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法學界,張晉藩先生幾乎無人不知。
他是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是新中國中國法制史學科的主要創建者和杰出代表。他的研究成果奠定了該學科的理論基礎和結構范式,為我國法學教育和人才培養作出了重大貢獻。2024年9月,他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
近日,張晉藩先生做客央視綜藝頻道(CCTV-3)《我的藝術清單》節目,講述他從藝術作品中汲取學術養分的故事。(央視頻網站搜索“張晉藩的藝術清單”可觀看完整視頻節目)
PART 01
95歲的“95·5”工作模式
95歲高齡的張先生精神矍鑠,幾乎每天都會堅持5小時工作。在中國政法大學的校園里,提起張晉藩先生,年輕學子滿是驕傲和興奮,那是他們眼中“行走的參考文獻”。
張晉藩先生勤勉治學,數十載筆耕不輟、著作等身,95歲高齡依然親自帶徒,工作在教學一線。
來到張晉藩先生的書房,各種書籍資料繁而不亂,手邊一堆文件是他最近的“一片兒事”,需要一一處理。
先生的書架上不僅有法律專業著作,更有各種“閑書”,是其學術生涯和人生志趣的見證。每本書都帶著故事和使命,陪伴了先生的某一個時刻。
角落里還有一架古箏。一位會彈古箏的碩士生會在課后教張晉藩先生彈琴。想象一下,某個溫暖的下午,法學泰斗給年輕人上課,課后年輕人反教先生撫琴,這是多么愜意的師生情趣。
書架上名著里的法理情天,墻上先哲的至理名言,“通古今之變”“為往圣繼絕學”都被先生一一參透與踐行。書房里每張寫滿字的紙,都是張晉藩先生“人民教育家”的注腳。
PART 02
“薊門法史書苑”的故事
坐落在中國政法大學校內的“薊門法史書苑”是全國唯一一所以法律史為主題的書苑,它是張晉藩先生在中國政法大學七十周年校慶時捐建的。至今,張先生還在不斷地向它提供資源和幫助。
當年老伴病重,賣了房子治病,雖無力回天,但治病剩下的錢被張先生用來捐建書苑,拳拳深情成就了后生晚輩的一脈書香。
在法大工作的幾十年,他出版了60余部專著、主編20余部中國法制史教材,為中國法制史教育和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
他在新中國法制史學上創造了多項“第一”,包括招收培養了全國第一屆法制史專業法學博士生、第一屆法學博士留學生、第一屆論文博士生,創建了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法律史學國家級重點學科研究基地,培養了幾代法學人才。
PART 03
耄耋之年的世界觀
95歲的張晉藩先生盡管視力微弱,看書需要用12倍的放大鏡,但他依舊能從法條、文字乃至文學藝術中讀解更大的世界觀。
他欣賞諸葛亮的韜略;他說音樂發自于人性,是人性的表達;他上電視節目講述法律的典故歷史;他為中國政法大學寫校歌,在校園里遛彎跟大學生合影;他說“年輕時候發一篇文章非常高興,現在發一篇文章卻非常謹慎”。時至今日,一言九鼎的學術泰斗仍舊以法學的嚴謹治理自己的人生。
除卻學者和教師的身份,張晉藩還是一位詩人、一位書法高手、一位音樂愛好者。藝術不僅讓他領略不同的人生風景,也陪伴著他打開學術研究的無盡寶庫。
「 本書擴展 」
「 其他優秀著作推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