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日上午10:00,“蔡元培美育大講堂”迎來新年第一講。“民歌《茉莉花》有100多種版本,西方歌劇《圖蘭朵》和經典曲《回家》都有它的身影,”中國著名民族音樂學者、上海音樂學院前院長江明惇教授以《民歌漫議》為題,邊講邊唱,為市民和觀眾帶來了一場充滿民族風情的音樂盛宴,他幽默地闡述了中國民歌的地位,“曾有人說民間文化是母親,文人創作是父親,但是,父親也是母親生的啊!”
民族音樂極富魅力
作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上海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上海美學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第四屆)成員,江明惇先生在民族音樂領域有著極高的成就。幾十年以來,江先生堅持走到鄉間田野,進行民間音樂采風工作。這些傳播在祖國大地的淳樸音樂,為他的學術生涯開辟了一片新天地,也讓很多深藏在民間的音樂文化遺產得以幸存和傳承——山歌、小調、號子等中國民歌類型的劃分,正是出自江明惇。
在這次的講座中,江明惇先生著重講解了中國傳統民歌的起源、發展、類別和特征,東北、湖南的號子,浙江、山西、陜北、內蒙古的山歌,“孟姜女調”“鮮花調”等小調,他信手拈來,滿滿都是精彩的中國故事,“它看似簡單,其實很有魅力”。
以國人耳熟能詳的民歌《茉莉花》為例,他生動的講述吸引了眾多觀眾。“《茉莉花》是一首傳遍大江南北的民歌,我收集到的就有一百多首,據說有兩百多首。它其實最早不叫《茉莉花》,叫作《雙疊翠》,在明代嘉靖萬歷年間就有記載,后來又叫《鮮花調》,”他透露,2008年北京奧運會唱了《茉莉花》以后,這首中國民歌在國際上影響變得更大了,但其實這首歌很早就傳到了西方,并影響了不少西方經典的創作,“當年中國有一位英國使臣的秘書叫巴羅,他聽了這首歌非常興奮,覺得這首歌非常美,就把這首歌的翻譯、歌詞的樂音、字譜在英國發表,他還寫了一本《中國游記》,在歐洲頗具影響。受此影響最大的是普契尼,他的《蝴蝶夫人》用了日本風格,但這個風格比較表面化,基本上還是意大利的歌劇基礎,沒有完整引用過東方旋律主題,但在《圖蘭朵》里,普契尼完整地用了《茉莉花》。”
保護傳承是上音使命
在講座過程中,讓很多市民觀眾感動的是,已經87歲高齡的江明惇先生對于課件中的曲例,不管是民歌還是戲曲,都能隨口就唱,從方言到潤腔,從情緒到音調,韻味十足,無不體現了他在民族音樂領域全身心的投入。
“我們的民歌,和人民的社會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雖然沒有專門的作者,但經過長期而廣泛的群眾傳唱,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發展,老百姓的情感表現,非常直接真實,很有價值。”他說,“很多民歌看起來就是很簡單的四句話,但它實際上是積累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群眾智慧,在廣泛流傳中進一步發展,這里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文化,所以,保護和傳承好民歌,是我們需要加強的工作。”
蔡元培先生在創辦上音之初,就將“整理國樂”寫進了辦學綱領中,成為上音已經堅持了近百年的辦學使命,歷代上音人也都將重視民族音樂的理念刻入了自己的音樂基因中。江明惇先生回憶說,“我在讀書的時候,賀綠汀老院長給我講他的創作經驗,就說他在身上放了一個小本子,聽到什么音樂就記下來,當時還沒有《民歌集成》這樣的資料,但靠這個方法,他也收集到了范圍廣泛、各種類型的民歌。”
為此,此次受邀做客“蔡元培美育大講堂”,他也再度強調了上音在其中的責任和擔當。“我們那個時候,上音只有500多個學生,現在已經發展得很大很有規模了,在新的時代,我覺得,當下的上音應該有世界定位,用世界的眼光和格局來推動整個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起到上音應有的專業引領作用。”
來源:宣傳部、鋼琴系
編輯:陳璐瑤
審核:張卓
小音家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