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難以界定的2024,
及無法預測的2025
2024年的跨年鐘聲已經敲響,2025年步履蹣跚的走了過來。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商業圈最常見的是兩種文章,一種叫回顧與預測,一種是展望下明年的關鍵詞。
往年老丹也喜歡這么干,到了年底,總結下過去,展望下未來,再提上幾個放之于四海而皆準的趨勢或者邏輯,既有高度又有熱度,但到了今年,發現了一件事:
就是一般沒人敢再預測什么了!
如果說疫情是突發事件,那么疫情后的商業市場,就是一片鋪滿了黑色天鵝的池塘,什么報復性消費,什么商業復蘇,什么消費回暖全部都成了故事,整個消費市場處于一言難盡的狀態。
2024年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作為中國商業高地的上海同比下降了13.5%,北京下降了14.1%,而在今年10月,這兩個城市剛剛實現了同比正增長,馬上又跌了回去。
這也是兩年來商業市場的映射,周期波動頻繁,總體不容樂觀,而且這種不樂觀會持續多長的時間,也很難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在一個非規律性發展的市場上,任何預測都變成了一個風險很大的事情。
所以今年的文章展望少了,關鍵詞反而多了起來。
所謂關鍵詞,就是把過往開始流行的某個模式進行歸納,提煉出可能成為共性的東西,然后作為核心詞匯對外發布,安全程度比真正的趨勢預測要好一些,因為趨勢這種東西,預測起來真的會錯,而關鍵詞一般不會。
比如你說2025年的關鍵詞是“開源節流”,這個肯定沒問題,再不開源節流日子都過不下去了。
至于說開源沒有客戶,節流都已經裁員裁到大動脈了,那是另外一個問題。
你就說關鍵不關鍵吧?
老丹一直認為,關鍵詞當作一種側面的參考可以,很難作為明確的方向,商業發展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到底什么是關鍵是見仁見智的事情。
舉個例子,今年看到很多文章都在說,2025年的商業關鍵詞是“環境與空間提升!”
這個說法肯定是對的,環境與氛圍是驅動顧客消費的主要因素之一,這個理論十年前就被提出來過,只不過那時市場比較好做,大家都在搞“標準化”商業,除了一些重奢以及特色型的項目,大部分購物中心在內部氛圍營造上都比較保守。
因為什么是好的環境,其實是沒有剛性標準的。
而之所以環境與空間忽然熱門起來,是因為隨著消費的降級,大量商業項目的招商與運營陷入了困難之中,特別是品牌開店意愿的下降,更是讓空置率上升的商業項目雪上加霜。
在這種情況下,大家發現空間與環境不僅是差異化的一種,而且屬于硬件范疇,似乎更容易做出特點。
那么問題是第一,空間與環境真的是商業地產的下一根稻草么?
泰國商業在場景營造上,在整個亞洲區都是領先的,比如這幾年一直被國內商業人追捧的ICON SIAM,在場景上就有很多令人驚嘆的地方。
但是ICON之所以客如潮涌,環境與內裝僅僅是一個方面,從商業布局上,ICON打破了很多傳統的理念,一樓最好的位置沒有給零售,而是做了一個Floating Market,理念來自泰國最著名的水上市場。這里有小吃,特產,服飾、以及各種各樣的工藝品,集市里人聲鼎沸,充滿了煙火氣息,是曼谷最知名的打卡地之一。
從業態上,ICON 完全打破了傳統的品牌組合形式,將國內定義的所謂“快時尚”“輕奢”與“重奢”組合在了一個商場中間,通過動線與空間進行了分區布局。這里匯聚了超過500個泰國國內與國外的品牌,被稱為泰國品牌最豐富的購物中心.
ICON還有一個值得稱道的,是將奢侈與煙火進行了有機的融合,在卡地亞的巨大LOGO下,是熱鬧而紅火的夜市,這是一種很有沖擊力的場景,也是對于傳統商業消費形式的一種再造式的創新。
作為總建筑面積50萬平米的巨型商業項目,這種多種消費場景的搭配,使它獲得了更廣泛的客群基礎。
從這個意義上,ICON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消費場景的重構與業態品牌的突破性組合,而不僅僅是內裝與氛圍。
而實現這種理念有很大的難度,這中間涉及到業態與品牌和諧的混搭,空間轉換有機的過渡,不同層次的客群都能獲得期望的體驗,而又不會沖突。
無論是在定位與設計上,對于現在國內的商業邏輯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決定商業成敗的,是整體而不是局部,是內容而不是形式,如果裝修能解決運營問題,那么商管總就應該都是設計師。
第二個問題是,環境與空間提升,真的相對容易么?
