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國最近的日子不太好過。
根據最新財報,星巴克中國的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14%,業績表現遠低于預期。這家曾經在中國咖啡市場獨占鰲頭的巨頭,如今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為了扭轉局面,星巴克首次設立了首席增長官(CGO)一職,并有報道稱星巴克開始考慮為其中國業務引入戰略合作伙伴,包括可能出售部分股份。這些舉措無疑表明,星巴克在試圖通過“自我革命”來應對中國市場的持續壓力。
所謂窮則思變, 星巴克的變化并非無緣無故。近年來,瑞幸咖啡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崛起,不僅憑借平價策略和數字化創新迅速圈粉,更在門店數量上和銷售額上成功超越星巴克,徹底改寫了中國咖啡市場的競爭格局。這種步步緊逼的壓力,迫使星巴克不得不正視自身的危機。
那么,如果星巴克出售中國業務部分股份、引入本地合作伙伴,這些舉措能幫助它擺脫困局嗎?
01 肯德基、麥當勞、可口可樂們已成先行者
星巴克如今開始考慮出售股份、引入本地合作伙伴,實際上,不少跨國品牌早在多年前就已經走上了這條道路。回顧2010年代,肯德基、麥當勞、可口可樂、家樂福等曾經在中國市場叱咤風云的國際巨頭,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類似的策略。
當時的背景是,這些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幾十年,經歷了高速擴張、瘋狂占領市場的黃金時期后,開始面臨一系列新的環境變化,如消費升級、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本地品牌的強勢崛起,以及下沉市場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等。
曾經憑借先發優勢輕松“躺賺”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增長乏力成了它們共同的難題。 具體來說,這些品牌也各有各的問題。
百勝旗下的肯德基因“速生雞”和肉類供應商問題接連爆發食品安全危機,品牌形象和銷售雙雙受挫;麥當勞的門店擴張在一二線城市逐漸觸頂,下沉緩慢,市場長期落后于肯德基;可口可樂的瓶裝業務資產較重,利潤率偏低,在激烈競爭中逐漸顯現運營壓力;家樂福則因經營不善、策略滯后,市場份額被本土零售商不斷蠶食。
2016年前后,這些品牌紛紛采取行動,通過出售股份、引入中國本地合作伙伴的方式,深入推進本土化。
肯德基的母公司百勝餐飲集團將中國業務分拆為獨立公司百勝中國,并引入高瓴資本和春華資本作為戰略投資者,以增強品牌的本地化管理和創新能力;
麥當勞則出售中國業務80%的股份給中信集團和凱雷資本,借助合作伙伴的資源快速擴展三四線城市門店,業內對此印象最深的莫過于麥當勞改名金拱門;
可口可樂將瓶裝業務分別出售給中糧集團和太古集團,聚焦品牌和產品開發,同時讓合作伙伴負責更靈活的區域運營;
家樂福則在2019年將中國業務80%的股份出售給蘇寧易購,借助后者的零售和電商能力進行資源整合。
在進行深入的本土化運作之后,客觀來說,這些跨國品牌的表現都有了肉眼可見的改觀(由于家樂福自身問題較大,且后來的收購方蘇寧易購自身也面臨困境,因此其在中國市場的表現目前尚未出現明顯逆轉,本文后續將不再贅述家樂福)??傮w來看,它們的改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本地化產品創新
中外消費者在口味、文化等需求上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一味照搬總部策略難以真正打動中國消費者。這些品牌深諳此道,紛紛推出了符合中國人口味的本地化產品。
如肯德基在中國推出了眾多中式餐點,例如粥品(皮蛋瘦肉粥、香菇雞肉粥等)、米飯類(香菇滑雞飯、咖喱雞肉飯等)、中式小吃(油條、豆漿、老北京雞肉卷等),甚至還根據不同地區推出地方特色產品,極大地豐富了菜單,滿足了中國消費者的飲食習慣。
麥當勞也開始嘗試推出符合中國人口味的漢堡和小食,例如宮保風味漢堡、扭扭薯條等,并根據中國傳統節日推出限定產品,例如春節的“金拱門桶”等,不斷給消費者帶來新鮮感。
● 門店擴張
這些品牌借助合作伙伴強大的渠道資源,進行了更快速的擴張,尤其是在下沉市場。
如與中信集團和凱雷資本合作后,麥當勞大力推進三四線城市的門店擴展計劃,短短幾年內門店數量從2500家增長到5500家以上。
可口可樂借助中糧集團遍布全國的商業網絡,加速了產品在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市場的滲透,有效提升了在小型零售商、社區超市、便利店等渠道的覆蓋率。
