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唐朝詩人白居易生活得并不快樂。他當官比別人晚,人到中年又被貶江州,更是落后別人許多。于是他情緒不高,干什么都提不起勁,整天把不開心掛在臉上。
直到有一天,他來到了大山里,看到了山坡上的桃花,他的心情突然間好了起來。
這些桃花沒有開在萬紫千紅的三月,而是直到芳菲凋謝的四月才次第盛放。盡管錯過了最好的花期,但卻開得讓人感覺春意盎然。
面對這些山里的桃花,他詩興大發,寫下了那篇膾炙人口的詩篇《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細細讀這首詩,慢慢地品味,我們的心境似乎也開闊了許多,那些時常想起的煩心事,那些縈繞在頭腦中的不切實際的想法,也漸漸地煙消云散。
的確,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過上所謂的標配生活。大詩人如此,我們亦如此。
有人25歲當上了總經理,有人40歲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有人花三分鐘泡面,有人用三小時煲湯。有人一出生就黃袍加身,有人直到四五十歲還在為考秀才而拼命;有人銜著金鑰匙出生,有人出生就不得不離開父母。
這些差距無疑是客觀存在的,也是我們必須接受的。我們不必為此而焦慮,也不必為此而傷心。
每個人的花期不同,不必焦慮別人比你提前綻放,也不必羨慕那些看似走在你前面的人,你只管按照自己的節奏,慢慢地去走,走完自己的漫漫人生路。
正所謂:“春光不必趁早,冬霜不會遲到,一切都是剛剛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