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立陶宛的活躍度格外高,尤其是在和我國的交往中。其即將上任的新總理先是對我國拋出改善關系的橄欖枝,希望能與我們重歸于好。但是很快,立陶宛就又做出了驅逐我國外交官的事情來。
面對它前后不一的兩副面孔,中方也不準備一再忍讓。
1991年,立陶宛與我國建交,在發布的《建交公報》中,它承認一個中國原則,認同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會與臺灣有官方關系和往來。
一開始,立陶宛確實遵守了自己的諾言,與我國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在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中,作為歐洲樞紐中心的立陶宛也是成員國之一。2020年,我國還開通了首趟直達立陶宛首都的中歐班列。
這種良好的合作關系,也極大的推動了雙方的貿易往來,立陶宛由此成為我國在波羅的海三國中最大的貿易伙伴。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中立雙方的貿易總額超過了20億美元,其中立陶宛向我們出口最多的就是谷物類和家具。
然而,這樣的良好關系卻在2021年開始急轉直下。
那年,立陶宛不顧我國的抗議和反對,允許臺灣在其首都維爾紐斯建立所謂的“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這一做法無疑是完全違背了它當初在建交時的承諾,否認了“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對我國內政的干涉。
對此,我國自然不會選擇忍氣吞聲,很快就決定召回我國駐立陶宛大使,同時要求立陶宛政府也召回自家大使,兩國的外交關系由此降為代辦級。
雙方的貿易往來也受到極大的影響,尤其是立陶宛的一些企業,在經濟上還受到了不小的損失。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也慢慢發生了變化。
今年立陶宛舉行了新一輪的總統選舉,現任總統瑙塞達以絕對的優勢勝出,獲得了連任的機會。這位總統曾經針對“代表處”提出過改名的建議,希望能穩定與我國的關系。
而候任總理帕盧茨卡斯更是直接聲稱要與中國改善關系,希望能與我國恢復全面外交關系。可是這番冠冕堂皇的言辭并不代表什么,因為與此同時,這位候任總理還做出了另外的發言,那就是立陶宛不會改變現在的對外政策,以一昧迎合的方式來推進雙方的關系。
這也就意味著立陶宛將會繼續和臺灣保持官方關系,無視一個中國原則,從本質上來講,就是既要又要,這樣的態度自然是沒有辦法在推動雙方關系中起到什么作用的。
而接下來,立陶宛又得寸進尺,做出了另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決定。
11月29日,立陶宛政府將我國的三名外交人員列為不受歡迎人物,并要求他們限期離境,否則就會強制驅逐。而他們這么做的理由,則是因為幾名外交人員違反了《維也納外交公約》。
對于立陶宛這樣的做法,我國也很快給出回應,首先就是對它這樣的做法表示譴責和反對,同時,我方也不是只在嘴上說說而已,因為外交部發言人也表示我方有對立陶宛采取反制的權利。
這件事看似是立陶宛見與我國修復關系不成,便轉頭報復,但是這背后的原因恐怕遠沒有這么簡單。
眾所周知,自從特朗普在美國的大選中勝出之后,不少國家的政策和態度都開始慢慢的發生變化,只因這位商人出身的總統對于美國的利益格外看重,總想著利用關稅作為武器,對其他國家發起制裁。
而立陶宛作為歐洲的小國,周邊的國家關系比較復雜,再加上其反對俄羅斯的立場,在這種情況下,它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支持者或者說同盟,美國就滿足了這一點。
因此他在臺灣問題上動手腳,保持和美國同樣的態度。再加上它作為歐盟的成員國,同時也是北約的一員,自然和美國走的比較近。
只是,隨著特朗普的上臺,這種示好是否能一如既往的發揮作用暫時不好說,畢竟特朗普對待加拿大和墨西哥這兩位最近的鄰居都不怎么客氣,關稅說加就加,對于北約的一眾成員國也抱有不滿,覺得美國承擔了大部分責任,其他國家付出太少。
等到他明年正式坐上總統的位置,形勢會更好還是更壞,相信明眼人都看的出來。
但是,無論立陶宛搞出什么花樣,它在臺灣問題上的小動作是不可忽視的,其否認“一個中國”原則也是既定的事實,如果它繼續這樣下去,中立關系的改善只會更加難以推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