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國家消防救援局通報了今年1至8月全國消防安全形勢,我國火災事故的傷人數和財產損失有所下降,但火災起數和死亡人數有上升趨勢,以火災為代表的社會安全風險依然是社會生活的主要安全挑戰。
除社會安全風險外,根據《科技賦能風險減量服務白皮書(2024)》披露,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化浪潮和信息化革命的不斷推進,人類社會已經逐步進入全球風險社會。其中,自然災害風險尤為突出。據應急管理部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3454.5億元。
在這一背景下,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被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簡單來說,就是將傳統事后治理關口前移,加大對自然災害、安全生產風險等的事前預防、風險化解。如此一來,風險少了,人民經濟財產損失小了,保險公司的經營效率和服務水平提升了,社會各端更有望形成良性循環發展。
何謂“風險減量”
為提高應對巨災的救助水平,一些地方建立了巨災保險制度。但巨災保險中的“巨”不容小覷,伴隨極端天氣破壞性加劇,其破壞性也愈發顯著,這對現有的巨災保險制度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不僅考驗了保險制度的韌性與適應性,更呼喚著保險行業在風險管理、災前預防、災中響應與災后恢復等各個環節上的持續創新與優化,以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保護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由此,2023年全國財產保險監管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開展“風險減量”行動。原銀保監會也隨即發布《關于財產保險業積極開展風險減量服務的意見》,對保險公司深耕風險減量服務提出指引。
所謂“風險減量”,就是指利用更加專業和先進的科技手段,主動開展被保標的風險管理,降低事故發生的頻度和烈度,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風險減量”提出至今已2年,如何做、投入多少、價值量化,還未出臺統一標準。可以說,“風險減量”作為新市場和新工作內容,對我國保險企業全面護航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踐行金融為民理念、履行社會責任、維持企業自身運營和深耕市場需求的各項能力和定力都提出了新挑戰。
面對新挑戰,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平安集團黨委副書記、集團副總經理黃寶新日前表示:“作為一家國際領先的綜合金融集團,平安充分發揮經濟減振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的新技術手段,持續探索“保險+科技+服務”風險減量新模式,助推公共安全的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筑牢經濟安全網、社會保障網和災害防護網,助力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不難看出,技術引入是風險減量“平安樣本”中的重中之重。
科技+人才,答好“風險減量”必答題
今年9月,第11號臺風“摩羯”以超強臺風級登陸海南多地,造成極端強風雨天氣影響。就在“摩羯”登陸前約72小時,海南文昌地區許多居民、車主等都收到了短信或AI電話通知,提示將存貨墊高、安裝防水擋板等抗災具體舉措。更有些位于低洼地段的企業主,遇到了上門服務的風控工程師團隊,在臺風登陸前就做好了防止洪水倒灌措施。
這些風險提示背后,大多依靠的是平安產險鷹眼DRS2.0系統。據了解,該系統利用時空大數據引擎、氣象災害模型等技術,結合水利、氣象等交叉學科數據與模型,能應用于風險篩查、災害預警、精算定價、巨災風險管理等多個場景。例如,利用風險地圖、InSAR沉降監測等專業技術,風控專家團隊能更精準地識別風險、評估損失程度,從而提供更高質效的風險減量服務。此外,通過與平安企業寶、好車主等平臺打通,可以為客戶提供災前72小時預警服務和智能化防災指引,實現了客戶端的風險預防。
線下人才服務方面,平安產險組成了擁有地震學、水文學等多學科背景的專家精英團隊。在“摩羯”登陸前,當地團隊就已經深入一線進行風險干預,幫助人們把防災工作做細、做牢。此次文昌市某服裝商城商家們就在“摩羯”登陸前,與精英團隊共同加固了頂樓鋼建筑,并把屋頂建筑內存貨全部遷移至商場二樓,避免商品受暴雨侵害。據了解,僅存貨轉移這一項措施,平安產險就為企業主們減少了3000萬元損失。
平安產險團體事業群團體財意健險部高級經理景明洲接受采訪時表示,在“摩羯”災害中,平安依托鷹眼系統DRS2.0,通過災前多種渠道向客戶發送預警信息和防災指引,覆蓋車、財、意、農各類客戶939.4萬,發送預警2439萬次,篩選出285個重點客戶進行回訪,發放擋水板、沙袋等防災物資4467套,排查隱患149處。這些行動相較原來未采取有效措施出險率下降超30%。
而在災后,平安產險搭建的衛星遙感定損平臺,也在農業、林業、戶外工程等領域發揮著標的物快速定損功能,極大提高了理賠效率。
舉例來說,在“摩羯”登陸后,衛星遙感定損平臺通過高精度的衛星圖像分析,精準鎖定受損區域,對湛江市某海洋牧場企業的報損情況做了優化查勘。在科技賦能下,基于實地勘察結果、數據分析和案情研判,理賠團隊在報案當天就完成了100萬元的賠付工作。
