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水往事》
(圖/《邊水往事》)
故事發生在一個名為三邊坡的人間煉獄。
這里黃賭毒盛行,人們通過最原始的殺戮來搶奪資源。尋常人不愿踏足的土地,卻闖入了幾個因命運而相識的少年,有人為了尋親,有人為了籌錢。
走上打怪升級之路的主角們,在這里見識到了種種殘酷的奇觀。原來純良的天性可以是奪命刀,腹黑的偽善也可以是護身符。昆汀同款的暴力美學風格,將三邊坡的殘酷與無情展現得淋漓盡致。血淋淋的殺局,剖開赤裸裸的人性。那些被藏于深處的貪婪和欲望,像一條條吐著信子的毒蛇伺機而動。
叢林法則至高無上,弱肉強食成為唯一的生存之道。最終,堅守初心的人逃出生天。但主角光環之外、在善惡邊緣徘徊的大多數,只能淪為惡龍。
《邊水往事》不僅是一部關于罪惡的電視劇,更是一次對人性的深刻剖析。它讓我們看到,命運對人的玩弄是如此不講武德,環境對人的改變是如此輕而易舉。而這場以人心和人性為主題的交響樂中,每一個音符都注定充滿了血與淚。
《春色寄情人》
(圖/《春色寄情人》)
女E男I的配對并不新鮮,但好在《春色寄情人》沒有落于俗套。一個穿戴假肢卻充滿治愈力的醫藥銷售,和一個因為生死禁忌而回避社交的入殮師在故土相遇。學生時代掩埋于心的情愫復燃,冰火交鋒的愛戀就此展開。
不得不說,李現的男友力配上周雨彤的治愈笑容真的能讓人嗑生嗑死。曖昧期的極限拉扯,熱戀時的眼神拉絲。當現偶輕松拿捏氛圍感,誰還敢說國產劇和隔壁韓劇有壁。
更可貴的是,除了主角們甜甜的戀愛,還有來自家人的甜蜜助攻。把生死大事化為小事的死亡教育和上升到奶奶輩的女性主義,就連說教都如此溫暖生動,再配上泉州治愈的清新山海和市井煙火。撩撥人心的高級感從何而來?就從這些連配樂都很“貼劇”的細節中來。
《度華年》
(圖/《度華年》)
“相伴20年的丈夫用隨身佩戴的香囊對我下毒,在毒發身亡的那個雪夜,我重生了,重生在選夫的那一天……”
誰能想到短劇里的爛俗開頭,居然成就了2024年最甜的愛情。
雖然《度華年》宮斗權謀的劇情略顯幼稚,但瑕不掩瑜。高度還原魏晉風韻的質感服化道,再搭配張了嘴不內耗的高顏值男女主,只靠他們斗嘴互動都已經拉高了國產古偶劇的基本素養。
在這個古偶劇扎堆顯擺格局和智商的年代,《度華年》反其道而行之,直接不裝了,承認自己就是一道爽口下飯但是沒啥營養的電子榨菜。踏踏實實戀愛,勤勤懇懇撒糖。用一場場輕松詼諧的情感交鋒,把先婚后愛+歡喜冤家的老套路玩得清新脫俗。
《繁花》
(圖/《繁花》)
原著打底,王家衛烹調,再佐以胡歌、馬伊琍等一眾實力派演員——《繁花》是2024年劇集餐桌上的“硬菜”。
歷史和生活層層沉積,上海復雜無比;電視劇刪繁就簡,直抵時代與人生深處。大上海,濃縮為一條黃河路,蕓蕓眾生,濃縮為阿寶、玲子、汪小姐、李李們的面孔,歲月不響,卻分明以“上海”之名,不斷言說。《繁花》為當下流行的城市敘述,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碎片化的敘事風格放在小銀幕上其實并不討喜,好在《繁花》除了鮮活的人物,還有光影的質感。王家衛也以炫目的光影,為電視劇這一體裁,樹立下更高的制作標桿:明暗虛實自成一派的絲絨質感,還原了上海這場流動的盛宴,極致的視效體驗,讓觀眾看到了國產劇也有不輸電影的藝術追求。
