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900多只流浪狗變異!基因突變,它們已對輻射、重金屬免疫?
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30公里的“禁區”,科學家們驚訝地發現,這里竟然生活著兩波總數900只的流浪狗群。難道這些狗已變異?對輻射、重金屬和污染的免疫力了嗎?
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事變
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世界上最嚴重的核事故事變發生,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第4發電機組的核反應堆發生了爆炸和火災,釋放的放射性物質劑量,遠超廣島爆炸的四百倍。
廣島爆炸中然留有一定量輻射,但對廣島和長崎的居民不構成大影響。而切爾諾貝利的輻射材料會隨著塵埃、水流等擴散,同時還伴隨著還有大量劇毒重金屬和其他有害化學物。
事故后,有320萬人受到了超量輻射,有超過17萬人,10年間陸續因輻射而死亡。時隔38年,核幅射的陰霾依然籠罩著切爾諾貝利。
別說居住,就是踏入這座鬼城,都有會有被輻射的危險。理論上,幾百年過后,當地的核輻射仍然對人類致命,這里人類無法居住。
廢墟之上的幸存者
然而,在這片被核污染籠罩的廢土之上,卻悄然誕生了一群特殊的生命——切爾諾貝利的“變異”流浪狗,一片廢墟之中居然有約900只狗活著,分屬于相隔16公里的兩個獨立繁殖的族群,其中一支族群就生活在核電站附近!
經科學家計算,切爾諾貝爾核電站附近的輻射劑量仍超過正常人承受的六倍——11.28毫雷姆。
它們在核輻射的威脅下頑強生存,并逐漸適應了這片惡劣的環境,成為了核災難后生命的奇跡。
這些狗的祖先大多是當年核事故發生時,被匆忙撤離的居民所遺棄的寵物。它們成為了這場災難的見證者,經過數十年的繁衍,這些狗不僅沒有滅絕,反而經過幾十代的進化,形成了兩支相對穩定的種群,融入了多達25種犬種特征,野性適應性更強。
而且,不只是流浪狗,切爾諾貝利地區的其他幸存生物,如野狼、樹蛙、野馬等,也出現了類似對有毒環境的適應性變化,禁區內的樹蛙比禁區外的樹蛙顏色更黑。
因為黑色素能夠幫助樹蛙抵御輻射,清除及中和細胞內的電離分子,如活性氧。
在這片沒有人類活動的禁區,生物們通過自然選擇,頑強地在極端條件下生存下來,逐漸形成了對有毒環境的耐受能力。
基因變異:適應性進化的證據
為了解開切爾諾貝利輻射狗的生存之謎,2017年起,科學家們展開了深入的研究。采了116只禁區流浪狗的血液樣本,分析后驚奇發現,禁區的狗與禁區外的狗在基因上已經產生了顯著差異。
禁區的狗的基因中出現了391個異常位點,其中包括52個與輻射、重金屬等環境污染相關的突變。
這些突變可能與DNA修復、細胞周期信號傳導、免疫功能以及幅射響應、鈣離子結合等密切相關,使它們能夠在高輻射、重金屬污染的環境中生存和繁衍,還產生了免疫,發展了族群。
而變異的根源,則是它們對惡劣環境的適應能力。
且狗的變異和進化,并沒有變異成電影里頭的巨型恐怖狗,它們的個頭跟普通狗狗差不太多。
人類能免疫核輻射嗎?
在核污染的環境壓力下,只有那些能夠適應輻射和其他污染物的個體才能生存下來,并將有利的基因傳遞給后代,從而使整個種群逐漸發生變異和進化。
切爾諾貝利的動物能基因進化,那么人類能否對核輻射免疫?
答案是否定的。
上個世紀,美國哄騙馬紹爾群島的居民回核彈爆炸后的島上生活。
結果這些居民,都出現了明顯的輻射病,有的引發了癌癥慘死,僥幸活下來的,輻射也對基因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并影響他們的下一代,先天畸形,甚至誕生了恐怖的“水母寶寶”。
那為什么動物能,人類卻不能做到免疫核幅射?
科學研究表明,與動物相比,人類對輻射的耐受劑量不同。所有遭受核輻射的人類,就算發生了變異,也是往壞的方面如畸形方面的變異,而沒有往狗的良性變異的方向發展。
切爾諾貝利狗為人類研究生物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機制,提供了寶貴的契機。這些研究或許能幫助我們找到減輕核輻射等環境危害對人類健康影響的方法。
切爾諾貝利狗的“變異”固然是生命奇跡的體現,但我們在發展清潔能源的同時,要吸收切爾諾貝利事件的慘痛教訓,這場核災難給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創傷,也警示著我們,核安全問題絕不能掉以輕心。
本文作者 |有鳳來儀
責任編輯 | 藍橙
策劃 | 藍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