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0日,“過程思維與人類未來”學術研討會暨《歷史、實踐與過程:馬克思與懷特海思想的共通性》新書發布座談會在中國政法大學學院路校區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由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思維科學與認知哲學專業委員會、科技風險治理與人類安全專業委員會、未來哲學與發展戰略專業委員會、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主辦,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過程馬克思主義與實踐哲學研究中心承辦。來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50余位專家學者線下參會,另有30多人通過騰訊會議同步參會。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酈平教授以《從辯證法的歷險到應急倫理的出場》為題,圍繞張秀華教授綱領性的力作及過程思維與未來進行專題化探究,詳情請見下文。
從辯證法的歷險到應急倫理的出場
酈平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張秀華教授在《歷史、實踐與過程:馬克思與懷特海思想的共通性》一書中,對“歷險的辯證法以及拯救者被拯救”做出了深刻詮釋,提出了“馬克思從黑格爾哲學中拯救出辯證法,并創造性地將其改造為歷史(實踐) 辯證法、勞動和生產辯證法??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精神實體雙重化運動的批判性改造,實現從抽象主體的雙重化運動向具體主體實踐的雙重化轉變、從單純精神的提升向人的解放與發展轉變、從勞動創造人向勞動解放人和成就人的轉變,表明內在尺度與外在尺度、成物與成己以及解放世界與改變世界的辯證統一,人們總是在改變對象世界的過程中改變自身”(張秀華:歷史、實踐與過程,第2-4頁)。
按照這一理解,辯證法作為一種哲學思維方法,在歷史上經歷了多次轉變。從早期自然哲學樸素辯證法到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再到馬克思的“歷史-實踐的辯證法”、懷特海的“過程-關系的辯證法”,每一次轉變不僅推動了哲學的發展,也促進了人類認識的深化。
首先,辯證法的每次歷險都是一場持續不斷的探險、是對既定觀念和理論的深刻反思及變革,這是對既定的認知邊界與理論架構的挑戰,更是對真理與智慧的不懈追求和優化。如梅洛-龐蒂所言:“辯證法是一種不斷探險和反思的過程,它不斷挑戰既定的觀念和理論框架,尋求真理和智慧的深化。辯證法的歷險體現在它不斷面對新的問題和挑戰,通過批判和反思來推動思想和理論的進步”(梅洛-龐蒂:辯證法的歷險)。如果“辯證法的歷險”的重要意義在于,當人類生存遭遇新難題與新挑戰時,會通過批判性反思來推動思想與理論的躍升。那么,辯證法的每一次歷險,不僅是智力上的冒險,更是對人類心靈、精神乃至生存境遇中緊迫難題的深刻省思與積極應對,每一次這樣的歷程,都蘊含著應急倫理的出場,即面對生存急難,以去倫理、去存在的方式做出的緊急應對。
其次,辯證法的歷險,既是對概念的適當排序,更是指向全新思維方式的應急倫理嘗試。譬如,柏拉圖的辯證法是對概念的適當排序,是對概念體系進行精妙編排,以讓具體的概念上升到最高和最普遍的概念,這一轉變,不僅是辯證法自身的一次重大歷險,更是對古希臘傳統思維模式與概念框架的一次顛覆性革命。見“柏拉圖的辯證法是這樣一種學說,它對概念適當排序,以讓具體的概念上升到最高和最普遍的概念”。(阿多諾:辯證法導論,第6頁)。在柏拉圖的申辯篇中,蘇格拉底的申辯就是以應急倫理出場的方式對人類全新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辯護。這標志著辯證法從早期自然哲學向更高精神層次的哲學探索的飛躍。
最后,辯證法的每一次歷險 ,也是展開一場矯正概念秩序、恢復人類生存倫理秩序的偉大嘗試,是在應急情境下對人類思維與生存困境的思維超越與觀念突破。辯證法不滿足于既定的概念秩序,而是通過探究對象的實際存在,力求克服方法的純粹主觀性或單純任意性,將那些原本游離于概念之外的存在納入概念的范疇,并通過與現實的互動,對思維、觀念、秩序本身進行矯正和優化,以修正并完善人類秩序。見“辯證法是這樣一種思維,它并不滿足于概念秩序,而是通過諸對象的存在來實現矯正概念秩序的技藝……辯證法是思維方法,但不僅僅是方法,還是一種克服方法的單純任意性,并將那本身不是概念的東西帶進概念的努力……辯證的思維不是單純理智主義的,而且它還恰恰是通過事物來對思維進行自我限制的努力”。(阿多諾:辯證法導論,第7頁)。
從更深層的意義上看,如果辯證法是一種公正地對待所要研究的事物本身的規定、品質以及本質特征的努力,那么,辯證法的每次出場都是應急倫理的出場,是對規定與品質的重建與彰顯,是對人類本質特征的恢復或重塑。見“一方面,辯證法是一種思維方法;另一方面,辯證法是一種公正地對待所要研究的事物本身的規定、品質以及本質特征的努力”(阿多諾:辯證法導論,第9頁)。
概言之,如果說,“黑格爾對蘇格拉底的最大繼承在于他的辯證法”1,其背后的深層原因在于“雅典對蘇格拉底的審判體現了雅典精神的逐漸解體,而雅典的解體將使它的灰燼中升起一個更高的精神”2,“因為世界精神已經上升到一個更高的意識了”3。那么,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的超越,則標志著對德國古典精神觀念的深刻反思與重塑,它旨在糾正并優化既定觀念,以引導人類社會的發展步入一個更為健康的軌道。張秀華教授從“歷史-實踐-過程”維度對馬克思的這一超越的重新詮釋,不僅是對既有辯證法乃至哲學體系的革新性重釋,更是對人類社會未來發展路徑的深刻洞察與應急謀劃。
1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吳飛譯/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版,引言第26頁。
2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吳飛譯/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版,引言第27頁。
3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二卷,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107頁。
圖書信息
《歷史、實踐與過程:
馬克思與懷特海思想的共通性》
作者:張秀華 著
ISBN:978-7-5764-1555-1
定價:88元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24年6月
同套系推薦
內容來源:第七編輯部
編校排版:信息中心
審核簽發:社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