《山花爛漫時》
(圖/《山花爛漫時》)
在熱衷玩梗和反感上價值的叛逆觀眾面前,對優秀人物的影視化,要想燃而不尬,是需要功夫的。而豆瓣9.6分的《山花爛漫時》,顯然交出了一份讓人滿意的答卷。
在這部講述張桂梅和華坪女高的劇集里,沒有對配角的睥睨和對主角的神化,有的只是如紀錄片一樣平平掃過的鏡頭,大家都站在同一高度,踐行信仰,表達立場。
開拍前,劇組曾在華坪女高深度采風。主演宋佳把和張校長相處的點滴細節還原到了角色中。于是這次的張桂梅,不再只有負重千斤的苦相。和學生相處時,她有捂嘴偷笑的嬌憨,也有默默垂淚的深沉。正是這些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幽默和脆弱,填補了血肉,讓這個離我們很遠的人物,看上去近了許多。
《唐朝詭事錄之西行》
(圖/《唐朝詭事錄之西行》)
和巴黎奧運會撞了檔期仍能在收視率上突圍而出,不得不說,《唐詭西行》的確有點東西。
作為續集,它延續了前作的中式志怪風格,同時借助西行副本的開啟,在視效呈現和氛圍營造上有了明顯升級。編劇將古籍中的志怪元素充分拆解再融入劇情,比如“降魔變”單元以吳道子的《地獄變相圖》壁畫奠定基調,“風雪摩家店”中的罔象、伯奇、弗述三大靈獸則脫胎于《國語·魯語下》《后漢書·禮儀志》《酉陽雜俎》中的奇聞記載。武則天稱帝、唐中宗復位等史實的還原,金銀平脫鏡、鴛鴦蓮瓣紋金碗等唐代風俗器物的不經意閃現,更是讓原本架空的故事生出血肉,有了引經據典的厚重感。
因為主角團人物關系在前作中已鋪墊完全,續集可以用更多的篇幅專注案件本身。如仵作之死一案,從神秘的陶俑殺人事件帶出仵作不能自殺的職業精神,環環相扣,卻在結尾處峰回路轉,關照小人物的溫情,這也讓這部本該以奇制勝的懸疑劇,有了以真動人的句點。
《天行健》
(圖/《天行健》)
央戲畢業后,編劇白一驄入行的第一份工作,是參與了張紀中版《天龍八部》的改編。在打磨這部武俠巔峰之作的過程中,他產生了一個想法:寫一個類似于此的群像劇。十四年后,這個名為《天行健》的故事被搬上熒幕。
在IP和改編霸屏的今天,做原創劇本需要一定勇氣。因為缺乏粉絲基礎,市場粘性不佳,《天行健》的確播得不溫不火。但收視率不高,不影響口碑發酵。 對于該劇的自來水而言,這部設定于辛亥革命時期,以尋寶為主線任務的傳奇劇,既有視效精良的美麗皮囊,也有立意深遠的有趣靈魂。
與時俱進的御前侍衛,生不逢時的劍派掌門,愚忠守舊的基層捕快,除了在人設上費盡心思,片中的尋寶之路也堪比時代公路片,從北至南一路都是實地取景,諸如京師大學堂匾額等標志性道具都參考史料進行了復刻。這就是《天行健》的可貴之處,戲里戲外,它都傳達了同一種精神——破舊立新,去偽存真。
《我的阿勒泰》
(圖/《我的阿勒泰》)
散文改編成電視劇很難,但好在,一切發生在阿勒泰。
天地廣袤,人類渺小。落日的余暉,會將遠方群山綿延的雪頂染成金色;宛如被神修剪過的冷杉、云杉緊緊相擁、高低錯落;再近一點,是野花和牧草織就、望不到邊際的綠色絨毯。那潮涌般的綠意中,一位長發及肩、身騎駿馬的少年正款款朝你走來。
