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后續該如何發展,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據乘聯會最新數據,2024年12月,新能源車型零售預計可達140萬輛,滲透率約51.9%。
依此測算,2024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零售銷量有望達到1100萬輛,同比增長42.2%,且滲透率已連續6個月超過50%。
火熱的新能源走勢,愈發襯托出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落寞。
乘聯會數據顯示,11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60萬輛,同比下降9%,環比增長6%。
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額為15.6%,同比下降3個百分點;日系品牌零售份額12.4%,同比下降3.1個百分點;美系品牌市場零售份額則為6.4%,同比下降1.5個百分點。
數據的萎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首當其沖就是合資品牌的基本盤之燃油車市場。乘聯會數據顯示,1-11月,中國常規燃油車零售銷量為1066.3萬輛,同比下降15%。受此影響,合資品牌的市場容量萎縮,也就不難理解。
其次,在猛烈增長的新能源汽車細分市場,合資品牌的表現始終慢人一步,且今年沒有明顯可縮短差距的抓手。
數據顯示,11月,自主品牌零售銷量的新能源車滲透率為73%;豪華品牌零售銷量的新能源車滲透率是33%;而主流合資品牌零售銷量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則僅有7%。
更為關鍵的是,受此頹勢影響,合資品牌主流車型的銷量和售價之間的平衡已經被打破。
從銷量數據來看,合資品牌主要的基本盤車型月銷量沒有太多波動。比如,A級車穩定在月銷2-3萬輛,B級車在1.5-3萬輛之間。
然而,這樣的銷量穩定性,并非是由增量市場的持續增長帶動的,而是通過終端優惠的持續讓利帶來的。
比如廣汽豐田凱美瑞(參數丨圖片),和前幾代指導售價相比,第九代提升了配置,增加智能化,但加量不加價,入門版為17萬元區間,頂配版本則下探至20.68萬元,與2017年上市的第八代頂配比,足足低了6萬。
同期,社交平臺上叫起“抄底本田雅閣”指導價19.68萬元的本田雅閣智享版,優惠完裸車只要14萬多”。如果你以為16萬的大眾380TSI,14萬的雅閣已是合資極限,但是別忘了日產還有12萬的天籟真心版。
有媒體曬出了《中年男人的神車信仰,崩塌了》這樣的標題,深切總結了這魔幻的一切。
日系、德系在B級車領域的多年深耕,似乎在2024年瞬間耗盡。或許,真應了那一句,時代變了,大人。
不止于此,這樣的影響,是傳導式的。
今年年中,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2024年上半年全國汽車經銷商生存狀況調查報告》顯示,2024年上半年,經銷商虧損比例達50.8%,盈利比例為35.4%,虧損面較上年明顯擴大。
經營困難,已經成為普遍現象。還沒倒下的經銷商,正在努力自救。一夜之間,曾經被經銷商們捧在手里的BBA和合資品牌們,似乎正在被昔日的合作伙伴拋棄。而新汽車品牌,則成為經銷商們的新寵。
由此,合資品牌在2024年度過了入華以來最為難熬的一年,明年會轉好嗎?
中國市場的內卷程度,并不是退出市場的借口。在總部,在中國市場,合資品牌及母公司都在積極展開自救。
當地時間12月23日,日產汽車公司、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三菱汽車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以基于日產汽車和Honda考慮業務整合及成立聯合控股公司簽署的備忘錄,探討三菱汽車參與,加入業務整合及協同互利的可能性。
然而,這樣的大規模合并,并不被行業人士看好。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評價道:“本田和日產均需要技術創新和把自身技術升級,而不是簡單的規模化協同降低制造成本,兩家公司之間很難找到協同效應。
甚至,日產前CEO戈恩都潑了冷水,兩家公司幾乎沒有互補的地方,這是絕望之局,并非一筆務實的交易。
當合并并非是一劑立馬見效的良藥時,合資品牌的內部更迭就值得更為關注了。
比如,上汽集團與大眾汽車集團在11月27日宣布,雙方在上海簽署延長合資協議,將上汽大眾的合資期延長至2040年。
有兩個舉措值得關注:打造更懂中國市場的產品,支持上汽大眾基于中國市場開發多款包括純電、插電混動在內的全新車型;逐步縮減燃油車產能,加大向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生產轉型。
相對于總體合資車企的發展,德系企業的發展極具韌性,在德系2005年份額下降到24%后,德系車企份額逐步崛起,2019年回升到40%,2024年進一步上升到42%。
相比日系大開大合的戰略調整,德系車企對于合資品牌的思考更值得產業參考。
當然,一切戰略都需要戰術的落地,產品上市則是戰術落地最為重要的一環。
比如,預計自2026年起,上汽集團與大眾汽車合作開發的多款插電混動車型、純電車型將陸續推向市場。
譬如從2025年開始,北京現代將依托與北汽合作開發的平臺,推出首款純電車型,從2026年開始,其將陸續開發出5款新車型,涵蓋純電、增程等動力形式。
又譬如東風本田在2030年前,將累計推出10款以上電動化產品矩陣。上汽通用則表示,2025年將推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全新產品和創新技術”,覆蓋純電、插混、增程等主流類型,全面吹響合資車企的“反攻號角”。
2026年,或成合資品牌“產品大年”,而且,他們也并非沒有反擊的機會。
在中國消費者關注的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領域,合資品牌可以在本地開發+供應商方案的基礎上,持續快速追趕國內產品的體驗。
據不完全統計,明年開始借助Momenta等供應商的力量,包括大眾、豐田、通用、日產乃至奧迪、奔馳等一線合資品牌都將開始陸續在中國市場交付配置全場景NOA的新車型。
屆時,當行業城區NOA體驗日漸成熟,合資品牌高速城快NOA持續可用的時候,借助銷售渠道、底線城市的品牌認知力,合資品牌及其車型仍有可戰之力。
本田、日產的混合動力技術、大眾整車技術、豐田車輛可靠性等技術,即便在智能電動汽車時代,仍然具有獨特優勢。
只是,各家都需要加大在中國的本土化技術創新,借助本土優秀的供應商資源,實現賽道的追趕。
可以預見的是,合資品牌并不會死去,它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