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設計中心DX設計館的英文翻譯叫DX design hub。在英語里,HUB的意思是輪轂、是網絡上的集線器、信息和設備互通與交流的中心點,這也正是香港設計中心DX設計館的作用。這個2024年12月剛剛對外開放的設計館,開幕便成為世界各國及地區知名設計師、設計作品及品牌的展示空間,也成為大灣區設計交流的重要樞紐。
開幕當天,筆者獲邀探訪DX設計館,館內已經準備好一系列的精彩設計創意活動及展覽,其中包括以“What's NE(X)T”為主題的重點項目“大灣區創意雙周”、“香港設計生態”主題常規展覽、香港設計師與知名藝術家藤崎琢磨合作的IP時尚展示、沉浸式多媒體項目“匯”、亞洲設計脈沖展覽、創意裝置“變形記”等。
在這個被豐富的設計內容及故事填滿的空間里,我們能觸摸到“香港設計”一路走來的脈絡,并從中了解到其發展中通過“設計”與中國內地乃至全球互通互聯共同發展的動人故事。
在中西文化溝通中誕生的“香港設計”
香港本身就是一個溝通中西的HUB,它用“設計”這種特殊的藝術語言,連接全球各區域資源與發展。
在20世紀初,受惠于清朝時期將廣州指定為唯一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位于珠三角地區的香港,也因為航運貿易的發展,出現了制造業的萌芽。而伴隨著制造業發展的,就是早期“香港設計”的雛形。
根據香港文化博物館《爭鳴年代--1970與1980年代香港平面設計歷史》的記錄:1898年,香港本地化妝品制造商廣生行創造了第一個港產化妝品品牌——“雙妹嚜”,許多人在提起這個品牌時,除了難忘旗下產品的味道品質,更對品牌招貼畫中經典的旗袍雙姝印象深刻,甚至雙妹嚜花露水的典雅玻璃樽設計也成為品牌的象征之一。
二戰結束后至60年代,香港經濟結構開始進行第一次轉型——由港口轉變為工業化城市,被稱為香港設計之父的奧地利人石漢瑞首次來到香港,并在1964年成立了國語設計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成為了當時香港設計人才培養的基地。越來越多的本地設計師從這一類的設計公司成長起來。同時,60年代后期,還有第一批嬰兒潮出生的回流海歸設計師加入到香港設計產業發展的大潮中。本土教育界也對“設計”的學科化頗為重視,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知名學府紛紛開設“設計”相關的專業,并聘請海外設計大師前來任教。
石漢瑞為匯豐銀行設計了知名的六角logo
從70年代開始,到80年代初,香港經濟出現第二次結構性轉型,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型,帶來了電器、電子、玩具、鐘表等制造產業的繁榮,人們也從之前滿足生活需求的消費理念轉變為需要更高品質、更有審美價值的產品。設計開始滲透到各行各業,許多本土設計公司、設計協會興起,各個品牌也建立了自己的美術部門。
有賴于國外設計師及思潮的涌入,積極吸收和學習外來的理念,讓香港設計很快成長起來,并與國際接軌,同時,黃金期的香港設計又保持了自身濃厚的中國文化基因,才讓香港設計的風格獨樹一幟。
也是從那時起,香港和內地在設計方面的交流一直持續至今,許多香港的設計人和設計機構也在內地開設了分公司,并幫助許多國外品牌完成本土化視覺的轉化,進入到內地市場,同時,亦幫助許多內地的設計師和品牌登上國際的舞臺,如內地知名建筑師馬巖松、高定設計師郭培等。
可以說,作為一個在地理位置上連接東西方的港口,香港在商業、文化等各個層面,保持和弘揚了重視交流與開放的作風,在設計產業的發展方面,更是如此。
香港設計中心:推動香港成為“設計之都”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變遷,1995年,香港政府決定將經濟從工業型轉向服務型。當時,在香港設計師協會、特許設計師協會香港分會、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香港室內設計協會、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的共同倡議下,發表了強調香港設計業在服務業中重要性的《設計與香港:立場及建議書》。
