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在全球首次血管吻合人機對抗賽中,這位外科醫生獲得了世界冠軍。賽后,她和團隊想為顯微外科發聲:呼吁手術分級標準能夠體現學科價值,提高醫生收入,吸引更多人加入顯微外科。
撰文 |黃思宇
這是一場“天花板級別”的血管吻合大賽,對陣雙方是來自中國的“90后”醫生相亞紅和一款世界頂尖的手術機器人。
相亞紅是濟南市第四人民醫院手足外科住院醫師,此前的“戰績”是成功吻合近1萬根血管和淋巴管。
而她的對手——血管吻合機器人,來頭更是不小。它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的首款商業化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擁有世界上最小的外科機器人手腕,曾在動物模型的大腦中修復直徑僅1毫米的靜脈血管。
在這場全球首次血管吻合人機對抗賽中,雙方將挑戰直徑僅0.2毫米的血管吻合術——這被認為是目前人類能夠吻合的最細血管。誰能獲勝?
相亞紅醫生/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戰勝國際專家,代表外科醫生組“出戰”
11月8日至9日,在新加坡召開的第12屆機器人輔助顯微外科和內窺鏡學會(RAMSES)學術年會上,這場人機對抗大賽備受關注。
濟南市第四人民醫院手足外科主任寇偉教授帶領相亞紅等6名選手參賽,山東省立醫院手足外科主任王增濤教授任總教練。
寇偉、王增濤是國內顯微外科領域的知名專家,相亞紅則是賽場上極少見的女性面孔。從泰山醫學院(現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畢業后,她先在骨科工作了2年,期間接觸到斷指再植、斷掌再植等手術,對“在顯微鏡下接血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016年,她開始跟隨王增濤、寇偉專門學習手足外科與顯微重建外科,目前擅長斷指(趾)再植、斷掌再植、手外傷治療等。
參加這次比賽前,相亞紅已經數次在國內的血管吻合比賽中斬獲獎項。不過,她一直期待參加國際比賽,看看自己和國外頂尖同行相比是否有差距,希望通過“大場面”來鍛煉自己。
在歐美國家,血管吻合機器人已大量應用,這場比賽既是為了促進同行交流,也是為了檢驗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的能力。在外科醫生組,主辦方除了邀請王增濤團隊成員外,也邀請了Yelena Akelina教授等歐美國家久負盛名的顯微外科醫生。
評委同樣來自多個國家,均為本領域的資深專家,每個人都成功完成過1000例以上顯微外科手術。
在“人機大戰”之前,外科醫生組和機器人組各進行4輪比賽,每組各選出唯一的優勝者,進行最終對決。每輪比賽的項目均為吻合直徑0.2毫米的硅膠管,這也是目前人類能夠成功吻合的最細的血管直徑。
王增濤介紹,在國內舉辦血管吻合比賽時,能夠成功吻合直徑0.2毫米血管的選手不到一半。
在外科醫生組中,相亞紅的最終對手是全球知名顯微外科專家Yelena Akelina教授,她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顯微外科實驗室主任,從事血管吻合培訓工作18年。
最終,相亞紅醫生以微弱的優勢獲勝,代表外科醫生與機器人組的優勝者對戰。
他們為顯微外科發聲
本次比賽的評分標準包括吻合時間與吻合質量。山東省立醫院手足與顯微重建外科副主任陳超向“醫學界”介紹,判斷吻合質量不僅看硅膠管是否通暢,還要觀察進針點分布是否均勻。
每輪比賽至少要縫合4針,每一針的間距越均勻、對合越平順,就代表選手水平越高、吻合質量越好。
進入決勝局,相亞紅用時6分17秒,領先機器人組選手,吻合質量也優于手術機器人。綜合多項指標,評委們一致認為,相亞紅戰勝了機器人組選手,贏得冠軍。
相亞紅獲冠軍
不過,相亞紅醫生對自己的表現并不滿意。她告訴“醫學界”,她在比賽中稍有緊張,手在吻合第3針時有一點抖動,和平時的手術狀態相差很大。而且她在上場比賽前才得知,比賽用的不是平時練習用的目鏡,而是清晰度更低的3D眼鏡。她只適應了20分鐘,就走上賽場。
寇偉教授也觀察到,相亞紅只發揮出了平時60%-70%的水平。但相對于比賽結果,寇偉更看重這次參賽對選手思想帶來的改變:“過去業界都認為,亞洲人習慣使用筷子,因此在血管縫合這樣精細的操作上更有優勢。和國外高手比拼后才發現,國外醫生的水平也很高,國內醫生應當以更加虛心、開放的心態去學習。”
教練王增濤(左4)、領隊寇偉(左3)、總冠軍相亞紅(左5)、機器人組冠軍澳大利亞的Eldon Mah教授(右5)、2023年世界顯微外科大會主席新加坡中央醫院的Yee Siang Ong教授(右4)以及其他5位中國選手合影留念
贏得比賽后,相亞紅成為全球首位戰勝血管吻合機器人的醫生,這是她個人多年努力的結果。而她的成長,也是我國顯微外科發展的一個縮影。
上世紀60年代,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陳中偉院士成功完成全球首例斷肢再植,贏得全球醫學界矚目,也讓顯微外科受到業內關注。顯微外科是當代外科領域的一門新興學科,借助手術顯微鏡或放大鏡等,完成許多過去在肉眼下無法完成的外科手術。
“但近年來,國內醫療機構對顯微外科越來越不重視,已經嚴重影響顯微外科整個專業的發展。”王增濤說。
據他介紹,外科手術分為切除與重建兩大類。一般來說,重建手術,特別是顯微重建手術難度更高、風險更大、手術時間更長,術者付出的精力與體力更大,醫生也極難培養。
作為知名的顯微外科專家,王增濤曾完成世界首例斷指深低溫保存再植、世界首例嬰兒上肢異體移植手術,開創了保留足趾的拇手指全形再造新理念與新技術等,因此對顯微外科醫生的焦慮深有體會。
“做一場修復重建手術,往后一周都提心吊膽的。”王增濤回憶自己年輕時的經歷說,有時候晚上做完手術,剛回家躺下不久就接到醫院電話,要求馬上趕回醫院,在最短的時間內判斷與處理患者,“如果血管不通了就立即再次手術將血管重新接通,遲了將失去挽救機會。”
王增濤教授(右5)受邀到意大利手外科學會組織的學習班上講課示教
在他看來,相比其他專業,顯微外科醫生投入多、回報少、收入低。更重要的是,他認為新的行業政策壓制了顯微外科的發展,比如近幾年國內實行四級手術分級體系,而顯微外科專業幾乎沒有四級手術,包括一些世界公認的疑難手術也都劃為了三級或更低級別。
“對醫院、科室以及醫生個人的考核中非常重視四級手術占比,顯微外科很受打擊。”王增濤介紹,其他國家也有手術分級,如新加坡將外科手術分為7級21檔,顯微重建手術大都定為難度最高的7級,很多是難度最高的7C。
“相反,我國一些被定為4級的手術,在新加坡只是中等難度、在歐美國家只是日間手術。”他呼吁醫療界能重視顯微外科的發展,合理體現其手術價值,吸引更多醫生加入其中,“期待中國顯微外科未來更加輝煌。”
醫生站網頁版上線啦
無需下載便可瀏覽更多外科資訊
本文來源:醫學界
責任編輯:葉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