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研究表明,鳥類的離婚率和降雨量有很大關系。
離婚不是人類才會干的嗎?鳥類也會離婚?
確實如此,約有90%的鳥類和人類一樣是一夫一妻制的,也就是說在繁殖季節,只有一個配偶,這種忠誠的關系往往會持續多年,甚至一生。
它們之所以要遵循人類的一套情感準則,這是因為一夫一妻制確實能給它們帶來好處。
牢固的配偶關系,雌雄雙方配合更有默契,更有利于保衛領地和養育后代,在資源獲取的方面也更有優勢。
然而科學家發現,堅持長期一夫一妻的鳥類中,也存在離婚的現象,簡單來說就是,在“舊鳥”還未死亡的情況下,主動放棄這段關系,尋找“新鳥”配偶。
關鍵是關系破裂的原因,相當奇葩。有的和人類離婚的原因一模一樣,有的則讓人出乎意料。
雄性出軌
2023年7月5日,中國和德國科學家發表了一篇關于鳥類離婚原因的文章,表明雄性濫-交和長距離遷徙會增加一夫一妻制鳥類的離婚率。
研究團隊總共分析了232種鳥類的情況,包括離婚率、死亡率和遷徙距離,并根據現有的繁殖行為信息,為每種鳥類的雄性和雌性打了“花心指數”。
結果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雄性越是朝三暮四,離婚率就越高,但相反,雌性花心卻不會落得同樣的結果。
理由則是:雄性花心,會將注意力和資源分配給多名雌性,這會削弱雄性的承諾,下一繁殖季節,雄性的吸引力就會降低。
雌性就完全不一樣了,科學家發現,作為一夫一妻制的鳥類,雌鳥產的后代,有很大概率是來自多個雄性,但作為其配偶,雄性是不會發現這個秘密。
因此,最后雄性不僅不會發現自己“頭上有一片草原”,而且還會幫著一起養孩子。
長距離遷徙
與此同時,研究還發現,鳥類的遷徙距離也會影響親密關系。
遷徙距離較長的鳥類,往往離婚比較高,關于這一點,概括來說就是,愛情敗給了運氣。
因為要遷徙,而且距離比較遠,那么伴侶雙方到達繁殖地的時間就會不同步。
繁殖季節的時間是很寶貴的,如果雌鳥遲遲不能到,那么雄鳥就會主動離婚,并選擇其他雌性。
還有一種情況是,伴侶到達繁殖地時間差不多,但地點不一樣,意外錯開了,它們也會被動離婚。
更極端的,就是在遷徙過程中,某一方意外死亡了,那么存活下來的一方必然會選擇新伴侶。
降雨量波動
這個離婚理由是2024年11月25日發布的一篇論文提出的,文章發表在《動物生態學》雜志上。
調查的對象是生活在塞舌爾可辛島的塞島葦鶯,一種數量瀕危的小型鳥類,也是一夫一妻制的。
研究人員分析了16年的數據,發現這種鳥的離婚率和降雨量的波動有很大關系。
雨量過多或者過低時,它們更有可能離婚,離婚的概率最高可達16%。
如果研究的對象是普通的鳥類,那么科學家肯定認為是雨水影響了繁殖,所以穩定關系才會破裂。
畢竟雨水過多過少都會影響鳥類的食物供應,還會破壞它們的棲息地和巢穴,因此多方考量之下,繁殖期,鳥類要么選擇不繁殖,要么選擇一個更容易接觸到的新伴侶,離婚率高漲。
但對塞島葦鶯來說,原因并沒有這么簡單。
因為它是一種會行使異親養育繁殖策略的鳥,就是整個“家族”中,非繁殖的雌性都會幫助繁殖夫妻一起養育孩子。
既然有其他成員的幫襯,那么塞島葦鶯夫妻養育孩子的壓力就沒有想象中那么大,由此可見,它們離婚的理由和生育率下降之間沒有直接聯系。
研究人員推測,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外界環境不好導致鳥的生理壓力巨大。
關于這個理由,早在2021年的11月,一項研究信天翁的研究中有解釋:對雄性伴侶不滿意的雌性,體內的皮質酮(一種激素)水平會比夫妻和美的正常雌性要高3-4倍。
這個時候,鳥類(尤其是雌性),會將外界環境不好、自己狀態差、繁殖不成功等各種不順,歸咎于伴侶“表現差”,所以才會另選良緣。
最后
總的來說,動物本身沒有結婚的概念,因此離婚也只是一個擬人詞。
動物夫妻選擇決裂,原因要純粹一些,主要是2點:一是生育失敗引發離婚;二是環境因素影響,例如降雨量、天氣溫度等等。
可以理解為,一夫一妻制的動物,“離婚”本質上是一種適應性行為。
雌雄雙方合作養孩子,雙贏,那么來年再合作,但如果一方覺得輸了,就會換新的伴侶。
而換伴侶的主動權,往往掌握在雌性手中。
這是由生理特征決定的,在繁衍過程中,雌性承擔的風險和責任更大些,它們也更有話語權,所以在合作養孩子期間,它們會“淘汰”它們覺得表現不優的伴侶。
(以上這些只針對自然界的動物,不包括人類哈,勿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