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請各位同步關注一下我的備用小號“飛箭財經”↓
作者:余飛
01
深圳樓市,沖破繁榮線
去年9月末一線城市開啟救市以來,深圳的房地產行情的確與眾不同,又有了當年樓市風向標的模樣。
從樂有家最新公布的數據來看,12月份新房成交量略有下落,但反映市場真實熱度的二手房,卻沖破了繁榮線。
數據顯示,12月份深圳一手住宅網簽量6769套,環比11月份下跌了16%,但仍遠高于10月份,仍是去年全年第二高,而且是10月份之前的月成交量的三倍多。
而且,新建住宅均價再次突破了5萬元/平方米。
來源:每日樓市早讀
在四季度拉動之下,深圳新房住宅全年網簽了37972套,高于2023年和2022年。
來源:每日樓市早讀
二手房則在四季度一路狂飆,網簽量9月份只有3191套,10月份直接翻倍至6118套,沖破了榮枯線(5000套),11月份繼續增加至7125套,12月份則沖破了8000套的繁榮線,為8282套。
來源:每日樓市早讀
二手房均價在7月份跌破6萬后10月份反彈至6.3萬元,11月份漲至6.43萬元,12月份回落至6.33萬元。
四季度強勢拉動下,深圳2024全年的二手房網簽量達到了54487套,高于2023年、2022年、2021年。
當然,與過去二十年的二手房網簽量相比,仍屬于倒數第五低。均價相比于2021年的高點,也跌了21.25%。
來源:每日樓市早讀
無論新房還是二手房,從年度對比來看,相較于前兩年,今年在四季度拉動下,已經有了止跌回穩的趨勢。
02
深圳樓市是否就此回穩?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復強調過一個事情,北上廣深乃至杭州這類城市,本質是不缺購買力的,能夠影響這些城市房地產行情的因素,信心和預期占主要。
這就是為何深圳供需矛盾一直在,但過去三年深圳房價不斷下跌,從8萬跌破7萬再跌破6萬的原因。
而正因為它們不缺購買力,所以又很容易起來,只要信心和預期足夠,反彈也就幾個月的事情。
所以我們看到四季度的深圳,成交量再次強悍,房價也再次沖破了6萬元。
那么,關鍵問題來了,深圳樓市就此回暖了嗎?
這個問題,本號仍持保留意見。
恰如我上面所說,北上廣深杭這類城市,不缺購買力, 決定他們的因素是信心與預期。
而信心與預期的決定因素,則是全國的宏觀大環境,也就是經濟恢復和就業恢復情況。
中國老百姓的就業、收入和經濟預期是否在2025年能有邊際性改善,這是決定一線城市能否徹底筑底回暖的關鍵。
這也是我不斷強調的, 收入是就業的函數,就業是經濟的函數。只有這些改變,預期才能改變,只有預期改變,大家才有能力有意愿入場。
經濟與就業回暖的不確定性,仍在加大。這一點,官方在去年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有明確表述。
會議強調:
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
這段話,和去年7月份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表述,沒有太大差別。
去年的表述是:
當前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后,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我國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這一次,用了“不利影響加深”,這意味著明年的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在加劇,畢竟特朗普已經二度歸來。
在這種背景下,會議給出的明年發展目標是,要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保持就業、物價總體穩定,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
具體目標數據,要等到明年的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公布。
在內外局勢不斷施壓之下,要完成這些目標,壓力不可謂不大。所以,從四季度開始,我們的貨幣、財政政策大轉向,而從會議的內容來看,明年會繼續轟油門。
會議強調:
1、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擴大國內需求,穩住樓市股市。
2、穩定預期,激發活力。
3、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赤字率。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的發行使用。
4、要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
5、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
6、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
7、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
8、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9、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推動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大力實施城市更新。