據了解,在“摩羯”災害后,像這樣利用科技手段遠程調配團隊的,在全國有超1300人,現場的支援人力超100人,主動回訪7600余理賠案件。截至9月底,20天內結案筆數超2.7萬,結案率近90%。對企業主來說,快速理賠就意味著更有效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二次損害,同時還為復工復產獲得了有力資金支持。
風險減量不僅僅是要有效降低災害影響,更重要是對那些通過時間積累生成的安全風險,在生成過程就及時阻斷,將風險扼殺于源頭。這些風險大多集中在企業運營和生產全鏈路環節中,如水淹水浸、危險氣體等。
對于這類安全生產風險,中國平安早在1995年就建立了業內首個專業化風控團隊,如今已壯大至萬人規模。同時,搭建了涵蓋230余家第三方供應商的風險管控網絡,可以向客戶提供防災演練、隱患排查等全方位服務。
中國平安風控團隊為客戶現場排查隱患
人力排查自身具有服務效率低、服務范圍有限,且服務結果非標準化等弊端,為此中國平安打造了萬物互聯平臺。據了解,該平臺通過建立超40類標準設備對象模型,對13類風險場景7*24小時動態監控,確保第一時間發現潛在風險并發出預警,還同時派遣風控工程師團隊及時趕往一線,幫助企業主消除隱患。
以華東某電動工具生產企業為例,平安產險通過分析歷史火災情況和實際生產過程,為企業量身定制了智能化解決方案。通過在工廠的關鍵區域,如危險作業區、粉塵涉爆區等部署物聯網監測設備,實現全天候風險動態監控。截至目前,該企業已安裝超過600套物聯網監測設備,期間識別并處置重大事故隱患2次,評估減損超千萬,服務期間零生產安全事故。
景明洲表示,截至2024年12月,平安產險萬物互聯平臺已經成功識別全國超過299萬條風險預警,人工介入處理了3000余次高位風險干預。通過萬物互聯平臺,中國平安部署超過1萬套物聯網監測設備,為超過3000家企業生產環境的安全與穩定保駕護航。
用合作應對新興風險
中國精算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鄭蘇晉曾公開指出,伴隨我國數字經濟高速發展,以網絡安全為代表的新興風險所造成的潛在經濟損失也在加速上升。
今年年初,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了《2024年全球風險報告》,根據全球風險意見調查顯示,在地緣政治和經濟趨勢推動下,“信息錯誤和虛假信息”成為未來兩年最嚴重的全球性風險。數字泄露、勒索軟件正在對企業運營、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構成威脅。
如何在數字經濟大潮中,為網絡安全織起一張防護網,是網絡安全保險生態體系中每一個主體都要思考的問題。
中國平安相關負責人指出,這類保險保護的是企業無形資產,比如數據、企業聲譽等,也因此風險減量的關鍵是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聯系,深入探索與網絡安全公司合作的新模式,為客戶企業提供資產測繪、漏洞掃描、威脅情報分析等服務。此外,由于網絡安全保險涉及資源、技術范圍廣泛,需求復雜,還需要與再保險公司加強合作,做好風險分散機制。
今年5月,一家全球性電子元件制造商向平安產險提出數據風險保護咨詢。平安產險通過聯合網絡安全廠商,對該企業的網絡購價、系統拓撲等做了安全漏洞定位,并提供了網絡安全保險方案。與此同時,平安產險的專項服務團隊還定期為企業舉辦網絡安全信息交流活動,制訂網絡安全緊急應對計劃。用合作織密網絡安全防護網。
從中國平安應對新興風險的主要方案來看,合作是面對新風險、跨領域解決復雜多元問題的重要武器。而放眼更大范圍,從一家保險企業到保險行業再到全社會,如何讓更多圈層達成風險減量共識,在具體風險減量服務過程和方法上都能實現從不會做到跟著做,再到創新,中國平安的答案依然是合作。
《科技賦能風險減量服務白皮書(2024)》及《城市重點消防安全與火災防控指引》發布
12月12日,由中央財經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平安財險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牽頭,中國災害防御協會災害風險保障分會聯合編寫的《科技賦能風險減量服務白皮書(2024)》發布。
該《白皮書》梳理了我國重點風險類別,總結了風險減量理論基礎,展示了保險業最佳實踐案例,為全保險業走好風險減量道路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指導。此外,該《白皮書》還鮮明指出,風險減量的出現有望讓保險行業重新認識“保險是風險管理者、風險承擔者和投資者的統一體”定位,帶動全社會對保險的理解從“保險保障、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的“狹義保險”向“風險治理、價值創造和資源配置”的“廣義保險”轉變,從而推動社會帕累托最優的早日實現。
保險是經濟增長的助推器,社會發展的穩定器,顯然不只是說說而已。作為現代保險,保險從業者也有著提升社會防災避險能力,提高基層風險防范素養的社會責任。為此,平安還與中國災害防御協會聯合發布了《城市重點消防安全與火災防控指引》系列科普叢書。
“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需要久久為功,中國平安將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持續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做出更大的貢獻”黃寶新表示。
積硅步,至千里。伴隨越來越多像中國平安這類保險企業從“事后托底”到“事前預防”全流程防范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各種風險,金融力量也更能在全社會間流淌,為經濟社會注入活力和生機,民生愿景也更有望早日成為幸福實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