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龍重磅新作《失去的三百年》自上市以來,好評不斷,得到眾多媒體和大咖的高度評價。
新京報書評周刊、界面文化、財新、得到等在內的多家平臺以及俞敏洪、羅振宇等知名大咖都誠摯推薦。
近日,《解放日報》刊登了袁燦興博士為《失去的三百年》一書所撰書評,今天轉載此文,希望能為更多讀者帶來啟發。
本文刊于2024年12月28日解放日報11版解放書單
失去的三百年,朝貢天下與閉關鎖國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教授 袁燦興
郭建龍先生新著《失去的三百年:地理大發現之后中國的開放與封閉(1516—1840)》,將地理大發現至鴉片戰爭之間的三百年,加以分期。在第一個一百年里,中國充滿了好奇與試探,接納了先進的知識。明嘉靖朝初期,沿海葡萄牙人的出現,給大明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在廣東、浙江、福建等地,葡萄牙人的艦船與火炮,向大明展示了威力,也刺激了一批士大夫,乃至喊出了“師佛郎機以制佛郎機”。晚明時期,涌現的以徐光啟、李之藻為代表,接受西方器物文明的士大夫階層,只是明朝體系中的極少數,以滿足明廷對天文、戰爭、歷法的需求。在士大夫的認知之中,中華仍然以文化先進居于朝貢體系之中心。如利瑪竇等傳教士,被視為是從文化落后的朝貢國仰慕而來。
在第二個一百年里,隨著明清易代,西學知識在顛簸中繼續傳播,直到被一個聰明的皇帝(康熙帝)利用,但最終在一個保守的皇帝(雍正帝)手中落下帷幕。明清鼎革后,傳教士延續利瑪竇等人的做法。一方面,在禮俗上繼續做出變通;另一方面,則走宮廷路線,以天文、歷法、數學、繪畫、醫學、機械等知識為中國皇帝服務。此舉獲得了成功,湯若望、南懷仁等耶穌會士獲得清廷信任,被委以官職,以各種西方知識服務清廷。但傳教士帶來的學問,只能局限在器物范圍,不能威脅到中華文化的根本“道”。至于這個“道”,則以儒家思想為主體,以華夏中心說為核心,以中央集權機制為表現,被視為是萬年不變、最為先進的文化之道。
在第三個一百年里,至乾隆帝時期,完成了盛世下的文化閉鎖。中國已經沒有了西學知識,只有自大,即便這樣,了解西方的中國人并不少,只是由于朝廷將外界的消息過濾,留給皇帝的只有萬年永固的朝貢天下體制。由此郭建龍先生認為,從大航海至工業革命,中國一度有機會去學習西方,在技術、資金、商業上向世界開放,但中國浪費了三百年的時間與機會。而清代的“閉關鎖國”,是在部分貿易的前提下,以維護穩定的名義出臺各種政策,讓對外貿易變得困難重重。之所以如此,乃是古代中央集權制度對開放天然性的抵觸,皇帝更傾向于禁止百姓接觸海外新事物、學習新知識,將百姓封閉在信息大壩中,最終產生對世界的厭惡與輕視。
清廷的“閉關鎖國”,要從經濟與思想兩個角度來解析。
在經濟領域,清代談不上“閉關鎖國”,持續通過海外貿易獲取了海量白銀。可以說,在對外貿易上,清廷并不排斥。但對外貿易的前提卻是,西方人需要有條件才能走進來,更要限制中國人走出去。
在思想領域,清廷卻嚴防死守,杜絕任何新思想體系帶來的沖擊,這才是清代“閉關鎖國”的真相。清代的“閉關鎖國”,實際上是在文化上鎖死系統。為此,一方面,對來華貿易的洋商,清廷施以種種禁錮,嘉慶帝曾明確宣告:“西洋人等除貿易而外,如有私行逗留講經傳教等事,即隨時飭禁。”另一方面,對于華人出海貿易,清廷重拳加以打壓。對在海外久居不歸的華人,清廷格外警惕,“若不嚴加懲儆,恐內地民人,習以為常,出洋滋事”。每當華人對外貿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王朝就會予以打壓、剿滅,商業力量不斷被舊制度所絞殺。
清廷在經濟上與外界有條件交往,獲得現實利益,在思想體系上嚴防死守,不容產生絲毫異變,維持朝貢天下、王朝統治的是千年一律的華夏文化優越感。而西方人則努力接觸中國,更想一窺帝國內部虛實,以期展開自由貿易,卻又因為思想層面的因素,遭到清廷的排斥,中西方兩種不同思維的碰撞,終將引發沖突。
