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喝茶的小君發現在茶圈有個有趣的現象。
當一杯茶在手的時候,說起茶的話題茶友們總會引經據典,聊個熱火朝天。但是當你拉住某人問:你會喝茶么?往往換來的總是尷尬的一笑,或是謙遜地否認。
“會喝茶嗎?”這是個很簡單的問題,回答起來卻并不是那么簡單。
常言道,各花入各眼。對于美食,好茶的口味畢竟也有個人不同的喜好,好不好喝可以是很私人的體驗。因此,單純說出個“好喝”或是“不好喝”還真算不得“會喝茶”,你若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說不定還會引來一番無端的爭論。
那么真正會喝茶的人,對于茶的好壞自然要說出個所以然來,以博得眾人的認同。就如同牛欄坑的肉桂,好就好在她湯頭淳厚,內容豐沛,一口綿湯入喉,漿感明顯,那高揚的辛香回味悠長。
這各種許多口感體驗很是抽象,你若不曾親自嘗過,單是看那字面描述,臨了坐上茶桌顯擺都顯得心虛了幾分。畢竟若遇上真行家,分分鐘便被打臉了。
因此,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喝茶容易。畢竟不管茶好不好,無需太多講究,一杯飲下合了口味便可。但對于會喝茶的茶友,單是這“會”字,便需要多少切身的品鑒和體會積累。這,對于普通的茶友來說,難,太難了!
當下的茶圈,對于新入坑的茶友并不友好。普通的茶友若想將尋常喝茶進階為品鑒,至少要歷經兩道坎。一者好茶貴,二者茶圈水太深。
第一個問題好理解,第二個問題卻難啟齒。
畢竟好茶貴,卻越貴越難買好茶。花了大價錢好歹要確認入手所謂好茶物有所值。這么一來,在品鑒茶湯之前,首先要先學會鑒定茶葉。
那么,鑒定茶葉難么?
難,非常難!鑒定茶葉做到專業標準,你需要了解茶的產地,山場,茶株特性,采摘時節,制作工藝,口感香氣……相信大多茶友在這一堆專業問題前,難免會望而卻步。
那么,作為普通喝茶愛好者是否有可以簡單明了的檢驗標準呢?
歷史上,宋徽宗便是這方面的專家,在他的《大觀茶論》中,便有對此作出簡潔的表達“凡芽如雀舌谷粒者為斗品”可見這類茶屬于頂尖茶品,“一槍一旗為揀芽,一槍二旗為次之,余斯為下。”
只是茶工藝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這檢驗標準卻不曾有太多的長進。如今茶葉的品種多,場地多,商家銷售方更多,單是以茶芽鑒別茶葉早已滿足不不了如今的市場需求。再加上無良商人的操作手法總是與時俱進,這還真是難煞了純良的茶飲愛好者。
據傳,當年老外也曾在中國的茶農手中栽過不少跟頭。
當年,武夷山的茶農將混入松香煙氣的紅茶賣給了不懂茶的“歪國人”,竟讓英國人迷戀上了那獨特的煙熏味,既然口味對上了,倒也無妨。最讓老外頭疼的是那茶農們將好茶與壞茶混合裝運上商船,這倒是讓英國人防不勝防。
對此,無奈的英國商人,只得吩咐收獲的人,盡可能收那劣質茶中的中上品,畢竟這類茶茶商們若摻起假來也得不償失。
不過,英國的茶商們避開中國茶農的質量陷阱后,但是英國的普通茶人卻依舊避不開英國奸商的坑。
據說,英國國內的無良商人會找上貴族家的傭人們,低價收購沖泡過的茶渣,經過一番處理后(例如放到羊屎蛋中浸泡),回頭再賣給消費者。嚇得有那么一段時間,英國的貴族們在享用一番下午茶之后,還得隨時看管好自己的茶葉渣,省的那天又回頭坑了自家。
可見這奸商作假在全球也算是個普遍問題了,很顯然老外玩起山寨更喪心病狂。于是,深受山寨茶葉荼毒的茶癡國度首先推出了自己的茶葉等級機制。只不過老外那套等級機制依舊適應不了中國復雜的茶行業市場。
其實小君覺得,所謂茶的好壞評判標準無非是品種→產地→工藝的標準認證,只不過缺少了個統一便利的標準認證,對于廣大茶友來說確實太難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