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筱恬
那天,在商場偶遇了久未聯系的好友。
快一年沒見,她竟憔悴了許多。
寒暄中她坦言,自己前段時間得了神經衰弱和輕度抑郁,好在最近已有所好轉。
未等我細問,好友苦笑一聲,主動道出了原因:“都是被娃給氣的。”
聽罷,我完全驚呆了。印象中,好友的兒子絕對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不錯,體育出色,自律上進,讓父母省心。
此前,好友總會隔三差五在朋友圈里分享兒子的日常,自豪之情溢滿屏幕。但不知從何時起,她從朋友圈里消失了。
時至今日我才知道,原來,那時的她正深陷在養育的一地雞毛中,備受煎熬。
未曾想,那么優秀的孩子,居然都會讓父母氣到內傷。這到底是為什么?
外人覺察不到的攻擊,傷父母于無形
好友緩緩向我說出了真相。
一直以來,盡管在外界看來她的兒子懂事又優秀,但他們的親子關系卻越來越擰巴。這種感覺,在兒子升入初中后愈加明顯。
說孩子態度惡劣、頂撞父母吧,也不至于。他還是那個溫和的男孩,但是在很多瑣事上的表現都讓好友倍感受傷。
比如,每次好友提醒或關照他做什么事時,當時他都會答應得好好的,轉頭卻必掉鏈子。
面對批評同樣如此。他總是虛心接受,屢教不改,把陽奉陰違做到了極點。
記得有一次家族聚會。開飯前,好友讓兒子先去洗個手。可一連說了好幾遍,兒子只會答復“知道了,等下就去”,卻始終無動于衷。
沒多久,姑姑走過來,招呼所有孩子去洗手。沒想到,兒子這時候蹭的一下沖進衛生間,那積極的表現完全判若兩人。
除此之外,好友在很多方面都能感受到兒子的不友好。
很明顯的一點,他對周圍所有人都熱情而健談,偏偏面對媽媽卻是另一副模樣,表情淡淡的,問什么都是“哦/好的/隨便”來應付,對比天差地別。
還有一次,她在檢查兒子的課外作業時,發現有一道題是分別描述父母親讓自己最欽佩的地方。
兒子給爸爸洋洋灑灑寫了很多優點,可在媽媽那一欄里,只有寥寥幾筆:“呵呵,沒有!”
刺眼的字,深深扎疼了好友的心。
她恍然發現,原來兒子并不是習慣拖延磨蹭,也不是健忘,更不是青春期性格大變。之前所有的疏離和對抗,其實都只針對她一個人。
更心塞的是,她被兒子這種隱秘的惡意惹得心情壓抑,卻根本無人理解。每當想和丈夫吐槽時,對方總認為她是小題大做,反過來指責她:“多大的事,至于嘛?你就是太敏感了。”
就這樣,面對兒子的不親近和冷暴力,好友把負面情緒悶在心里,直到日積月累,健康亮起了紅燈。
說到激動處,她紅了眼眶:“我對這孩子掏心掏肺,他卻好像越來越討厭我。我真是有苦說不出啊!”
好友的經歷,讓我想到了心理學上的一個詞——隱形攻擊。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孩子對父母的冒犯都是激烈而爆發式的:哭鬧、頂嘴、處處對著干……
但有時,孩子明明乖巧溫順,卻總會做出一些讓家長特別無語的事情:
讓ta抓緊時間,反而越催越慢;
讓ta吃飯不要浪費,每次都會剩最后一口,說吃不下了;
對大人的要求滿口答應,卻總是食言;
大人越是看中的考試,就越是莫名其妙地考砸;
看上去情緒穩定,卻對父母態度冷淡,惜字如金……
甚至還有的孩子,會反復弄壞或弄丟父母的東西,被發現后又解釋說不是故意的。
這些隱蔽的對抗行為,就是隱形攻擊。在《隱形攻擊》這本書里,心理學家蒂姆·墨菲對此做出了定義:
“關系中弱勢的一方通過拖延、躲避、故意激怒、暗中報復等非直接方式,向強勢一方表達因地位不平等而累積的憤怒。”
換句話說,如果你發現孩子一直有意無意表現得表里不一,總讓你窩火卻又很難明確說出問題在哪兒,這未必是他不懂事或青春期叛逆,說不定是你遭到了孩子的隱形攻擊。
隱形攻擊的背后,是孩子在表達不滿
心理咨詢師廖琦講過這樣一個案例。
初三學生小勇學習努力,平時成績也很優秀,但每逢大考他必考砸。
他的媽媽作為老師,想盡辦法提高兒子的心理素質,卻絲毫沒有效果。無奈之下,母子倆找到了廖琦。
見面之后,媽媽忍不住先感慨起來:“我是優秀教師,培養了那么多學霸,卻教不好自己的孩子。我覺得自己真丟人!”
