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瑾山月
前幾天,我無意間刷到一個令人暖心的視頻。
一位媽媽接女兒放學,順路買了塊烤紅薯。
見到女兒后,她一邊用紅薯給女兒暖手,一邊親切地和女兒聊天。
但女兒卻有點急躁,極力掙脫媽媽的手,去掏自己的口袋。
只見她掏出一個紙巾包著的小包,小心翼翼地遞給媽媽。
媽媽打開一看,里面居然是兩塊炸肉。
這是女兒從午飯里特意為媽媽留的。
看著那兩塊肉,媽媽笑得合不攏嘴。
隨后,母女倆就手牽著手有說有笑地走了。
望著她們遠去的背影,我在想到底什么是幸福?
如果是富有,那有錢人也有的是煩惱;
如果是地位,那位高者也不見得多快樂。
一位作家曾說過:
“幸福就是,尋常的人兒依舊。
在晚餐的燈下,一樣的人坐在一樣的位子上,講一樣的話題。
年少的仍舊嘰嘰喳喳談自己的學校,年老的仍舊嘮嘮叨叨談自己的假牙。
廚房里一樣傳來煎魚的香味,客廳里一樣響著聒噪的電視新聞。
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
一家老小,四季平安,友好和睦。
就是我們普通人可以擁有的安寧幸福。
這是千金不換的幸運,也是畢生所求的理想。
名利皆浮云,家才是人生歸處
記得小時候,我特別愛看情景劇《編輯部的故事》。
這部劇的編劇是知名作家王朔。
我曾羨慕過王朔的才情和成功。
可在得知了他的家庭情況后,這份羨慕轉而成了一種唏噓。
當年,隨著名氣越來越大,王朔漸漸迷失于花花世界。
他整日忙于交際,陪伴妻子和女兒的時間越來越少。
1996年,他竟義無反顧地離開了自己溫暖的家。
臨走前,妻女都傷心地哭了。
王朔雖有些不忍,但還是決絕地關上了門。
等他滿世界轉了一圈,發現外面的花花綠綠不過是夢幻泡影,才意識到家的重要。
但人生沒有退路,錯過就是錯過,那扇他自己閉上的家門,再也沒有為他敞開過。
多年后,女兒結婚,一眾親友應邀參加婚禮,作為父親的王朔,卻黯然缺席。
在《致女兒書》中,王朔寫了這樣一句話:
“沒有家里飯可吃的人真是太可憐了,我是自作自受。”
年少輕狂的人啊,總覺得世界很大,家很小。
總想剪斷那根家的風箏線,搖搖晃晃奔向天空。
到了一定年紀,才明白想要的一切,全都在那根風箏線的羈絆中,有家才有一切。
最可悲的,不是世界那么大,我沒來得及去看看。
而是走過半生,越過山丘,發現身后早已無人等候。
倦鳥歸林,人一路兜兜轉轉,歸處從來都是家。
只有家庭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經營之圣”稻盛和夫,稱得上很成功的商人。
但在《經營三十四問》這部商業典籍中,他卻寫道:
“要想取得成功,的確需要付出很大的犧牲,但從來不是犧牲家庭,而是要背靠家庭。”
人之所以能心無旁騖地做事,離不開家的安穩與家人的支持。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那個養家的功臣。
但事實卻是家庭在一直托舉著我們。
林語堂說,幸福無非四件事。
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跟愛人聊聊家常,四是陪孩子做做游戲。
家里的那盞燈,是世上最亮的星星,通向家的那條路,才是幸福的歸宿。
經營家庭的用心程度,決定了后半生的溫度。
不懼風浪,家是安全的港灣
前陣子,年代劇《小巷人家》大火。
其中有幾個橋段,讓人戳心又感動。
第一個是,林武峰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在私企兼職,結果被人舉報。
在那個年代,兼職屬于投機倒把,嚴重的話可能會坐牢。
所以,事情一出,林武峰害怕極了,擔心會連累家人。
但妻子知道后,雖然也害怕卻還是不停地安慰他。
當見風使舵的鄰居罵他“勞改犯”時,兒子又沖出來捍衛他的尊嚴。
他們一家擰成一股繩,發誓要共渡難關。
不久后,林武峰決定辭職下海,去廣州另謀出路。
做這個決定,其實是非常艱難的。
因為牽扯著妻子的工作和孩子的學業。
但萬難之際,妻子再一次義無反顧地支持他,兒子也愿意隨他一起南下。
妻子宋瑩說:“只要我們一家人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
故事最后,這家人過上了非常幸福又富足的小日子。
果真是心往一處使,一家人就沒有過不去的風浪。
第二個橋段,是莊圖南照顧李佳。
當時,為了幫弟弟爭拆遷款,姐姐李佳耗盡心力病倒了。
最難的時候,她跑回和男友莊圖南的小家里。
在圖南悉心照料下,李佳很快就痊愈了,一鼓作氣拿到了屬于弟弟的錢。
什么是家?
