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正被宇宙中的高能粒子“轟炸”,而這并非災難片中的橋段,而是實實在在的科學事實。這些被稱為宇宙射線的粒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穿梭星際空間,有些甚至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高能量擊中地球大氣層,為科學家研究提供了珍貴的線索。
最近,H.E.S.S.天文臺(高能立體觀測系統)通過12年的觀測數據,發現了創紀錄的高能宇宙射線電子,其能量高達40萬億電子伏特。這一發現不僅為科學研究提供了新見解,也引發了更多謎題。
宇宙射線是什么?
宇宙射線是來自星際空間的高能粒子,主要包括質子和電子。質子來自原子核,質量較大,而電子則較輕,通常位于原子外圍。它們的加速可以源于超新星爆發、黑洞噴流等天文現象,或者宇宙中的電磁場。
自上世紀30年代起,科學家就發現了宇宙射線。它們撞擊地球大氣層時,會引發一系列次級粒子,從而被地面探測器捕獲。然而,與質子相比,電子更容易因宇宙中磁場的影響而偏離路徑或耗散能量。因此,科學家推測,極高能量的電子必須來自距離地球較近的“鄰居”。
H.E.S.S.的突破性發現
H.E.S.S.天文臺位于納米比亞,由五臺巨大望遠鏡組成,每晚都在觀察夜空中的宇宙射線。這次研究基于2003年至2015年的觀測數據,通過先進的分析軟件分離了電子與質子的特性。
科學家發現,此前記錄的宇宙射線電子能量上限為1萬億電子伏特,而這次H.E.S.S.記錄到高達40萬億電子伏特的電子。這一創紀錄的能量水平讓科學家意識到宇宙中的某些未知機制正在發揮作用。
研究還發現,在能量較低時,電子數量較多,但能量接近1萬億電子伏特時,數量迅速減少。類似于在大霧中用手電筒照明,越高能的電子越難以穿越長距離,顯示它們可能來自數千光年以內的“近鄰”。
關于暗物質的假說
此前的觀測數據曾暗示,約4萬億電子伏特能量范圍內電子數量異常增加。這一現象讓科學家一度猜測可能與暗物質有關。暗物質雖然尚未被直接觀測,但被認為是宇宙中大部分質量的來源,找到它將是科學界的重大突破。
然而,H.E.S.S.的最新數據否定了這一假說。在這一能量范圍內,并未發現任何異常信號。盡管這一結果令人失望,但科學家仍對高能電子的起源充滿好奇。
未來的探索方向
H.E.S.S.的觀測結果表明,這些高能電子可能來自銀河系中一個尚未確定的單一源頭,但目前的數據還不足以定位其確切來源。科學家計劃通過H.E.S.S.的新設備以及未來的觀測數據,繼續揭開這一謎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