聽了媽媽的這番話,小勇低下頭,看上去非常難過和自責。
咨詢過程中,廖琦讓媽媽回避,留下她單獨跟小勇溝通。
讓人意外的是,就在媽媽離開房間的那個瞬間,小勇臉上愧疚乖巧的神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倔強的表情。
通過深入交流,這個男孩終于承認,他就是不想考出好成績:“不知道為什么,等拿到大考的成績,發現不怎么樣時,我心里一開始總閃過一絲快感,然后才會有丟臉和失敗的感覺,覺得又考砸了,又讓媽媽失望了。”
原來,小勇的父母把成績看得很重,平日里不要求兒子做任何事,只要好好學習就行。同時,他們還總是讓小勇要懂事聽話,反復強調“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你一定要爭氣”。
對于這一切,小勇表面上沒有表現出任何不滿,甚至還不止一次表示,要用優異的成績來報答父母。但在內心深處,他卻非常反感。
“我討厭他們(父母),他們一天到晚圍著我轉,讓我煩不勝煩。但我很快會對自己說,你怎么能恨爸爸媽媽呢?他們對你那么好,那么無私,你反而恨爸爸媽媽,你還有良心嗎?”
在這種矛盾的心態下,每次大考考砸成為他隱形攻擊父母的手段。廖琦剖析了其背后微妙的心路歷程:
“父母最在乎成績,那我就偏偏不考好。但我看上去也努力了,所以父母也怪不了我,反而會更加遺憾和內耗。”
這正是小勇潛意識里希望達到的目的。
所以說白了,會隱形攻擊的孩子一般都長期處于對父母不滿的狀態中。但他們作為親子關系中的弱勢方,不敢跟大人硬碰硬,于是便采取了隱蔽的方式來發泄。
通過這種消極的報復,家長生氣了,孩子便覺得自己贏了。
孩子的不可愛里,藏著成長的訴求
心理學專家曾奇峰曾指出,習慣隱形攻擊的孩子,父母往往有三個共同點。
第一,對孩子的控制欲望非常高,會事無巨細地安排好一切,生怕孩子受到一點挫折;
第二,對孩子的期望很高;
第三,比較強勢。說一不二,要求孩子聽話。
說回前面好友的例子,她其實就是這樣的家長,一直以老母雞護犢的心態對待兒子,從衣食住行到學習娛樂,都是她在拿主意,幾乎沒有給兒子提供任何成長的自由空間。
然而,大人越管,孩子就越“反”。這可以是明顯的一身反骨、難以管教,也可以是暗流涌動的“非暴力不合作”。
無論是哪一種,本質上都是孩子抵抗父母操控、爭取成長自主權的武器。
而相比前者,隱形攻擊所帶來的是更加綿長的鈍痛。
一方面,父母更容易忽視這種行為,根本意識不到這是孩子在抗議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另一方面,孩子的憤怒無法徹底排遣,其實始終在心里積累,總有一天會爆發。
看過一位網友的分享。
從小到大,她在大人眼里一直是個聽話又懂事的孩子。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每一次大人批評她時,她心里會產生很多怨恨。
有一次,父親因為瑣事責罵了她。當時,她態度端正地道了歉,事后卻氣不過,偷偷把父親放在衛生間的剃須刀丟進了垃圾桶。
幾天后,父親發現剃須刀不見了,翻箱倒柜找了很久。看著父親著急又納悶的樣子,她心里隱隱有了一種報復成功的快感。
后來,她又用同樣的方式弄壞過母親的口紅、祖母的手套。但大人們從來沒有懷疑過是她干的。
長大后,她發現自己很難再用合適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和別人有了矛盾也不會正確處理,只會延續兒時的做法,用隱形攻擊來發泄不滿。久而久之,她的人際關系越發糟糕,朋友同事都遠離了她。
蔡康永曾說:“情商高并非指不發脾氣,而是要合理地發脾氣,讓自己的情緒可以順暢地表達,舒服地做自己,才能讓自己和世界都開心。”
其實,孩子那些隱秘的成長訴求也同樣如此。只有真正被看見、被合理的表達出來,他們才能身心健康的長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