根據《設計與香港》的框架,香港政府決定成立香港設計中心 (HKDC),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亞洲設計重鎮的地位。
香港設計中心在2001年注冊,以推動香港成為亞洲區內享譽國際的設計之都為目標,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策略伙伴。20多年來,香港設計中心通過舉辦各種活動,推動香港、內地乃至全球設計界和產業界的交流與溝通,推動社會更廣泛和具策略性地運用設計及設計思維,為業界創造價值,改善社會福祉。
以剛剛舉辦的BODW in the city項目為例,該項目從12月2日到16日,跨界聯動商業品牌、商場、院校、非牟利機構等各界伙伴,帶來逾80項主題活動,展現香港作為「設計之都」(City of Design) 魅力。
BODW in the city 活動橫跨視覺、聽覺、味覺等多個感觀體驗及設計范疇,以展覽、導賞、工作坊、工藝示范等形式,為公眾提供難能可貴的設計之旅。當中包括邀請國際著名設計師到港交流,與公眾分享最新大師級作品,也成為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的的重要窗口。內地新興品牌小米汽車設計師李田元,及來自內地互聯網知名企業字節跳動的設計總監曾煕博士等都出席活動并發表演講。
在12月2日舉行的開幕儀式上,香港設計中心董事會副主席兼 BODW in the city 工作小組主席及督導委員會成員陳一枬教授于致歡迎辭時表示:“BODW in the city 是一個屬于香港的設計節,他超越了傳統活動模式,為香港市民及旅客提供了一次沉浸式設計之旅。通過一系列多元活動,香港設計中心與各參與品牌及機構一同繪畫了一幅充滿活力的創意畫卷,展示香港創意之都的魅力。“
DX設計館:連接與溝通的無界HUB
當我們再把視線放回到香港設計中心運營的這座香港全新設計地標——DX設計館,這座位于深水埗通州街的玻璃幕墻建筑,設計上最大的特點是沒有邊界,玻璃幕墻的內部與外部融合在一起,體現了這個設計HUB在設計交流中的無界與不可替代。
DX設計館也是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下轄文創產業發展處作為策略制定、協調和監督下進行規劃的。它的創立,體現了香港將設計繼續作為未來發展軟實力的戰略,同時,也在一系列旗艦活動外,成為又一個連接中外設計產業資源及文化交流的新窗口。
就在DX設計館開幕當日,來自國內外的商務團體前來參觀交流,館內設置的展示活動及內容涉及大灣區設計、亞洲設計、歐洲設計等不同區域主題。
同時,在當晚的開幕活動上,香港設計中心代表還宣布已與不同的業界組織及界別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MOU),已簽署合作備忘錄的機構包括國際數字創新獎、香港印藝學會、金鼠標數字營銷比賽、廣州市白云區廣州設計之都促進會、廣州4A整合營銷傳播委員會、香港建筑中心、香港 VR AR 協會、香港上海商會、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香港家俬裝飾廠商總會、國際體驗設計委員會、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香港)、香港工業專業評審局、香港紡織業聯會及攜程集團。
除了繼續與世界各地設計師、設計組織交流合作以外,DX設計館的運營者通過特別的內地媒體溝通會,釋放出強烈的與中國內地品牌和設計師合作的意愿,他們表示,十分期待更多的內地品牌和設計師能夠帶著他們的品牌和作品來到DX設計館,他們也樂于將全世界的設計資源和機會帶給有需求的內地品牌、設計機構及設計領域相關學習者。
在開幕式當天下午的內地媒體溝通會上,香港設計中心主席嚴志明教授向大家介紹DX設計館的玻璃立面幕墻。他說:“這面高達五層樓的玻璃幕墻,在視野上將館內的設計展品與館外的城市風貌連接在一起,這也是我們對于設計產業發展未來的態度,希望打造一個更開放、更沒有障礙的交流平臺和機會。”
順著香港設計中心DX設計館玻璃幕墻看向窗外的街景,香港熟悉的紅色出租車在立交橋上飛速駛過,設計,仿佛正化作無形的力量,穿越這座幕墻,散落在這座城市,散落在大灣區,散落在更廣闊的市場——DX設計館這個全新的設計HUB,為這些區域未來的發展激發全新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