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寺千年銀杏樹的秋冬之美與歷史傳承 文/王世輝
造訪白云寺,其實是奔著樹去的。
秋冬之交,正是銀杏樹展現風采、以透徹純粹的雅黃暈染天空的時節。讀著網上關于白云寺千年古銀杏的推介文字,我尚未出足,心里卻早已馳騁起想象,腦海間浮現出詩意且唯美的畫面:千年古樹,勁挺高拔,黃葉颯颯,漫舞金聲……
來到白云寺森林公園的入口處,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大門上方橫掛的紅色長幅上的溫馨語句:觀千年古剎,賞銀杏黃葉,白云寺銀杏節歡迎您!
喲嗬!我心中一嘆,原來這里還有銀杏節呢!
跨過入口,走了一小段路,便已駐足于白云寺前。
白云寺是一座古寺,位于輝縣市市區西35公里薄壁鎮白云寺村北,白鹿山西南的關山峰下,原名白茅寺,白云寺是后來改叫的名字。
白云寺的古老,志書與碑刻均有記載。始建于唐高宗年間;至宋,增建了羅漢堂;元至元二十年(1278年)重建,改稱夢覺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重修,再度改名始稱為白云寺,寺的西側增建了觀音堂,明代中期寺院達到鼎盛時期,形成東西三個院落、中院一進四院的規模;清亦有修繕,其建筑風格留存至今。
在清代,白云寺已成為“太行諸梵宇之最佳者”,古寺藏深山,鐘聲白云里,竹林蔥蔥,云海茫茫,高僧似云,靈塔如林,流傳著“白云八景”、“豫北寺院在白云”的口碑。白云寺的美景,曾引得乾隆皇帝圣駕幸臨,元好問、李濂、李贄等文人墨客駐足賞景、題名賦詩。這些都是史料的記載與描述。
既然是來訪樹,那就接著說樹。
說樹,不能不說說寺院正門外側的幾株古銀杏。
這幾株,比肩雄立,一株比一株粗壯,一株比一株高聳,一株比一株枝繁葉茂,一株比一株渾黃欲燃。置身樹下,仿若置身黃澄澄的世界、黃澄澄的海洋,所有的心神與魂魄,不知不覺間,已被陶醉著,也在沉陷著……
我見到了幾位攝影愛好者,端著長鏡頭的專業相機,跑前跑后跑左跑右地不停變換角度,在咔嚓咔嚓地按動快門兒;也見到了喜歡與美景合影的少女或少婦們,擺出各種優雅的姿勢,在樂滋滋地定格生活的美麗瞬間;又見到了遠道而來的抖音快手們,一邊在滔滔不絕地解說,一邊在做著現場直播。
這幾株銀杏,一例地都被掛上了“古樹名木保護牌”,牌子上赫然標注著同一個數字:1100年。看著真切的數字,我不禁再次驚嘆——驚嘆它們雖年逾千歲,卻依然精神抖擻,挺拔健碩。我不由得去想,倘若換作是人,能活到這般年歲,該會呈現出怎樣的龍鐘之態呢?
幾株銀杏年歲相同,高低粗細卻又有分別,并非一般高低,也非一般粗細。這也沒什么好奇怪的——譬之于人,不亦是如此嗎?序齒同庚,卻會長得有高矮胖瘦之別。
最高最粗的一株,需要幾個人聯手才能合圍得住,其腰身也被人們用紅綢一層一層地圍裹起來。據當地人講,這株銀杏,是李世民親身栽種的,周身透射著與眾不同的帝王氣象。我橫橫豎豎地反復打量,終究未能見出所謂的帝王氣象,只是感覺到了它約略有些特異,但具體特異在何處,卻又說不出所以。這或許就是主觀上在心里為它貼了標簽的緣故吧?
稍加考證,會發現,當地人口中的李世民栽種之說,應當是句妄言,是人們附會的一段傳說。因為建寺的時間擺在那兒,與李世民的年代不符;再者,到處尋覓,也尋不見相關的證據。思量一番,我似乎明白了,當地人如此附會,無非是想讓這寺和樹都能與明君圣主產生牽系,想沾沾光,獲得更多的民生福祉。念及此,也就不再深究了。
寺院里也多有銀杏樹,樹齡也均是1100年。寺院里的銀杏,雖明顯比不得寺門外的粗,但我相信它們的年歲都是真實的——樹有年輪,造不得假,也說不得謊。
在寺院里,除了銀杏,我還訪得了諸種古樹名木。
其一是辛夷,學名是一串英文,漢語的別名是紫玉蘭,木蘭科,木蘭屬,樹齡100年,保護等級為三級。
其二是槭樹,別名楓樹,槭樹科,槭屬。
其三是杜仲,別名絲棉木、絲棉皮、思仙、思仲等,杜仲科,杜仲屬。
其四是黃柏樹,別名黃檗、黃波蘿、檗木等,蕓香科,黃檗屬。
其五是狗牙梅,別名九英梅,臘梅科,臘梅屬。
其六是撓癢樹,別名紫薇、百日紅、癢癢樹、無皮樹等,千屈菜科,紫薇屬。
其七是杉樹,別名沙木、沙樹、杉木等,杉科,杉木屬。
其八是香樟樹,別名木樟、樟木子、香蕊等,樟科,樟屬。
凡此等等,不一而足。考慮到讀者諸君或許會產生閱讀疲勞,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這么多樹種,這么多植株,使我不由得再生感嘆:白云寺真乃一座植物園,真乃古樹名木的聚居地。
樹有生命,也有故事和傳說。世上的樹皆然,白云寺的樹亦莫能外。所以,在白云寺里徜徉,我也如同在故事與傳說中徜徉。在這里,不妨撮錄幾則。
一則是關于香樟樹的。傳說在以前江南大戶人家,如果生了一個閨女,就在宅院里種一棵樟樹,待到樟樹成材,閨女也到了該出嫁的年齡。媒婆如果在院外看到長大了的樟樹,就知道這家有未出嫁的閨女,便可來提親。在閨女出嫁的時候,這家人就將這樟樹砍倒做成兩口大箱子,里面裝上絲綢做嫁妝,意為“兩箱絲綢”,諧音就成了“兩相廝守”。
另一則是關于杜仲樹的。傳說曾有一位纖夫名叫杜仲,他為了緩解同行們拉久了的腰酸癥狀,上山采藥給同伴醫治,不小心卻跌落山谷而亡。人們為了紀念他舍身為人的精神,就把他采來的草藥叫做杜仲,“感恩采藥杜仲仙,身隕換得纖夫解”。
還有一則,是關于撓癢樹的趣聞。在白云寺當地有這樣一句俗話:“白云寺好景致,玉石奶奶撓癢樹,大肚佛爺哈哈笑,五百羅漢樂滋滋。”據當地老人們說,來到白云寺的人都得去撓撓它,因為可以給你帶來好運,可以消禍避災。
傳說是美好的,故事是動人的,仔細品咂個中原因,其實可以歸結為一點,那就是氤氳著人們的善良而誠摯的愿望。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已到了該和白云寺說再見的時候。真是依依不舍啊,我像作別心儀的戀人一樣,一步一駐足,兩步一回首,并且在心里說:白云寺,我還會再來的,再來造訪遍布寺里寺外的古老生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