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全球氣候變暖,高溫、干旱、洪澇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已成為熱議話題。
從低溫雨雪災害風險,到森林火災風險,從地質災害風險,再到海洋災害風險,對于廣大群眾來說,早期發現對減少損失極為重要。
12月12日,在南京舉行、由中國災害防御協會聯合中國平安主辦的公益活動上,發布了《城市重點消防安全與火災防控指引》和《科技賦能風險減量服務白皮書》。
其中,《城市重點消防安全與火災防控指引》探討了城市重點消防場所的火災風險特性,從家庭消防安全到企業安全防范,從火災預警到初期滅火,從逃生自救到災后重建。《科技賦能風險減量服務白皮書》則收錄了自然災害、安全生產、社會安全和新興風險等領域的國內外經驗及平安產險實踐,完善了風險減量行業研究的空白。
事實上,保險業的風險減量理念已提出多年。早在2023年1月,原銀保監會就發布《關于財產保險業積極開展風險減量服務的意見》,加速了險企的風險減量工作進度。
當前,保險業對于保險的觀念正在發生從注重“事后理賠”到注重“事前防損”的根本性轉變。
保險聞“風”而來
近年來,隨著平均氣溫升高,全球范圍內極端天氣頻發,導致氣候風險和損失進一步加劇。
今年9月6日,臺風“摩羯”來勢洶洶,先后在海南省文昌市、廣東省徐聞縣登陸,登陸風力17級。所到之處,一片狼藉,海南、廣東、廣西3省區受災嚴重。
據了解,“摩羯”為1949年以來登陸我國最強秋臺風。據初步估算,“摩羯”在海南造成的損失遠超2014年的臺風“威馬遜”。在海南省防御臺風“摩羯”應急指揮部第二場新聞發布會上,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馬育紅通報,截至9月8日12時,海南全省農業因臺風“摩羯”受災嚴重,總損失約119.48億元(不含臺風影響漁業船舶)。
數據顯示,截至9月7日16時,廣東全轄保險業累計接到臺風“摩羯”相關報案2088件,估損1.24億元。在如此大的自然災害面前,作為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的保險公司,正聞“風”而來,迎難而上,做到事前防災減災、事后早賠快賠。
以平安產險為例,在“摩羯”登陸之前就迅速響應,第一時間成立應急小組,啟動防臺預案,并派遣專家團隊前往現場指導災前部署和災后救援工作。
通過自研的風控平臺“鷹眼系統”,實時跟蹤、監測臺風動向,在臺風來臨前,運用APP、AI電話、短信等多種方式向客戶發送預警信息,覆蓋車、財、農各類客戶939.4萬,發送預警2439萬次。
另一方面,平安產險篩選出285個重點客戶,動員2354人進行線下巡防,同時發放擋水板、沙袋等防災物資4467份,排查隱患149處,有效降低企業損失。
值得一提的是,在臺風抵達廣西崇左之前,平安產險廣西分公司就派遣相關人員協助當地農戶搶收未完成收割的水稻,減損面積約500畝,累計降低農戶損失40萬元。
平安產險的風險減量不僅體現在天災面前,也為中小企業降低風險損失。
位于東莞長安鎮面積2萬多平方米的德興工業園,是這座城市海量的分租式工業園的典型代表。園區里匯聚20多家中小型制造企業,是大灣區乃至中國“小而美”的經濟動能所在。此前園區生產主要風險是電路超負荷短路著火、電動車電池著火等。
針對此園區,平安產險為德興工業園安裝68個物聯網設備,包括熱紅外攝像頭、聲光報警器、溫度傳感器等,其中智能攝像頭就有30個。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如溫度異常升高,系統將立即發出警報,并通過電話、短信或APP推送等方式通知相關人員,實現快速響應。
在九小場所安全方面,針對突出的燃氣安全問題,平安產險聯合國內物聯網頭部企業,為客戶安裝物聯網安防設備——燃氣告警器,配置自動切斷閥,如監測到燃氣泄漏可在0.5秒內關閉閥門,有效防范燃氣風險。該服務目前在深圳試點,已覆蓋2200余家餐飲企業,處置中高風險54個,服務期間零生產安全事故。
風險減量是重要發力方向
所謂“風險減量”,是指利用更加專業和先進的科技手段,通過主動介入被保險標的的風險管理而降低事故發生概率,實現社會風險總量的減少,進而為投保人和社會創造價值。
眾所周知,風險損失的鏈條是:風險因素引發風險事故,風險事故導致風險損失。
因此,風險管理的最理想狀態是事先化解掉風險因素,以避免風險事故的發生或降低風險事故發生的概率,從而避免或降低風險損失的范圍和損失的程度。
以疾病預防為例,國際上有一個公認的“1800定律”,即花1元的預防保健費用可省下8元治療費用和100元的挽救費用。
而傳統保險被認為是等量管理,多局限于事后補償,并沒有降低社會風險總量。風險減量則是在傳統保險管理防災防損的基礎上拓展而來,驅動風險從被動到主動,從事后向事前的進化發展。
