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準確把握新課標的深刻內涵與具體要求,積極推動學習方式的創新與變革,著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由成都市教育局指導、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承辦,成都石室中學協辦的第95期“文翁大講堂”報告會,于12月27日上午在成都石室中學北湖校區多功能廳成功舉行。
中共成都市委教育工委委員,成都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唐敏,成都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正華,成都市教育局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譚瑩,成都市教育局相關處室負責同志;各區(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同志、教研機構負責同志、中小學校長和中層以上管理干部、教師代表;德陽市、眉山市等地教育同仁共計1000人參加線下報告會,同時,1萬多人次線上觀看了報告會。成都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正華主持報告會。
張正華副局長主持報告會
本期報告會邀請的主講嘉賓是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劉希婭。劉希婭書記長期致力于基礎教育研究與實踐,是教育部教育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曾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等多項榮譽。
劉希婭書記作報告
劉希婭書記以《變革學習方式,提升育人質量》為主題,深入分析了教育變革的必要性與趨勢,并分享了謝家灣學校在教育教學創新方面的實踐成果。
劉希婭書記從謝家灣學校低負擔高質量素質教育學校樣態談起,深刻剖析了謝家灣學校的實踐探索,同時從“三個維度理解教育趨勢”、“三大考驗把握教育趨勢”、“三個群引領教育趨勢”三大方面做了深入分享。
劉希婭書記在報告中指出,教材應成為學生理解現實生活的橋梁,要通過綜合性設計幫助學生在不同學科間融會貫通;談到新課程時,強調了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需求相結合的重要性。希婭書記所列舉的延遲拼音學習、設計跨學科課程、減少無效負擔等創新實踐,充分展示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實際操作中的可行性與成效。她指出要讓教育從功利化轉向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用實際教學場景反思教育行為,實現從知識中心向學生中心的轉變。希婭書記以謝家灣學校小梅花校本課程1800門不重樣的體育課為例,闡述了如何基于學生立場進行教育改革,以謝家灣學校的班主任都愿意接納一位下肢殘疾的同學轉入自己班級為例,讓大家了解什么是有教無類,什么是具有教育家精神的老師。無論是觀點還是案例,劉希婭書記的報告都讓與會者們深受鼓舞,受益匪淺。
報告會現場
本場文翁大講堂報告會首次采用線上線下同步互動交流的模式開展,希婭書記在報告會之后與線上線下的參會老師進行了互動,互動交流環節由成都英華學校校長王維令主持。針對線上提問“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區別”,希婭書記指出,素質教育的核心在于學生立場,她從教育的對象、目標、方法和結果四個方面詳細闡述了素質教育的本質,強調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更要注重學生的長期發展和情感體驗。線下交流中,一名一年級語文教師就新教材使用提出疑問,劉希婭書記指出一線教師要結合實際生活和時代背景,理解并轉化新教材的核心理念,以更寬廣的視野推動學生發展。最后,針對王維令校長關于九年一貫制學校辦學經驗的提問,劉希婭書記結合謝家灣學校的實踐,分享了小學與初中貫通教學的優勢和難點,強調學段融通的重要性,提出“一貫制學校應以學生學習流程為中心,全面融通教學方法和內容”。
互動交流環節
成都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正華在報告結束時指出,劉希婭書記的報告為參會者打開了一扇新的教育視野之窗,提供了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指導。結合希婭書記的報告,張正華副局長也對參會老師提出三點要求,一是要深刻認識到教育變革的重要性,持續深化教育改革創新;二是要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教育事業的繁榮發展;三是要持續關注教師專業成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合影
本文來源:本文來自教師發展研究所。分享此文,旨在傳遞更多信息,提供內容參考。若有來源標注不當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