《1840年7月5日,第一次定海之戰》,19世紀,愛德華·H·克瑞
哪怕經過鴉片戰爭,國門被利炮轟開之后,中國在對西方各國的學習中,依然強調“中學其本也,西學其末也”,依然堅持中華文化無上的崇高性。大部分中國知識分子仍然恪守中華文化無上優越的觀念,并將西方的技術斥之為雕蟲小技,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堅守,使得知識分子眼中西方之強大,之領先于中國的,只是它的科技;而中國的文化將一直是優于西方且是西方所不能比擬的,此種思維深入血脈,難以根除。
中國民間社會之中,從來不缺海洋文化與冒險精神,中華文明對外的交流,很大程度上來自民間自發的對外探險。但經由民間商業行為所出現的新階層、涌現的新思想,沖擊人心,削弱統治,這是歷代王朝所不能容忍的,必須時刻加以打擊。
在西方的歷史敘事中,最常見的觀點是,清廷格外仇視外國人,于是采取各種措施,對西方各國來華商人進行打壓,排斥商業貿易,以保持清廷與世隔絕的狀態。然而,將洋商與華商的處境加以比較,則可以清晰看出,清廷對于本國商人的打壓更甚,洋商在貿易中享受到了相當多的優待,堪為超國民待遇。
自好望角及新大陸被發現之后,歐洲各國先后認識到,國內經濟只有與固有農業所匹配的糧食產量,而通過國際貿易才能帶動整個社會的轉變,創造更多的財富,才能改變每個人的命運,普惠民生,故而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可是,此時的清廷卻沉迷于天朝大國的榮耀之中。清廷可以為了維持朝貢天下的秩序,為了帝國的面子、皇帝的榮耀發動一次次戰爭,卻不會為了海外貿易而發動戰爭,更不會以武力去支持華商揚帆四海。國際貿易給歐洲帶來了整個社會的革命,但在中國,對外貿易帶來海量白銀的流入,只是強化了大清王朝的造血能力。雖有數字上的增長,但沒有社會層面的變革,王朝一切依然。
對于清廷的對外政策,往昔多以“閉關鎖國”加以概括,但清廷算不上完全的“閉關鎖國”,在經濟上處于“你來我不往”、在精神上處于“自我麻醉”的狀態,他們無心于外部發生的一切,更不關心海外貿易的開拓。清廷的統治者甚至連自己國內的經濟事務都不大了解,遑論對外貿易了。而英國倫敦、荷蘭阿姆斯特丹則收集來自全世界的情報,全力營建著海上艦隊,預備為商業貿易發起一次次對外戰爭,開拓全球。
《失去的三百年》
作者 郭建龍
出版日期 2024.08
當當購書鏈接
博庫購書鏈接
文軒購書鏈接
編輯推薦
從地理大發現開始,到公元1840年的海通為止,中間有著漫長的三百年時光。在這三百年里,中國已經和海外有了一定的交流,甚至有過令人振奮的開眼看世界和大翻譯運動,但為什么三百年過去了,中華民族在睜開眼睛之后,又選擇了閉上眼睛,不僅沒有迎頭趕上,反而最終形成了封閉,從此徹底和世界隔絕了呢?這個歷史過程是如何形成的?又是為什么呢?
郭建龍
郭建龍,自由作家,社會觀察家,曾任《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世界近代史。近十年來,實地探訪幾乎整個中國以及非洲、歐洲、中東、中亞、東南亞等地數十個國家,用游走的方式觀察和記錄世界。善于從不同的宗教、文化根源入手,多視角叩問地域文化,帶領讀者在歷史和現實之間穿梭,透視千年文明的興衰存亡。已出版歷史暢銷書《汴京之圍》《盛世的崩塌》《絲綢之路大歷史》、“帝國密碼三部曲”《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中央帝國的哲學密碼》《中央帝國的軍事密碼》,歷史游記《穿越非洲兩百年》《穿越百年中東》《失落的世界》等。譯有甲骨文叢書《一把海貝:從奴隸貿易興起到革命年代的西非》《墨洛溫王朝:創建與變革》等。
↓ 點擊名片,關注浙江人民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