在《關于財產保險業積極開展風險減量服務的意見》出臺后,各大險企都將“風險減量”工作作為產險業務的重點之一,主要聚焦在事前預防、事中減損、事后補償三方面。除常規的人員實地服務外,還引入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衛星遙感、紅外探測等科技手段。
保險公司將風險減量管理模式嵌入產品開發、業務拓展、客戶服務、風險管理的經營活動中,從傳統的“價格競爭”思維中解放出來,依靠為客戶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有實效的風險管理服務,挖掘客戶價值,建立新的服務模式。
需要肯定的是,在農業險、工程險、貨運險等領域,我國的保險業在提供風險減量服務方面進行了很多嘗試,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平安產險為例,通過因地制宜的“保、防、救、賠”一體化農業產業風險減量體系,實現了產前增信融資、產中科技賦能、產后平臺協銷,為地方政府、農戶提供省心、省時又省錢的服務,助推農業產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使得萬千家農戶都能享受“平安”。
為滿足農戶農業生產生活一站式需求,平安產險在國內首創了服務農戶的愛農寶APP客戶端,農戶通過愛農寶App,可自助完成在線報案、在線索賠、在線損失確認等操作,實現養殖險小額案件自動定損、快速賠付,最快報案結案時長僅37分鐘。
科技賦能防災減損風險減量,科技先行。
2023年初,原中國銀保監會印發《關于財產保險業積極開展風險減量服務的意見》,要求保險企業加快科技創新與風險減量服務融合,要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科技手段,重塑風險減量服務理念,壓縮服務時空距離,優化服務模式,降低服務成本,提升保險業風險減量服務整體效能。
過去一年,科技正在從根本上改變傳統風險管理與保險模式,利用“保險+風險治理服務+科技”的模式,提供高質量風險減量服務,提升了風險管理效率,發揮了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
從相關成果來看,科技分類上主要集中在移動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等通用型技術和物聯網、車聯網等專用型技術。
在保險價值鏈各環節應用上,覆蓋了產品設計、產品定價、核保理賠、客戶服務、風險管理等方面。
例如,平安產險鷹眼系統,聚合了超2萬億條地理、災害、氣象、保險數據,可以利用數值模擬、機器學習、衛星遙感監測等技術,實現風險篩查、災害預警、精算定價、巨災風險管理等多場景應用。
截至2024年12月,鷹眼系統累計發出預警臺風、暴雨、洪水等災害預警信息超93.7億次,覆蓋6714萬個人及企業客戶,有效幫助企業和個人提升防災減災應急能力。
在服務精準理賠方面,平安產險基于多光譜衛星影像、利用dNBR指數模型,搭建了衛星遙感定損平臺,可用于農業、林業、戶外工程等標的的定損,在發生重大災害時,可幫助企業快速評估災害影響范圍與損失程度,實現快速定損。
例如,針對森林火災,能完整監測受災范圍并精準測算過火面積,估算誤差小于5%,將傳統一個月左右的定損周期縮短至7天,大幅提升理賠效率,幫助企業快速復工復產。
在智能化經營方面,平安產險智能財務分析平臺搭建經營語料庫,利用大模型強大的語言理解和AIGC能力,能精準識別用戶意圖,提供集多輪問答、意圖澄清、指標推薦、生成式自由問答等功能為一體的智能化服務。通過底層龐大的歸因及結果數據,可以針對性給出經營建議。
在智能財務分析平臺的助力下,平安產險通過建立精準的現金流預測模型,確保足夠的現金滿足日常經營,同時最大化地提升資金的投資效率,實現雙向聯動、良性循環。
此外,平安產險還積極探索物聯網技術在防災減災領域的運用,建立“物防+技防”多維防控體系,實現實時、精準地風險管理。通過搭建萬物互聯平臺,定義超過40類的標準設備對象模型,實現對水淹水浸、危險氣體等13類風險場景的安防監控覆蓋。
截至2024年12月,萬物互聯平臺已經成功識別全國超過299萬條風險預警,處理3000余次高位風險干預。通過萬物互聯平臺,平安產險部署超過1萬套物聯網監測設備,為超過3000家企業生產環境的安全與穩定保駕護航。
總的來看,在金融科技的賦能下,風險減量服務正在成為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未來,隨著科技的持續進步和社會對風險管理需求的日益增長,風險減量服務將成為保險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在此過程中,保險公司也將實現從“被動賠付”到“主動管理”,開啟保險業發展的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