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小人書故事為《大刀王五》,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由李舒云繪畫。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誼,字子斌,河北滄州人,中國清末光緒年間有名武術(shù)師、京師武林名俠。因為從小習武,擅長用大刀,在家排行老五,因此獲得了“大刀王五”這個稱號。
王五為人正直,不滿清末朝廷腐敗,痛恨貪官污吏,好行俠仗義,憑借一身膽識,在武林闖出了名號。
最初的時候,王五深受稗官小說的影響,認為天下有幾個劫富濟貧的英雄就可以解除百姓之苦,于是他憑借高超的武藝,向貪官污吏和商賈巨富開刀。
他得手之后,救濟窮人,劫富濟貧的俠盜名聲在河北、河南、甘肅、陜西幾聲威揚。官府拿而不得,甚至有一次王五到小縣的府衙,也無人敢拿。
后來,王五發(fā)現(xiàn)劫富濟貧不能救世,于是金盆洗手,開設鏢局,干起正經(jīng)生意。大刀王五的源順鏢局設在北京,天子腳下,因為他的名聲遠揚,因此只要鏢車插上他的鏢旗,北起山海關,南至清江浦,暢行千里,無人敢動分毫。
王五除了刀法成名外,還有一手絕技,雙手使飛鏢,飛鏢左右連發(fā),百發(fā)百中,不少人慕名而來拜師,王五有了很多弟子。
有一天,一名其貌不揚的漢子來找王五,請教武藝,王五對來客頗有輕視,二人話不投機,約定日期比武見高低。
日期一到,兩人比武,王五自視甚高,輕敵,于是放開進攻,卻不想被那漢子一個飛腿踢出十步以外。王五方知道自己輕敵,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王五佩服得五體投地,跪拜求師。后來,王五的武藝越來越好,為人也越發(fā)謙虛。
除了習武之外,王五一直關心國家大事,因此結(jié)交了一名摯友,主張變法維新的譚嗣同。譚嗣同出身官宦人家,父親是湖北巡撫譚繼洵,雖然是書生,但也愛好習武,兩人因此結(jié)識。
大刀王五和他的拜把兄弟“通臂猴胡七”等十八人都投奔譚嗣同門下,他們都是北五路的英雄豪杰,因為譚嗣同的救國之志而集結(jié),想幫譚嗣同實現(xiàn)維新變法的大事業(yè)。
王五建議譚嗣同在居庸關外,移民墾荒,發(fā)展生產(chǎn),作為變法維新的政治和經(jīng)濟基地,但譚嗣同并未采納。
1898年,光緒帝下詔變法,以譚嗣同為首的變法運動拉開帷幕,譚嗣同以四品京卿的身份參加新政。
結(jié)果眾所周知,因為袁世凱的叛變,慈禧太后發(fā)動“戊戌政變”,光緒被囚禁在瀛臺。并下令抓捕變法人士。
王五激于義憤,想帶領人馬在北京起事,營救光緒,但朝廷到處通緝維新黨,王五計劃落空。
當日,一位日本友人趕赴譚嗣同處,讓譚嗣同快逃到國外,將來重整旗鼓,為國效力。
譚嗣同慷慨激昂地說:“自古以來,沒有不流血而能成大事者,我愿流血以待后人!”
王五和胡七到譚嗣同處,想掩護譚嗣同遠走高飛,譚嗣同卻取出父親給他的七封家書,點火燒了。為了不連累父親,他模仿父親筆跡寫了假信,表達父子政見不同。
寫完信不久,譚嗣同被捕,被捕前拒絕王五逃走的建議,最后,“戊戌六君子”從容就義。
譚嗣同被殺后,他又冒死給其收尸,送至湖南瀏陽安葬。
此后,王五一直留在京城秘密活動。甲午戰(zhàn)爭后,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熱潮,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王五率領義和團勇士抗擊八國聯(lián)軍入侵,然而,他最終因率義和團抗擊八國聯(lián)軍而被清軍殺害,死于1900年,死時年僅56歲。
大刀王五高尚的愛國情操和英勇無畏的精神,讓他成為清末著名的“俠士”,至今為人稱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