● 更接地氣的營銷
我在外企工作過,我體驗總部市場部門的決策流程,總部主導的營銷活動也常常不夠接地氣。本地化戰略后,這些問題得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不小的優化。
如麥當勞積極開展跨界合作,與熱門游戲《王者榮耀》、卡通形象小黃鴨等進行聯名合作,推出了各種主題活動和聯名產品,吸引了大量年輕消費者?!胞滈T文學”的出現,更是體現了麥當勞營銷的成功。
肯德基的“瘋狂星期四”活動,以其獨特的網絡文化和病毒式傳播,成為了現象級的營銷案例,這樣的營銷案例,在美國是絕對做不出來的。
● 加快數字化轉型
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這些品牌大規模投入數字化平臺建設,包括建立微信公眾號矩陣、開展抖音直播、加強外賣平臺運營等,以更好地觸達消費者,提升用戶體驗。
有報道顯示,2022年肯德基擁有3.3億名會員,會員銷售額占整體銷售額的62%,數字訂單收入占比高達87%,充分體現了其數字化轉型的成功。
總的來說,這些跨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本地化探索,跟住了趨勢,成功抵擋住了本土品牌的沖擊。
02 星巴克的本土化必須要進行了
回過頭來看,星巴克的困境其實并非今年才突然顯現,而是早有預兆。在我看來,星巴克早期在中國市場是高端的代名詞,高調性的品牌形象、優雅的環境,都賦予了其較高的品牌光環,30多元一杯的價格也因此能夠得到市場的認可。
而如今,所謂的“第三空間”早已名不副實。大部分星巴克門店人頭攢動,喧囂異常,早已失去了最初的舒適和優雅。 在眾多本土品牌的對比下,星巴克相對高的價格變得難以支撐。
說到底,星巴克仍然在用一成不變的思路經營著早已發生巨變的中國市場。
在產品端,星巴克雖然也會推出季節性飲品,例如,每年都會推出的圣誕特飲、春季限定等,但推新頻率相對較低。
相比之下,瑞幸咖啡幾乎每個月都有新品推出,尤其是各種甜味的拿鐵,如生椰拿鐵、厚乳拿鐵、絲絨拿鐵等,堪稱是包裝成咖啡的奶茶,更符合中國消費者的口味偏好。
根據瑞幸咖啡的財報,2022年瑞幸咖啡APP累計注冊用戶達到了4.08億,其中活躍用戶達到了1.85億。這些龐大的消費數據可以有效地指導瑞幸的新品研發方向,瑞幸擁有種類豐富的咖啡選擇,并能夠通過用戶在不同時間、不同季節的消費數據來判斷他們的喜好,從而指導新品研發,形成高效的閉環。
相比之下,星巴克在產品創新上就顯得有些原地踏步。
價格策略,凸顯了星巴克的舉棋不定。消費降級的大環境下,當消費者有了9.9元的咖啡選擇時,相比之下,星巴克30多元一杯的價格就顯得非常昂貴。
星巴克在這種情況下顯得猶豫不決:跟進降價,可能會影響其品牌形象和利潤空間;不跟進,則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市場份額被瑞幸等品牌蠶食,最終僅推出一些不痛不癢的折扣。而正是在這種猶豫之中,市場份額不斷流失。
在營銷方面,星巴克也缺乏真正接地氣的營銷活動。今年,我只對它的短劇營銷略有印象,而瑞幸幾乎每個月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營銷活動,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與茅臺聯名推出的“醬香拿鐵”,這一系列營銷活動使其名聲大噪,成功吸引了大量關注。
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擴張雖然保持了穩步增長,但由于其高端定位和對店面環境要求較高,擴張速度相比本土品牌顯得較慢,且靈活性不足。在三四線城市,瑞幸和庫迪等品牌快速擴張,以小型門店、快餐化服務和低價策略搶占市場,而星巴克仍以較為傳統的門店模式為主,面臨成本和資源的瓶頸。
瑞幸正因為如此,門店數量很快超過了星巴克。它率先占據了下沉市場,也就先一步占據了消費者在咖啡品類上的心智,這對星巴克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我一些在下沉市場的朋友告訴我,在他們的公司里幾乎人手一杯瑞幸咖啡,很少看到有人喝星巴克。
星巴克面臨的這些問題是多年積累下來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輕易解決的。
引入本地合作伙伴,是否一定能逆轉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頹勢?答案是不一定。但至少,引入本地合作伙伴可以讓星巴克更深入地了解當地消費者的需求,更快速地做出產品、價格和營銷方面的決策,從而更好地跟上市場變化,而不是步步慢。
在我看來,星巴克下一步就是應該走麥當勞、肯德基中國的路。
關注【尋空的營銷啟示錄】視頻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