去年的商業項目大部分都處在租金萎縮收入下滑的境地。在這種前提下再拿出巨資去做內裝改造,必然會面臨成本與收益的平衡問題。
而消費場景的打造,不是簡單的做幾個打卡點及增加一些裝飾就可以了,而是要根據項目定位、客群需求、以及業態布局進行體系化的調整與創新,不僅對于項目運營者的專業要求很高,也需要不小的投入。
今年老丹遇見了好幾個想做項目改造的業主,先不談硬件投入的預算,在尋找前研與設計團隊上,條件最集中的居然是:
能不能幫我們找點便宜的!
類似要求完全可以理解,市場前景不明朗,前期投入自然能省則省,可這種心態下,要想做出好的東西就很難。
國內的商業改造最容易犯的錯誤,大部分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從一開始就沒有系統性的策略與規劃。今天調整個露臺,明天增加個雕塑,看著也算有些新東西,但缺乏整體邏輯。
就像一個人,如果只得得了雞眼走路不適,那么把雞眼挖了就行了。但如果是器官老化,體質衰弱導致的出行障礙,治療方式還是挖個雞眼,那么顯然不能讓這個人恢復健步如飛。
但是全面治療,無論是診斷費用還是醫藥費用,肯定比挖個雞眼要高很多,如果診斷錯誤還會雪上加霜。
曼谷新開業的EMSPHERE,內部空間的宏大瑰麗,讓很多人感到震撼,但被問到我們能學習到什么時,我的回答是:
幾乎很難借鑒!
因為無論是對于空間的使用,內裝的打造,燈光與色彩的運用,EMSPHERE都有很高的門檻,這不是投入的問題,相反,對于大面積采用工業風的EMSPHERE,成本并沒有想象中高昂,它的難度是對于不同區域的主題與色彩,都進行了個性化的處理,使整個項目成為了一個新都市生活的秀場。。
同時EMSHERE對于業態的布局也是開創性的。
無論是拿出商業價值最高的一層和二層引入餐飲食集,還是在五樓設置半開放式的空中酒吧街,都與傳統的商業邏輯都大相徑庭,它圍繞的是年輕時尚的娛樂與社交需求集合,同時通過系統化的創新模糊了與其他消費階層的邊界,不僅吸引了本地消費,還成為了一個旅游的目的地。
這個項目與Emporium和EmQuartier共同位于曼谷“EM區“,屬于一家集團,前兩者環境一流,品牌涵蓋了重奢與時尚,而EMSHERE既要與自家商業形成差異,又要具備獨特的競爭力,所以采用了這種極為前衛的模式。
連EM集團都認為這是一個帶有實驗性質的產品。
還有一個更為關鍵的因素,是泰國不僅經濟穩定增長,在TRAVELNESS的研究中,曼谷的國際游客數量在2023年全球第一,而我們最靠前的是香港,第20名。
而以現在的國內商業形勢下,你敢不敢做這樣一個項目?能不能做下來?投入和產出的風險是否可控?
空間與環境提升對于國內的商業一定最重要的一環,但真正能做好并不容易,如果不能真正的了解客戶,了解市場,并拿出一定的戰略決心,只是準備做兩個IP形象,搞幾個網紅打卡點,最后一定是東施效顰,不倫不類。
就像《后悔無期》中所說的:“我讀了很多道理,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看別人做,和自己做,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與泰國相比,我們的商業缺的不是關鍵詞,也不是大概念,而是信心、專業與想象力。
2我們的商業缺少什么?
對于在新的一年里商業應該做好什么,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答案,每個項目的背景與定位都是不同的,沒有一把鑰匙可以打開所有的鎖,也沒有一個標準可以適配所有的問題。
但最重要的一定是:找到你的消費者,了解你的消費者,滿足你的消費者。
為什么一定要強調消費者?
