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訪的北大86歲老人
文丨談古論今
大家好,這里是談古論今。
這兩天一條采訪視頻火了,采訪對象是一位86歲的北大老太太。
看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靜:
北大畢業,科研工作者,如今卻面臨無家可歸的困境。
先看采訪吧,看完后我們再聊。
問:聽說您是北大畢業的?
答:對,化學系的。那會兒是6年制,我們那屆正趕上陸平當校長。畢業后我還留校繼續搞了兩年科研。
問:畢業后去了哪里工作?
答:分到北京化工廠。那是全國最大的精細化工企業,光北大畢業的就有一百多號人。我們那會兒干活特別拼,做實驗經常泡在實驗室。你看我到現在,遇到人還能跟他們講講化學知識呢。
問:聽說您做過很重要的研究?
答:是有那么一個項目,研究氯化銫的提純。要把雜質降到百萬分之一以下,難度很大。最后成功了,還得了局里的科技二等獎,后來參與的國家星火計劃也得了獎。
問:您年輕時沒考慮過成家嗎?
答:那個圈子里,大家都差不多。我師兄師姐們,好多都是單身。天天就知道搞研究,哪有心思考慮別的?現在想想,可能是太死心眼了。
問:現在養老的事情怎么安排?
答:我這個情況,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問:現在住在哪里?
答:在大妹妹家。但現在妹夫病了,生活不能自理,妹妹要照顧他,覺得我在這添麻煩,想讓我搬出去。
問:那您有什么打算?
答:說實話,我現在真的無路可走了。
看完后,我陷入了沉思——
一個專注為國貢獻的高知,晚年卻孤苦如此。
關于養老,有太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看完這段采訪,最讓我感觸的就是“無路可走”這四個字。
有多少人,奉獻一生,但到了晚年,子女不理,親人不顧?
新時代,就算生了孩子,老了大概率也不會生活在一起,如何規劃自己的養老生活,已經箭在弦上。
這讓我思考了很多,總結了三個思路跟大家探討。
一、“自救式”養老要趁早
有人會覺得這個詞刺耳,為什么養老還要談“自救”?
但現實就擺在眼前:無論你依靠誰,都不如依靠自己來得安心。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
一位退休教師,曾經桃李滿園,如今卻每天為柴米油鹽發愁。買菜要靠子女接送,請保姆要托人找關系,稍有不適就手足無措。
而另一位老人,退休前就未雨綢繆。現在生活不用麻煩別人,有空還跟老友們一起健身。同樣是養老,人生質量卻有天壤之別。
所以,趁著還年輕,有些能力必須要培養。基本的生活技能要掌握,這不是有錢就能解決的問題。醫療常識也要懂一些,知道該去哪家醫院看病。
最關鍵的是保持獨立的生活能力。老年生活不該只圍繞著子女轉,要有自己的朋友圈,培養自己的愛好,這樣的晚年才更有尊嚴。
為什么我要強調“自救”?
因為等到真的走投無路時,連自救的能力都沒有,那才是最令人絕望的處境。
二、職業選擇,開始考慮養老資源
提到養老資源,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錢。
沒錯,錢確實重要,但真正的養老資源,遠不止是錢這么簡單。
我認識一位老醫生,退休前是三甲醫院的主任醫師。現在雖然也住養老院,但跟普通老人待遇完全不一樣。有個頭疼腦熱,護工就格外上心,同事的孩子們也經常來看望。還有個特點:養老院新來的護工都知道她是老專家,服務也特別周到。
反觀另一位退休公務員,雖然工資挺高,但人脈資源幾乎為零。現在每次生病,掛個專家號都得求爺爺告奶奶,住院更是一床難求。
這就是專業資源和人脈資源的差別。
那在選擇職業時,該怎么考慮這個問題?
首先看行業性質。醫療、教育、服務業,都跟養老密切相關。在這些行業工作,就等于提前編織了一張養老資源網。
其次是人脈積累。與其簡單地交際應酬,不如建立專業信任。業內口碑好的人,到老自然收獲更多照顧。
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把專業優勢轉化成養老資源。退休的財務人員可以給社區老年協會當會計;科研人員可以辦小講座;工程師可以幫看房屋維修。專業優勢就是最持久的養老保障。
三、及早建立養老互助圈
近幾年“養老互助”成了熱詞,各種養老社區也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但真正能長久維持的互助圈卻很少。
原因很簡單:大家都等到了養老這個“緊要關頭”才想起抱團。
我見過太多失敗的案例。
有的老人湊了五六個人租房養老,沒住幾個月就散伙了。原因五花八門:有的嫌這個老太太話太多,有的嫌那個大爺生活習慣不好,更要命的是,一旦有人生病,其他人手忙腳亂,連自己都照顧不好。
還有人跟我說:“我在老年大學認識了好多朋友,到時候一起租房養老。”
這種想法看似美好,實則不可靠。朋友歸朋友,生活是另一碼事。沒有共同生活的基礎,沒有完整的規章制度,再好的友情也經不起柴米油鹽的考驗。
所以,養老互助圈必須趁早建立。
我有個朋友就做得很好,從五十歲就開始組建互助小組。都是些老熟人,彼此經常走動。每個人都有分工:有人找房源,有人研究醫保,有人關注養老政策。每月定期聚會,聯絡感情的同時也及時發現問題。
最關鍵的是,他們的規則很完善。
房租怎么分,病了誰來照顧,都寫得清清楚楚。連緊急情況的聯系人都排好了順序。這樣的互助圈經過磨合,到老時自然靠得住。
回到開頭那位北大老人的故事。
她的困境,恰恰提醒我們:
養老這道考題,比高考難得多。
養老需要提前準備,必須及早規劃——
自救能力要早練,專業資源要早攢,互助圈要早建。
古人說“養生先養德”,我想說“養老先養己”。
趁著年輕,讓自己更獨立,讓資源更豐富,讓人脈更可靠。
這樣,等到了生命的暮色時分,我們才能笑看夕陽無限好。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信息來源均為網絡,如與事實不符或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系作者澄清或刪除。不信謠、不傳謠,共同營造綠色網絡世界!
敢為蒼生諫真言,豈因禍福避趨之!
@關注、點贊和轉發,就是最大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