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明朝的滅亡原因,一直以來都是眾說紛紜,但無外乎就三個原因:第一、大勢所趨;第二、皇帝愚昧;第三、內憂外患。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原因。所謂“大勢所趨”,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封建王朝周期論,歷史上的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似乎都逃不了這樣的、文史君習慣將其稱之為——“歷史宿命”,它如同一個產品的生命周期一樣,從開始、到頂峰、再到衰退,而且,這個歷史生命周期,基本維持在300年左右。
此時已經統治中國270余年的大明王朝,也將迎來它歷史生命周期的衰退時刻。
第二個原因,皇帝愚昧。崇禎作為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個君主,其人生履歷還是比較悲情的,他繼位的時候,大明朝已經是搖搖欲墜了。除了內部的腐敗外,還有已經養成的邊患,以及頻發的蝗災、旱災等自然災害,它們無時無刻都在侵蝕著大明王朝最后的一點生氣。如此看來,崇禎皇帝的運氣實在太壞。
事實上,崇禎繼位后也曾想過做一個中興之主,比如剛上位就發揮了他“乾坤獨斷”,除去了魏忠賢和客氏,毫無疑問,這是他最光輝的時刻。
但或許是由于年齡太小,亦或是自己無中興之主的本事,因此他上臺后所頒布施行的諸多政策,除了弄得朝野上下手足無措外,并無實際作用。
在對于民眾方面,他多次下“罪己詔”,口口聲聲要愛民,要與民更始,但總是口惠而實不至。在對待邊關將士上,所答應的軍餉更是遲遲未至。
或許有人會說,崇禎在位后期,大明朝的財政早已是捉襟見肘,他本人也沒有錢,為了湊足軍需,他甚至都要向百官請求捐款,最典型的莫過于北京城破前,他艱難地從百官手中催捐到二十萬兩白銀,盡管這些錢對于前方來說杯水車薪,但至少可以說明,崇禎皇帝當時的確非常窮,國庫確實空虛。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當闖王李自成離開北京的時候,卻發現皇庫扃鑰如故,其“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十)兩,鐫有永樂字。”
這是《明季北略》中的記載。此外,據明朝官員趙士錦所說,李自成在皇家內庫中發現了3000萬余兩白銀、150萬兩黃金,這些財富都是萬歷以來所存儲的白銀。
所以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倘若崇禎皇帝能夠將這些錢拿出來賑災、充實兵餉,也不至于鬧出后面的種種悲劇。但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說:“叫文臣做文章容易,而叫皇庫出錢困難”。
倘若皇庫真的沒錢,那么自可以理解崇禎的有心無力,但事實卻并非如此,也難怪后世會有人責罵于他。
當然了,或許有人會說,崇禎面臨的巨大攤子如此之腐敗不堪,如果全部歸咎于他一人是否有些不恰當?
這一說法是比較中肯的,雖然說歷朝歷代改朝換姓,亡國之君往往都是要被人責罵的,但崇禎畢竟有所不同,因為他接手的大明朝的確是爛透了,加上他又無中興之主的本事,其人也剛愎自用、多疑而任察,大明朝覆滅也是遲早的事兒。
不過話說回來,相比于其他的亡國之君不同,崇禎皇帝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連親手敲響大明帝國喪鐘的李自成,也在自己的《登極詔》中說:“君非甚暗”。
這位皇帝還是想有所作為的,但無奈,他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卻總是沿著錯誤的道路行進。
第三個原因,內憂外患。事實上,這一點文史君不用過多贅述大家都很清楚,所謂內憂,一方面是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大軍,另一方面則是連年不斷地自然災害;所謂外患,則是皇太極領導的后金政權,兩者猶如兩頭猛虎,共同撕扯著大明帝國這頭早已病入膏肓的羚羊。但羚羊吃完了,兩虎相爭也就開始了!
一言以蔽之,導致大明帝國覆滅的原因是多重的,作為當時大明帝國的最高領導人崇禎自然也是難辭其咎,但不管怎樣,在皇城被破時,他沒有選擇逃跑,也沒有選擇投降,而是以一根白綾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保全了自己作為一位帝王的最后的榮光,踐行了祖輩恪守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諾言。
時至今日,他的絕筆書讀起來仍讓人感慨良多: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