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八日梁宋俗,家家相傳侑僧粥。
栗桃棗柿雜甘香,菱椇芝栭俱不錄。
——宋·王洋
又到臘八節,一碗暖暖的臘八粥定然是少不了的。
在那個車馬慢,書信遠的時代,一碗臘八粥的儀式感,是每個盼著團圓的人們心中最溫暖的時刻。而這碗煮了上千年的臘八粥,亦是中華文化中,最具人情味的一碗粥。
若要追溯粥在華夏的歷史,最早便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了。當時的人們以陶土制“陶鬲”,架設柴火,煮水燒粥,滋養著中華大地的先民們。
但典籍中最早熬粥的人便是偉大的先祖黃帝了,魏晉的《古史考》中有載:“黃帝始蒸谷為飯,烹谷為粥。”而這,亦是臘八粥的前身。
那么臘八粥是如何起源并流傳下來的呢?
依民間傳說而言,臘八粥源于“赤豆打鬼”。相傳五帝之一的顓頊的三個兒子死后竟化作惡鬼專門驚嚇小孩子,惹得小孩們哭鬧不止甚至體虛生病。于是為了驅逐這些惡鬼,人們嘗試各種方式后,發現惡鬼們最懼怕的竟是赤豆,自此便流傳下了“赤豆打鬼”的風俗。然而舊時農業生產并不發達,浪費掉這么珍貴的赤豆畢竟還是讓百姓們相當惋惜,于是漸漸地用赤豆熬上一碗臘八粥來祛疫迎祥的習慣就這么流傳下來了。
到了宋朝,這驅邪祈福的赤豆粥又漸漸地演化為加入各種“果子雜料”的臘八粥了。據傳當時的僧人每到臘八時節就會手托缽盂沿街化緣,收集各色米、粟、紅棗、干果等食材熬成臘八粥施舍給窮人們。于是,人們親切的將這種雜果料熬成的粥稱為“佛粥”,并流傳著喝“佛粥”可得菩薩保佑的說法。
于是,這種雜料熬成的“佛粥”便漸漸在民間流傳開來,百姓們也爭相熬制這種雜料果子“臘八粥”在親友間相互饋贈,傳送美好的祝福,陸游還曾有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
漸漸地,臘八粥便成了寄托人們美好心愿的意象,冰心便曾在文章中回憶小時候,母親悉心熬制臘八粥的場景,尤記得母親曾對她說過:“這臘八粥本來是佛教寺煮來供佛的——十八種干果象征著十八羅漢,現在我每年還煮這臘八粥,不是為了供佛,而是為了紀念我的母親。”
這碗被冠以節日之稱的粥,不單單撐起了華夏兒女情懷,更是融入了中華養生文化的精髓。
畢竟,臘八粥的主要以各種谷物和雜果為原料。《黃帝內經》有云:“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可見谷物和雜果對健康的重要性。例如臘八粥的常見配料中,粳米具有補中益氣養脾胃的效果,而薏米則清熱補肺還具有滲濕的功效。
清代營養學家曹燕山撰寫的《粥譜》便有記載:臘八粥具有“和胃、補脾、養心、清肺、益腎、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等作用,而如今這些作用也一一被驗證。
可見,古人的智慧讓一碗熱騰騰的粥,不僅僅有了濃濃的人情味,更有著養生滋補的智慧。
無怪乎蘇東坡曾說:“粥既快美,粥后一覺,妙不可言。”
那么,這個臘八,你喝粥了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