成像及其與光學本征信號成像的結合、熒光擴散光學層析成像與微型CT結合的雙模態小動物成像、以及近紅外光學功能成像等方面也做出了創新性貢獻。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等重大獎項。
5月18日,駱清銘在石牌校園國際會議廳作題為“全腦介觀神經連接圖譜的光學成像”的學術報告。他圍繞全腦介觀神經連接圖譜光學成像的研究展開,詳細介紹了正常或病理模型下特定神經環路精細圖譜,這對研發腦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精準干預(包括病前干預和療后康復)的新技術、新方法至關重要。
在十余年的潛心研究中,駱清銘提出了腦空間信息學概念,旨在將腦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順應智能技術發展需求,以腦科學、系統科學和信息科學的基本理論為指導,運用新興的全腦高分辨精準空間定位與成像方法,同時結合多種前沿腦科學研究技術,標記、獲取、分析和可視化具有明確空間尺度和位置的精細腦網絡結構與功能信息,從大數據中提取跨層次、多尺度的腦連接時空特征,揭示感知、情感和意識等腦連接空間信息機理,從而促進腦健康與智能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攻堅克難,投身祖國尖端科研
郭柏靈,應用數學和計算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非線性發展方程及其數值解、孤立子解以及無窮維動力系統研究,尤其在力學和物理學中的重要方程方面取得系統深入的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三等獎,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多個重大獎項。
11月5日,郭柏靈就“發揚‘兩彈一星’精神,促進我國高科技發展”這一主題作專題報告。他結合研究經歷,回顧了我國“兩彈一星”的艱苦研發歷程,分享了彼時科研人員堅持不懈、攻堅克難的感人事跡,闡明了擁有“兩彈一星”對我國的重要意義。他鼓勵華師學子積極投身祖國發展事業,期望更多年輕力量加入研究隊伍,為祖國的穩定發展筑牢基石。
智匯三腦,為網絡金融保駕護航
蔣昌俊,網絡計算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原副校長。長期致力于網絡金融安全研究,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為網絡金融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創建了并發系統行為理論,攻克了交易風險防控瞬時精準辨識的重大技術難題,主持建立了中國首個網絡交易風險防控體系、系統及標準,為我國在該領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作出了開拓性貢獻。先后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重大獎項。
11月7日,蔣昌俊就“智能三腦與智能風控”這一主題開展專題講座。蔣昌俊介紹了電腦智能、數腦智能、人腦智能這“三腦”的原理、應用范圍及其優缺點,分析了三種智能的異同和具體應用領域。
他以其團隊的研究成果——網絡交易智能風控系統為例,介紹了如何通過業務流程網絡橫切并發技術和網絡交易風控行為認證法,成功快速且精確地解決網絡交易多用戶并發訪問、多業務并發操作、多進程并發處理的網絡并發行為等難題,進而引領網絡交易風險防控技術的發展。蔣昌俊表示,未來將深入探究反欺詐、反洗錢等維護金融安全的技術手段,為網絡交易和國家經濟安全保駕護航。
聚焦教育發展,培育科技創新人才
朱邦芬,凝聚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清華學堂”物理班首席教授,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專家組物理學科召集人。主要研究方向是受限小量子系統物理和半導體超快光學過程理論,與黃昆一起確立了半導體超晶格光學聲子模式理論,被國際學術界命名為“黃朱模型”,獲得廣泛認可,在半導體超快光學過程、自旋電子學、拓撲絕緣體等多個領域進行了開創性研究工作,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重大獎項。
11月11日,朱邦芬在物理學院作題為“探索新形勢下的基礎科學杰出人才成長及全民科學教育發展之間的平衡”學術講座。他開篇就談到困擾中國教育的兩個問題,一個是高等教育需要回答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另一個則是基礎教育需要回答的問題:減負成效并不明顯,“內卷”現象愈演愈烈、愈來愈提前、許多同學幸福感較低。兩個似乎互相矛盾的問題互相糾纏和影響,有必要認真對待和正確處理,以便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朱邦芬回顧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創建者、著名科學家和教育家葉企孫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成功的實踐:“只授學生以基本知識,理論與實驗并重,重質而不重量。”“要學生個個有自動研究的能力。”其中,特別是“只授學生以基本知識”的理念,仍然值得我們今天學習和發揚光大。
微流世界,磁纖舞動
Jaap den Toonder,荷蘭工程院院士、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和該校微系統研究部主席,長期專注于微流體、仿生微執行器、智能醫療微設備、芯片器官等領域的研發。
11月30日,Jaap den Toonder在大學城校園理5棟報告廳,就“仿生微流體(Bio-inspired Microfluidics)”這一主題開展學術講座。目前,控制微流體流動常見方法存在缺陷,Jaap den Toonder及其團隊受自然界原理啟發,研發了主動控制微流體流動的新工具(即人造磁性纖毛)。他詳細闡述了人造磁性纖毛的制造材料和驅動方法,講解了人造磁性纖毛在微流體裝置中產生流體泵送的運動過程。最后,他進一步介紹了人造磁性纖毛與液晶材料結合的應用——收集器,并通過視頻展示了人造磁性纖毛驅動液體內顆粒和通過光響應液晶材料收集該顆粒的過程。
計算先鋒話未來,智能融合啟新章
孫凝暉,計算機系統結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高性能計算機研究工作。開辟了中國用機群架構研制高性能計算機的新方向,系統建立了高通量計算基礎理論,機群訪存的技術體系,牽頭研制了曙光2000到曙光6000三代曙光機群系列高性能計算機。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專利金獎等重大獎項。
11月30日,孫凝暉在計算機學院學術報告廳,作題為“計算技術原理與發展趨勢”的學術報告。孫凝暉圍繞計算技術的發展歷程,闡述了以夏培肅院士、金怡濂院士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的開創性成就;從技術前沿和產業發展的雙重維度剖析了能效提升、HPC與AI融合、量子計算等重點領域的最新突破及其戰略意義。會后,他與師生圍繞科研項目實踐中的關鍵技術難點、新興技術產業化路徑以及青年學者的學術發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
如今
“新世紀論壇”已成為
華師高水平學術交流平臺
引領師生在科學前沿
大膽探索 勇于嘗試
激發創新思維
培養更多未來科技人才
小晚已開放投稿通道
期待大家的踴躍投稿
來源丨科技處華南先進光電子研究院
計算機學院 物理學院 數學科學學院
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 環境學院
圖片丨科技日報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整理丨彭駿捷 王蕾
執行編輯丨王蕾
責任編輯丨盧嘉裕 吳建國 陳婧
初審丨沈蔚瑜
復審丨林海岸
終審丨周憲
可以第一時間
了解華師最新資訊
我們在場 懂你悲喜 給你力量
校歷丨PPT丨招生丨水電費丨網費丨投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