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對于中國革命來說,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實際上從某種程度來說,正是因為有了長征,中國革命才能夠走出一片全新的天地,也才能夠有屬于自己的未來,因此長征的意義,絕不僅僅局限在革命本身。
而說起長征這個決策,不得不提的就是毛主席在其中的當機立斷,實際上當時的紅軍已經面臨了極為兇險的境地了。
原本前三次反圍剿在毛主席指揮下,為紅色政權其實打開了新的局面,可惜后來因為共產國際的介入,導致了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為首的瑞金政權,陷入了重重包圍中,難以真正走出去。
再加上后來李德、博古等人的死板教條主義指揮,讓紅軍在此刻面對的境遇更加危險,甚至于毛主席都產生了面對生死存亡的想法。好在后來紅軍得以突出重圍,而這也再次讓毛主席有了指揮整個紅軍的可能。
不過實際上此時的黨中央對于毛主席還是有所懷疑的,主要是因為這個時候在中央負責決策系統的所謂“精英”,幾乎都有過留洋的經歷,跟他們相比毛主席一個師范生,嚴格來說并沒有什么說服力。
所以毛主席一度想要自己留在革命根據地打游擊算了,用自己的戰績來證明自己的正確性,這個決策卻被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的領導共同否定了。
原因也很簡單,毛主席的軍事能力已經被前三次圍剿證明了,長征只有他的領導,才可能有出路。
最終,毛主席在跟黨中央進行了一番交流后,最后的決策是,毛主席本人跟長征的部隊進行轉移,而留在革命根據地的人,則成為了一直以來對毛主席堅定不移表達支持態度的瞿秋白、方志敏和陳毅等人。
此刻所有人心里也都非常清楚一件事,那就是留在革命根據地跟國民黨的大軍進行戰斗,最后的結果很有可能是犧牲。
可選擇留下的人卻沒有絲毫猶豫,他們內心非常清楚,只有自己留下來吸引國民黨大軍的注意力,紅軍的主力才有可能逃出生天。其他的同志們也才有一個活下來的機會。
而隨著時間的發展,一個又一個革命元勛就這么倒下了。
首先倒下的人是方志敏,他作為我黨早期的領導干部,曾經一手打造出了黨最早的幾個革命根據地。不管是軍事還是政治都有相當出色的表現。就在1935年,他率領紅10軍團準備北上抗日的時候,卻被國民黨王耀武擊敗。
方志敏沒有能夠逃出去,而是被押解到了監獄,而在監獄里,方志敏寫出了那篇著名的《可愛的中國》,在這篇文章里方志敏寄托了對中國未來的向往和憧憬,他堅信著,自己的犧牲也將會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最終在1935年8月,方志敏堅貞不屈,最終被國民黨所殺害,一個英雄就這么隕落了。
與方志敏命運相似的還有瞿秋白,他同樣是我黨早期的一名杰出革命領導人,也同樣才華橫溢,在早年間也為革命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尤其是他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更是在一個時代里引領了潮流。
可最終,留在解放區堅持跟國民黨作戰的他,也沒有能夠逃脫悲劇的命運,瞿秋白同樣被國民黨所捕獲,而在監獄中的瞿秋白也依然堅持跟國民黨作斗爭,從來沒有背離自己的理想,最終在寫出了《多余的話》后,他也壯烈犧牲。
當然,有犧牲的人,也有幸運的人,陳毅老總就是那個幸運兒,他曾經一度陷入過非常艱難的境地,甚至在梅嶺被敵人包圍的時候,寫下了流傳后世的《梅嶺三章》,其實這三首詩,在當時已經被陳老總當成了自己的絕命詩。
但就連陳毅老總自己都沒有想到,自己竟然還有逃出生天的機會,并且還有機會重新投入到革命的事業中,并且在此后多年,還能指揮正規軍,跟國民黨的精銳決一死戰。
而方志敏的犧牲,同樣不是沒有意義的,作為方志敏親手帶入革命隊伍的粟裕大將,在十多年后的濟南戰役中活捉了王耀武,為方志敏報仇雪恨,犧牲所種下的種子,終究生根發芽了。
而毛主席其實也沒有忘記這些曾經的戰友和同志,同樣在多年后的開國大典前,毛主席回憶起曾經的戰友,依然會淚如雨下,他感慨的不僅是革命事業的氣魄,更有一種內心的堅持和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