因為這是國內商業最缺失的一塊,過去的二十年里,由于經濟高速發展,消費極為旺盛,所以大部分商業項目的經營模式都比較粗放。
比如對客戶的分析,就處在一個比較模糊的階段,很多運營者對于客戶似乎也有一些了解,但是真正的細究起來,往往深入度不夠,對于客戶的細分也不夠精細。
舉個例子,我們說起自己的客戶群體,以前購物中心最喜歡說的是中產,那么現在中產消費明顯的下滑,于是又覺得要去吸引年輕人。
很多時候,商業運營就像一個拜金女,前男友沒錢了,就馬上想去找個新的。
這里面不涉及道德因素,但最少有個邏輯要梳理清楚,就是前男友是不是真破產了,以及新男友是不是真的有錢。
老丹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做過測算,年輕一代算是潛力客群,但受限于整體的收入水平,總體消費能力還遠不能支撐全國大量的購物中心,而中產雖然有滑落,其實還是目前消費市場的中堅力量。
中產只是一個大的群體代詞,在中產里面,按照收入水平、家庭結構、生命周期、生活背景等,其實是可以分為很多種類的,這些細分既有個性需求,也有共性需求,對這些需求進行分類與組合后,能形成多種商業模式,而國內的很多商業,其實都是一套模式包打天下。
中產遠遠沒有到退出消費舞臺的地步,只是他們的消費在調整與改變。
這個時候輕易的放棄中產群體,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完全可以通過精準定位他們的訴求,進一步挖掘潛力。
例如傳統意義上的輕奢、格調與檔次等,是不是真的能代表全部的中產消費?
上海有一個位于浦東的文峰廣場,離中環不遠,周邊有大量的所謂中產階層。過去十年里,這個商場前后經過了幾輪改造,但是大邏輯只有一個:接地氣!
改造前一樓是餐飲和食集,改造后是環境精致了一些的餐飲和食集,一層的零售還是很傳統的黃金珠寶,從二樓起是服裝的零售,但牌子也算不上多潮,主要是一些快時尚、運動和童裝等,幾乎都是性價比產品。
文峰從開業走的就是平民化的路線,雖然后期對立面與內裝進行了全面的改造,可從氛圍與業態角度,依然是以煙火氣為主。
這個商業沒有絢麗的裝飾,沒有知名的IP,也沒有什么值得打卡的地方,整體的環境就是清爽明亮干凈整潔,
但保持了極高的出租率,客流也一直很穩定。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案例,在各種新概念層出不窮,商業卷到天際的上海,文峰廣場并不被很多人關注,但依靠精準的定位和接地氣的運營,依然保證了良好的業績。
所以商業沒有什么標準的答案,也不是一定要有多么牛的概念,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是社會的需求,你要做什么,取決于你的客戶是誰,他們要什么。
商業最終是為顧客服務的,而不是為了在自媒體上出圈。
32025年的商業,應該走向哪里?
2024年年末,商務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了《零售業創新提升工程實施方案》,其中第一條就是推動場景化改造。
這里面的核心問題是什么是場景?
國內很多商業,對于場景的理解是網紅、酷炫,是視覺的沖擊和感官的刺激。
但這不是場景,只是裝修與裝飾。
商業的場景,應該是人與生活、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鏈接空間。
從2014年日本Grandtree開業時提出“要把購物中心建成大家樂意來玩的地方,在玩的過程中順便買一些東西回家”開始,商業已經走出了傳統購物的時代。
從某種意義上,這是對傳統商業模式的一種顛覆與重構。
這種重構在過去的十年里,被大量的運用在了商業地產的發展中,傳統的業態布局被打破,空間邏輯被調整,公共區域被賦予了更多的功能,商業項目不再是一個租賃的平臺,而是整合成為了一個生活、社交、休閑、娛樂與消費的綜合場所。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種場所的重構中,從來沒有什么標準,也沒有什么關鍵詞。
例如日本的東急HARAKADO,理念是“激發多元人群的感性,創造與傳播新的原宿文化”。從地下1層延伸到7層,共設有75家商店。這里的商戶涵蓋了時尚、食品、藝術和設計等多個領域。每個商戶都提供獨特的產品,使其與原宿的其他商業設施區分開來。
此外,HARAKADO不僅僅是一個商業設施 - 它還為年輕設計師和藝術家提供支持空間。三樓的休息區定期舉辦快閃活動,包括藝術作品展覽和商品銷售,尤其吸引藝術愛好者。
比較典型的是四樓打造一個充滿了自由與環保氣息的展覽空間KARAPP,幾乎占據了全部樓層,利用藝術設置來表現項目的可持續理念,坐在那里喝一杯咖啡,看一看窗外,可以體會到真正的休閑與放松。
HARAKADO最成功的就是內部場景很豐富,但都是基于自身的定位與客戶的訴求,形成了非常自然的消費融合,場景與場景之間的鏈接與過渡也十分協調。
