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雨祥 何天平
作為網絡視聽業的“新增量”,微短劇正在自身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探索高質量發展的“新業態”。在廣電總局的指導下,“微短劇上大屏”作為推動大小屏深度融合、協同發展、共進共贏的重要舉措,回應著優秀網絡視聽內容與傳統廣播電視互動的時代需求,近來漸成趨勢。
據中國視聽大數據(CVB)統計,至2024年11月,已有30余部微短劇在全國省級衛視播出,收視規模超5億戶次,千萬級別觀眾規模劇片占比48.3%。微短劇收視總時長占比是其播出時長占比的1.2倍,觀眾收視需求旺盛。
近期,東方衛視在大屏上首次嘗試“豎屏微短劇”《我的歸途有風》,同步呈現網友互動彈幕,可謂講出來微短劇與大屏互動的新故事。
“豎屏”劇也能上“大屏”
隨著短視頻平臺的走紅,傳統影視劇橫屏的觀看模式被打破。更符合移動設備使用習慣的豎屏微短劇廣泛出現在各大網絡視聽平臺,也使微短劇出現了橫屏和豎屏兩種觀看形式。由于體例格式與橫屏電視相差較大,豎屏短劇等適應移動端的視聽內容如何與大屏實現創新聯動成為業界關心的重要議題。如果直接將豎屏內容原封不動搬運到大屏,則會留下大面積的黑邊;如果對畫面內容加以修飾,何種形式能得到觀眾認可亦難以把握。
近期,東方衛視通過將彈幕功能引入大屏播放的嘗試為后續“豎屏短劇”進軍大屏提供了范例。觀眾可以在觀看豎屏內容的同時觀看該劇集的彈幕評論,此舉讓原本豎屏短劇浪費大屏資源的現象得以緩解,提升了觀眾觀看的趣味性和參與感。通過實時的彈幕互動,觀眾的注意力不僅集中在劇集本身,還擴展到彈幕內容上。這種實時反饋能夠增強觀眾之間的連接感,形成社區式的觀看氛圍和共享化的意義空間。
隨著傳播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多觀眾對內容的期待不僅限于觀看,還希望在觀看過程中產生互動和共振。彈幕具有反饋及時情緒的功能,也為觀眾可以在觀看過程中表達自身情感提供可能。因此,將劇集彈幕同步呈現在大屏也反映著觀看觀念的變化。CVB數據顯示,《我的歸途有風》播出以來,5集平均收視份額1.13,位列“品質東方·微劇場”已播劇目第一位,呈現出高收視、高學歷、年輕化、強粘性的特征。以上數據也說明,傳統的電視觀看文化正在向互文式的觀看文化轉變,劇集通過視聽文本和評論文本的不斷交互產生了新的意義,豎屏短劇上大屏的嘗試在傳播語態上也具有創新性。
豎屏微短劇在電視大屏端取得良好收視效果,也給“微短劇上大屏”帶來了全新的想象空間。在未來,豎屏劇集在走向大屏的精品化過程中亦可以探索不同于橫屏短劇的技術嘗試,挖掘互動式劇集的發展潛力。在引入彈幕功能的基礎上,豎屏劇集在播出過程中可以進一步利用原本因畫幅體例閑置的大屏資源,設計包括諸如選擇劇情走向、投票、分享事實觀點的互動環節。在這一模式下,觀眾不再是被動的觀看者,而是沉浸其中的參與者。通過挖掘大屏中閑置的注意力資源,豎屏短劇可以扭轉原本難以適配大屏的窘境,將傳統電視與社交平臺、劇集內容與觀眾情緒聯結在一張屏幕之上。
微短劇推動豐富“大屏”內容
8月1日,廣電總局印發《關于豐富電視大屏內容 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意見(試行)》。《意見(試行)》指出,要推動大小屏深度融合、協同發展、共進共贏,強調要推動優秀網絡視聽作品在電視大屏播出。微短劇正成為大屏內容劇正中的新生力量,“豎屏劇上大屏”的實現不僅為“短劇上大屏”提供了進一步精品化的動力,也為豐富大屏內容提供了更多樣的選擇。
從小屏到大屏,“微短劇上大屏”的進程逐步推進。在促進微短劇行業繁榮發展的前瞻性、創新性政策引領下,各地廣播電視系統和網絡視聽機構積極響應,紛紛推出專門性的微短劇引導和扶持計劃,通過發揮自身業務優勢,與微短劇發展實現雙向賦能。自2023年12月湖南衛視開辟首個微短劇劇場“大芒劇場”、推出首部微短劇《風月變》起,微短劇和電視臺的“牽手”日益頻繁,截至2024年11月已有30余部微短劇在省級衛視播出。以總臺為代表的主流媒體“大屏”入局“小屏”,創新大小屏融合模式,提出“大劇看總臺,小劇也要看總臺”的口號。在進一步以高品質的短劇豐富電視大屏內容供給的同時,大屏的播出需求也加速推進了微短劇品質的迭代升級,推動微短劇大小屏同播成為常態。
從草根到精品,微短劇的精品化趨勢使其在“大屏”獲得日益穩定的播出渠道,越來越多的電視臺為微短劇開辟專門的播出時段。隨著微短劇進入“大屏”的穩定渠道預期正不斷得到大視聽行業的確認,微短劇劇場化、品牌化的發展趨向同樣在“大屏”端獲得了空前的重視。
2024年以來,“大芒劇場”陸續上線《大媽的世界 賀歲篇》《一夢枕星河》《有種味道叫清溪》等14部微短劇作品。無獨有偶,由上海廣播電視臺與中國網絡視聽協會攜手打造的“品質東方·微劇場”也于12月在東方衛視黃金檔開播,《天涯小娘惹》《趙小姐的日記》帶動劇場平均收視率較之前上漲11.7%,位列同時段地方衛視節目第一。浙江衛視與抖音、西影傳媒聯合出品《南轅北轍的我們》,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共同創制《你好,蘇東坡》……原本出身草根的微短劇正在打開更大范圍的應用場景,成為主流創新表達的新傳播業態。
從廣電行業到千行百業,微短劇的賦能潛力正在得到更為深入的挖掘。微短劇的“大小屏”互動,不僅展現了廣電系統賦能微短劇精品化發展的可能,也反饋出微短劇助力廣電乃至全社會轉型發展的空間。微短劇“上星”之路還在繼續,步伐也越來越快,也讓微短劇在小屏與大屏、橫屏與豎屏、傳統廣電和網絡視聽的碰撞中不斷講出新的故事。隨著精品微短劇作品接連上新走上大屏,滿足了用戶多樣化、差異化的需求得到了極大豐富,微短劇的受眾群體也得到迅速擴張。這一趨勢不僅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也催生了龐大的創作群體和產業鏈條,形成了一個生機勃勃的市場環境。在未來,隨著微短劇走向精品化、劇場化,微短劇將為賦能千行百業釋放更多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