如此種種表述:
意味著,明年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將迎來轟油門時代。
意味著,明年不僅會有較大力度的降準、降息,央行還會顯著“擴表”(購買國債、增加買斷式逆回購的投放,甚至推出新的支持股市穩定的政策工具)。
意味著,財政政策方面,力度將是空前的。明年的國債、地方債的增量,以及赤字率都有望創下歷史紀錄。
意味著,官方應對當下的房地產困局、地方財政困局和消費困局三大煩惱方案,依舊是原來的配方。當然,這也是應對特朗普二次上臺的方案之一。
尤其是在針對房地產的表述上,用了“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貨幣與財政政策轟油門,理論上是推動樓市企穩的強大動力。
之所以說是理論上,是因為,實際效果可能會打折扣。畢竟當下的時代和當年的內外環境已經完全不同。
過去能夠做到,是基于兩點:
第一, 過去我們的財政支出一直都是以中央投資、地方債為主,投向大基建,拉動就業復蘇,拉動經濟回暖。
這時候的背景是高速城市化帶來的大量需求 ,包括大量農民進城后的購房需求、交通需求、醫療需求、教育需求等等。
第二,過去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大量小城市人口流入大城市,帶來了巨大的購房需求,并因此引發了供需矛盾。
在需求作用之下,房產的金融屬性不斷顯現,因此在真實需求和炒作需求雙重疊加下,大量貨幣進入了房地產這個池子中。
現在難以做到是因為:
第一,隨著固定投資邊際效益遞減,這種模式對于拉動就業、經濟復蘇已經顯得有點力不從心。
第二,而房地產已經嚴重過剩,哪怕個別中心城市供需矛盾仍在,但全國整體供過于求的局面官方已經多次承認。
這意味著大多數城市的房價還得調整,而沒有增值空間的城市的房產,就是純粹的消費品,行情熱不起來。也就意味著房地產再也容納不了超發的貨幣。
而北上廣深杭的決定因素,就只有信心和預期,或者說,就取決于宏觀經濟和就業大環境。
03
深圳樓市的判斷
對于深圳樓市,乃至北上廣和杭州的判斷,都是一樣,這類由信心和預期決定的市場,早晚會漲,但節點不好判斷。
以深圳來說:
第一,早晚會漲,是由深圳的經濟發展勢頭、產業勢頭、人口競爭力、供小于求的基本面決定的。
過去四十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產業強勢崛起,讓深圳的人口爆炸性增長。
深圳從1979年立市到2023年年末,人口翻了56.6倍。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深圳市統計局
瘋狂涌入的人口帶來的必定是巨大的購房需求。
除了購房居住的硬需求外,還有隨著產業、經濟狂飆帶來的瘋狂的投資需求。
人口不斷流入、熱錢不斷流入,硬需求與炒作需求疊加之下龐大的購房需求,推動著深圳房價水漲船高。
而另一方面,深圳在對待房產上,由于逼仄的空間和堅持工業立市的原則,讓深圳始終“重產業、輕居住”。
深圳工業用地占比常年維持在30%左右,這一數值接近國際15%-30%指標的上限;居住用地占比,40年來從未達到國際通用指標下限。
更為關鍵的是,深圳本就占比不大的居住用地上,超一半房子是無法公開成交的城中村。
深圳擁有1044個城中村,數量全國第一。另外,深圳有1200萬人居住在城中村,占總人口的67.5%。
這種房產分布,導致深圳真正能流通的商品房少之又少。
之前的數據顯示, 商品房189萬套,保障房51萬套,公寓等其他住房97萬套,單位自建房55萬套,工業宿舍183萬套。
一方面是不斷涌入的人口和瘋狂炒作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稀少的供地和商品房供應,雙重夾擊下,深圳的房子不斷突破天花板。
這是深圳房價過去持續上漲的根本邏輯,也是未來其潛力的底座。
第二,節點難以判斷。
主要是對宏觀經濟和宏觀就業的回暖勢頭不好判斷。
如果后續大環境改善,那以深圳為引領的一線城市,樓市筑底反彈,毫無懸念。
如果大環境改善仍舉步維艱,仍充滿著不確定性,則無法給市場以信心和預期,沒有信心和預期,一線城市就會出現富人不投資,中產不兜底,越來越多的窮人收入縮水致使更加買不起的局面。
所以,如果后續經濟、產業、就業的數據無法給予市場信心和預期,一線城市也無法上演獨立行情。
何時是節點,無法預測。 但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
第一,房地產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等這一輪調整結束之后,一線城市核心地段的優質住宅,依舊具備保值增值作用,但憑借炒房賺快錢的時代,不存在了。
第二,全國分化、區域分化、城市分化。
未來的房地產市場,會是一個極度碎片化的市場。不僅全國范圍內分化嚴重,區域分化、城市內部分化同樣嚴重。
畢竟,中國人口紅利已經終結,而大多數城市海量的庫存現狀也擺在這里。
這便意味著,這一波調整之后,我們的房價會類似于日本。
幾個核心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一線與部分強二線城市),價格在通脹和需求作用下,繼續上漲。其他大多數城市,會在人口流失之下,橫盤若干年。少部分人口流失嚴重,產業羸弱的城市,房價白菜化。
核心城市,核心區與郊區,會有同樣的分化。
原創不易,辛苦動一動你的小指頭,在文章右小角點個在看、點個贊。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
轉載、廣告投放、加讀者群,加微信:593594349(備注來意,否則不通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