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新的一年,你有什么期待?
如果拿這句話去問問周圍人,得到的回答大概率是:“沒什么期待?!痹谶@個充滿風險和變動的時代,挨了太多錘的人們早已學會了降低自己的心理預期,沒有希望就沒有失望,那樣至少還能保持一點情緒穩定。
“未來”從未如此令人害怕:人們不知道當下的日子能延續多久,不知道還會發生什么,甚至不知道還有什么是不會變動的。
你大概也聽說過“今年將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這話對錯且不論,但當越來越多人開始認同這一悲觀的預言時,它就可能成為一個自動實現的預言。樂觀在此刻不受歡迎,除非是像那個猶太笑話里所說的那種:“我當然是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昨天比今天好?!?/p>
對缺乏風險抵抗能力的弱者來說,這是可取的生存之道。無力又無助的人身處自己無法把控的風險境地,看不清自己能有什么樣的道路可走,如果要問怎樣生活,那答案無非是:“混唄?!?/p>
“混”的人是看不見未來的,在他們眼里,未來籠罩在一團迷霧中,當務之急不是什么“開創明天”,而是先“熬過今天”——而明天,無非就是重復今天,不會有什么不一樣。陷在這樣的循環時間觀里,生活就是無窮無盡的忍受。
人們隱隱約約地感到(雖然并不總能),他們卡在了“歷史的垃圾時間”里——這個短語的突然流行,折射出一種故作清醒的哀怨:“我”被扔進了一個自己無能為力又無法逃離的時空里,看不到更多更好的可能,但這不是我的過錯。
這像是存在主義和宿命論的奇怪組合,一個有著清醒意識的現代人,卻困在名為“時代”的繭中,并為自己的無所作為找到了理由,甚至可以嘲笑那些努力的人,他們沒看清才那么白忙活,所以才有那樣的梗:“辛苦了一年,幸虧沒努力,不然都白費了?!?br/>
根據這種看法,努力是不必要的,因為既然努力也不能得到更好結果,那躺平至少沒有白費力氣。這樣,人們在行動之前就取消了行動。盡管這以一種后現代的姿態出現,但本質上說,這其實就是“無為”哲學的當代翻版。
之所以不知道如何行動,與其說是人們對自身的能力喪失了信心,不如說是他們看不清自己所處的位置——在一片混沌之中,似乎一切皆有可能,又似乎做什么都是錯,那么在情況更分明之前,還不如什么都不做,那樣至少也不會出錯。
有句話說:“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處,那么你肯定到不了想去的地方。”但現在的問題是,許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此時,一種害怕出錯的意識又阻止了他們行動,于是他們決定“等等再看”。
這種心態本身,就是時代處于變動之中的可靠表征,正是在此時,意識形態才尤為重要,因為不管是什么樣的意識形態,甚至哪怕是錯誤的,至少告訴人們大致可以朝什么方向走。
我當然也沒有水晶球可以“洞見未來”,但我想有一點或許可以肯定:我們正處于變動的過渡期。即便普遍預期是“變壞”而非“變好”,但對“變”本身沒有異議。
我知道,不乏有人選擇隨著時代的變動而隨波逐流,變動對他們而言是機會,而對另一些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弱者而言,變動的意味則迥然不同,因為正如那個著名的比喻所言,他們長久站在齊脖深的水中,一陣細浪就可能是沒頂之災。
有太多變動已經發生,這意味著我們正處于一種系統性的不穩定中。研究復雜性科學的學者托馬斯·霍默-迪克森(Thomas Homer-Dixon)曾說:“對于任何系統而言,一旦過了某種臨界點,我們就很難把它恢復到先前的狀態,系統會自己重置,而后進入另一種穩態?!蔽覀儺斚滤媾R的,恐怕就是前一個穩態已經顛覆,后一個穩態尚未到來。
這當然令人不舒服,因為我們本能地想要一種穩態來提供安全感和掌控感。試想一下,人類作為一種恒溫動物,本身就謀求在變動中保持恒定:無論外部氣溫高低,我們內置的自動調節系統都會起作用,無論消耗多少能量,都力求將體溫保持在三十六七度。神經科學也發現,大腦處理快樂和痛苦的區域是相同的,每當一側傾斜,大腦就會在另一側施加壓力以恢復平衡。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本能地尋求內穩態(homeostasis):任何生命系統都會試圖在不穩定、不平衡中保持平衡,不論是在生理意義上,還是心理意義上。
就此而言,我們當下這個時代的種種病癥,無論是抑郁、恐慌還是應激,都是敏感的人們在面對系統性風險時調節自身穩態的結果:當緊張情緒過載,軀體化反應成了釋放情緒的途徑。這個社會病了,但病癥的磨難卻落在普通個體身上。
如果你難以適應這個社會,那不是你的過錯,更不必過分自責,真誠地對待自己,在時代的變動中做自己,重建內穩態,就是一個普通人的英雄事業。如果沒有人慈悲地共情自己,那就自己來做。
人是很脆弱的生靈。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原有的夢想連帶著自我,都可能被疾速沖來的外力撞擊碾壓成碎片,對一個身心破碎的人來說,活著已用盡全身力氣,沒有余力再保持希望——希望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奢侈品,有時甚至是一種近乎殘忍的騙局,他們承受不起它幻滅的猛烈后座力。
然而,希望是個好東西,也唯有它能讓我們獲得成長和改變。通過自傳書寫了女性成長經歷的萊亞·烏皮說:“希望是一種道德責任——我們必須采取行動,讓事情有可能朝著有利于我們想要實現的目標發展。如果我們是虛無主義者,就無法堅持這種責任感。”
我們不必急著迎接未來,也不知道它會以什么樣子到來,但是沒有關系,當我們安頓好自己,或許就會發現,它其實沒那么重要。這不是說放棄改變那個影響我們的外部世界,相反,當我們能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時,才有可能出現一個更好的社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