我無法說明。
但只要看到這個字,就覺得它充滿力量。
就像冰心說的,“家是什么,我不知道,但煩悶、憂愁都在此中融化、消失。”
人生前路,風起云涌。
在風浪中成長,我們才更懂得家的珍貴。
風浪再大,有家在心中,總有一片寧靜的港灣。
無論外面的世界多么喧囂,家始終是我們心靈的歸宿。
家,不僅僅是一個住所,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是我們疲憊時可以依靠的肩膀,是我們迷茫時可以找到方向的燈塔。
正如作家汪曾祺所說:家人閑坐,燈火可親。
因為這里,有我們最想要的幸福——
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都在家里好好的。
把家養成福地,余生幸福綿長
同學小周,在我認識的人中,無疑是最幸福的那一類。
她性格開朗,幽默風趣,非常招人喜歡。
剛認識那會,我本以為她家境不錯才會這么快樂。
但一番接觸后,才知道她家庭條件挺普通。
爸媽是下崗工人,后來,爸爸跑長途,媽媽打零工。
一家人在十幾平的出租房里住了多年,最近兩年才買了一套小居室。
我就納悶,如此捉襟見肘,怎么還如此樂天不知愁。
去她家做一次客后,才終于明白其中究竟。
一進門,她的爸爸在廚房忙著炒菜,媽媽在陽臺侍弄花草。
看見我來,老兩口立馬熱情地迎上來,小周也忙前忙后張羅著。
他們一邊與我閑聊家常,一邊互相打趣,其樂融融的氛圍感染了我。
小周曾私下對我說:她這輩子最大的幸運,就是降生在這個家里。
因為爸爸和媽媽相親相愛、知足常樂,他們很少因為雞毛蒜皮的瑣碎爭執,更不會因為清貧的生活抱怨,自己的家從來都是歡聲笑語。
馬伯庸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寫道:
“普通人的信念與煙火人生,才是生活最好的模樣。”
比起詩與遠方,人間煙火氣,才最撫凡人心。
之前,我看到過“船王”趙錫成的故事。
他的家庭被稱為“美國華人第一家庭”。
曾有人向他取經,怎么把孩子們都培養得那么出色?
趙錫成真摯地回答:“這說明我一生愛我太太,真是愛對了。”
趙錫成和太太朱木蘭,是同甘共苦的恩愛夫妻。
風風雨雨這么多年,他們互敬互愛,一起打拼,一起教育子女。
看趙錫成的家庭,就會明白:
家庭幸福的底層邏輯就在于:父愛、母靜、子安。
北大哲學系教授吳飛在《浮生取義》中說:
“過日子就是管理家庭,并在管理家庭的過程中安頓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所在的家庭整體過得好了,一個人才談得上安頓了自己的生活,也就是過上好日子了。”
家庭的經營之道,就是家里的每個人都愿意付出愛、傳遞愛。
當我們把家養成福地,余生必定幸福綿長。
一個漫天飄雪的冬日,一處低矮昏暗的廚房。
熱氣氤氳中,一位父親夾起一塊塊豆腐。
他動作麻利地放到孩子們的碗碟里,笑著說:“開吃開吃,吃了好暖和。”
孩子們小臉凍得通紅,但幾塊熱豆腐下肚,鼻尖上竟冒出汗珠來。
隨后,他們打鬧嬉戲,而父親就在旁看著,眼角含笑。
這是朱自清散文《冬天》中,父親煮豆腐的故事。
每每讀來,字里行間散發的幸福,都令我很觸動。
無論生活多難工作多累,回家吃頓飯,在爸媽身邊待一會,就能卸下滿身的疲憊。
人生如歌,平淡是福。
父母在側,兒女承歡,夫妻和睦。
我再也想不出,還有什么,比這些更算是一個人的福氣。
與朋友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