樹樁生出木耳,寶石散落河床,每一幀畫面都能當成風景來欣賞,電視劇《我的阿勒泰》可貴之處在于,它從內自外都散發著一種和原著靈魂高度契合的松弛感。
把丈夫骨灰裝在餅干盒里的張鳳俠,會用草原上的樹告誡女兒,不要把“有用”當作人生價值。這個“床塌了繼續睡,男人跑了就再找一個”的母親,把文秀從習慣尖叫的炸毛少女變成了在草地上隨處一躺就能補覺的佛系姑娘。帳篷漏雨就用塑料袋來接,作業本寫完了就用樺樹皮接著寫,在遠離塵囂的阿勒泰,人生似乎沒有困境,只有曠野。
對于格子間的你我來說,阿勒泰從此有了特別的意味。
《新生》
(圖/《新生》)
作為一部只有十集的懸疑短劇,《新生》可謂把時間都用在了刀刃上,處處皆伏筆,每一幀畫面都暗藏玄機。
劇集開篇就以一場葬禮把劇情推向高潮。五位素不相識的人因此相遇,為了逃出小島,他們開始輪番講述與主角費可的故事:為名媛設下殺豬盤的偽官二代;卷走大兩千萬的金融萌新;逼姐姐挪用公款的年下奶狗;賣女友求榮的渣男學長……他們可謂每集上一當,當當不一樣。
葬禮劇本殺疊加暴風雪山莊的敘事模式把懸疑指數拉滿。抽絲剝繭盤到最后,才在那些容易忽略的細節處,找到角色反轉、全員惡人的證據。從受害人到加害人,角色從明轉暗的每一個過程,都如利刃般刺破了觀眾的預期。
對敘述節奏的把控是成就《新生》這類懸疑片的關鍵。為了讓后續的反轉合理化,導演申奧故意在前幾集的鏡頭中留下與敘述不符的Bug,他曾坦言:比起甩鉤子,他更愿意給觀眾搬一把可以自由觀察的椅子。在同樣以“騙”為主題的《孤注一擲》中,他就已經做過這樣的嘗試。正是這些細思極恐的細節,產生了拖尾效應,讓觀眾在回味和后怕之余,升華對人性和欲望的理解。
《煙火人家》
(圖/《煙火人家》)
一個要求所有人都必須回家過年的姥姥,三個命運迥異卻一致好強的媽媽以及兩個活在不同期許下的女兒。她們互相觀照有如影子,又互相遙望有如島嶼。《煙火人家》便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姥姥事事求圓滿的執念與媽媽們不愿屈從婚姻的倔強,以及女兒們的夾在俗世價值和家庭壓力之下的夢想與掙扎,交織成一首關于愛與成長的組詩。它剖析了中式母女關系,也凝視著母系家族中全體女性的命運。
每個角色都是獨立的島嶼,承載著各自的過往與未來,卻又在親情的海洋中緊緊相連,相互映照。劇中展現的女性困境,既是個體生命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變遷下共通的命運軌跡。而最終,那份血濃于水的親情成為她們共同的岸,引領著每一位女性在風雨兼程后找到自我,實現心靈的和解與重生。
在該劇的總制片人楊曉培看來,比起情感和職場這類外部困境,原生家庭造就的內部困境,更為難解。當女性群像劇把鏡頭對準祖孫三代人,以家庭為橫切面,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內部困境帶給女性的傷害,以及只有攜手才能走出困境的唯一可能性。
正如主題曲《島嶼說》中所唱的那樣:為母,為岸,為姐妹,更為旅伴。
(文中電影按電影名拼音首字母排序)
編輯 蘇煒 運營 Hallucinogen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