當POD(Park Oriented Development)商業成為新的潮流時,我們的理解是給商業配一個公園,或者做個中心花園,而泰國的CENTRAL NAKHON PATHOM則是把綠色、景觀與公園與商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
不是給商業搭配一個公園,而是你隨時隨地的就身處綠色之中,消費動線可以在景觀與購物區域之間自如的轉換與穿梭。這種模式其實也是場景的一種重構。
CENTRAL NAKHON PATHOM將本土文化特征的山形屋頂形式融入入口設計,形成一個連接綠色空間與大型活動廣場“初始俱樂部”(Pathom Club)的重要入口,為使用者提供從綠色景觀步行至購物中心的體驗,同時讓綠意延伸至建筑內部,營造出自然與建筑融合的氛圍。
綠色在這個商業中隨處可見,公共空間都做了功能化的處理,既有兒童游樂,花車展示,也有成人的休憩區,這個項目所有的場景,都是巧妙地結合了當地的文化背景,將設計與地區的生活方式緊密結合,實現自己“生活中心“的核心功能。,
上面的兩個案例,最大的特點就是業態與空間富有想象力又接地氣,場景靈動多樣,不拘一格,這里面需要的是對商業、對客戶深入的、全面的、體系化的理解。
結語
2025年,商業有流行詞,但可能沒有什么關鍵詞,對于我們的商業經營者來說,不是簡單靠“文旅概念”、“數據應用”等就可以翻身,更不是空泛的說”商業要有體驗感‘。
而是要把商業與人的關系放在首位。
國內很多商業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技術上的改進,而是理念上的更新,在新的一年,下面的一些思路,可能是商業運營者們需要思考的。
商業的個性化
今年還在宣揚“非標”商業,是因為在過去的數十年里,大量商業都是以賣貨為主要的目的,強調規模,強調連鎖,所以到處都是同質化的購物中心。
但是商業本來就不該有什么標準。
每一個項目的區域、背景、體量以及競爭環境都不一樣,在早期市場大片空白的時候,用標準化的產品跑馬圈地無可厚非,但到了今天,如果商業還是千篇一律的面孔,肯定會慢慢的引起消費的疲勞。
個性化商業不是標新立異的玩概念,而是找到自己的核心客戶群體,圍繞他們去打造整個商業的生態。在這個過程中,深入的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并基于需求來進行創新,是最核心的要素。
場景的營造
商業不僅僅是一個賣貨平臺,而應該是人與社會鏈接的空間,這可能是我們的商業最需要提升的地方。
為了做到這一點,需要考慮的要素有很多,包括空間的多元、氛圍的親和、文化的融合、業態的重組等等,“人貨場”三個字,依然是今天商業的核心,但這三個元素不是相互孤立的,他們之間的關系應該是緊密而和諧。
做好場景不是把各種色彩斑斕的元素進行堆砌,而是圍繞項目的定位,對場景進行體系化的營造,這種營造不僅包含了空間和景觀,還包括了業態與品牌,以及運營與服務。
情緒價值的回歸
情緒價值雖然聽起來有些抽象,但可以通過各種商業元素來具象。
比如一個綠色松弛的環境,能讓人們有舒適放松的感覺,一個好吃又不貴的餐廳,可能會讓一個家庭度過一個愉快的晚上,當辛苦了一天后,坐在露天的外擺區喝一杯啤酒,能讓社畜們暫時忘記生活的壓力。
人的情緒是復雜的,沒有一個商業能完全滿足所有的情緒價值,但商業一定要具備一些獨特的差異化,讓核心客群能在其中感受到不一樣的關懷與共鳴。
有些商業我們逛完以后,可能談不上什么好壞,也留不下什么印象,但有的商業,會讓你在離開后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后者是復購產生的基礎。
消費行為不僅僅是產品的購買,而是后面所代表的精神訴求,例如松弛,有趣,解壓,親和等,商業能否通過具象化的環境與產品,來提供這些抽象化的精神感知,會對消費者的決策過程產生巨大的影響。
對于商業人來說,2025,絕對不是容易的一年,甚至可能比2024更加嚴峻,但在困難中,也許還有著機遇的身影,我們只能每天努力的做好一點,并懷著信心走向不可知的未來。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老丹,江湖又稱丹總,一個喜歡說實話的禿頭胖子,愛好戶外與美食,十五年商業地產一線從業經驗,曾參與國內多個知名商業地產項目的定位、設計、招商與運營,近年來專注于社區商業與城市更新,中購聯專家委員會委員,IFFRE常務理事,聯商網特聘講師。
熙領(上海)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為復合化的商業地產定位、招商、建筑設計與空間管理專業機構,核心技術團隊均有多年國內外商業研究、定位、建筑和空間設計,以及招商運營的全過程經驗,特別是對于城市更新和改造具備獨特見解與認知,近年來成功操盤了多個城市更新與改造項目,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業務聯系電話:13501750783(可加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