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大軍平定方臘后,當年108好漢熱鬧的場景已經不復存在,只剩下零零散散的二三十個好漢。在這些幸存的好漢之中,也有不少人沒有跟隨宋江回東京汴梁,接受朝廷封神,而是選擇離開,如李俊、魯智深等人,其中有魯智深、武松、林沖三人的歸宿都在六和寺,那么“六和寺”究竟在哪兒?
魯智深在六和寺圓寂
魯智深在最后一戰中,生擒方臘,立下不世之功。如果魯智深跟隨宋江回到京城,高官得坐,駿馬得騎,然而他卻拒絕跟隨宋江回京。
魯智深在六和寺中休息,有一天半夜突然錢塘江上潮聲雷響。久在軍中的魯智深聽聞漲潮之聲,還以為戰鼓之聲,突然跳起來,拿起禪杖,準備廝殺。寺中僧人告訴魯智深,并不是戰鼓聲,而是潮聲。原來那天是八月十五日,三更子時會漲潮。魯智深恍然大悟,想起他的師父智真長老曾贈予他四句偈語,最后兩句是“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他此刻便知道自己的大限到了,即將圓寂。果不其然,這晚魯智深洗漱完畢,換了御賜的僧衣,留下偈語,坐在禪床上,便圓寂了。
宋江和盧俊義等人看了魯智深留下的偈語,感嘆不已,祭奠魯智深,隨后令大惠禪師在旁邊的六和塔中火化了魯智深。
武松在六和寺出家
武松看到自己的好哥們魯智深在六和寺圓寂,又看看自己斷去的手臂,再想想征討方臘之戰中戰死的孫二娘、張青等好兄弟,心灰意冷,不愿跟隨宋江回京,他于是對宋江說道:“小弟今已殘疾,不愿赴京朝覲。盡將身邊金銀賞賜,都納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已作清閑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冊,休寫小弟進京。”
宋江看到武松已經殘廢,沒什么價值,于是沒有過多挽留,任由武松在六和寺出家為僧,從一個假行者,成為一個真和尚。從此以后,武松再沒從六和寺出去過,后被封為清忠祖師,活了八十歲,得道善終。
林沖病逝于六和寺
與魯智深在六和寺圓寂、武松在六和寺出家為僧不同,林沖在平定方臘后,原本準備跟隨宋江回京,重新進入官場。然而林沖的身體不允許,在大軍駐扎杭州期間,得了風癱,被迫留在六和寺中養病。武松恰好計劃在六和寺出家,因此照顧林沖的重任便落到了武松身上。
因此,魯智深、武松、林沖三人的歸宿都在六和寺,其中魯智深在六和寺圓寂,武松在六和寺出家為僧,林沖在六和寺病逝,那么這個神秘的“六和寺”究竟在哪兒?
水滸傳中的杭州六和寺,在現在的杭州六和塔旁邊,始建于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錢塘江畔月輪山上。在六和寺能夠聽到“十萬軍聲半夜潮”,聽濤比觀潮更有意境,更能引發人的遐想,魯智深就是在這兒聽濤頓悟的。
為何三位好漢的歸宿都是六和寺?
魯智深和武松兩人原本都是假和尚,都是犯了事,為躲避朝廷追捕,才不得已“出家”,其中魯智深剃度為僧,武松以行者身份露面,但是此二人并不認可佛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理念,奉行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有仇必報的江湖好漢作風。然而魯智深和武松兩人經過征討方臘等一系列事情,已經厭倦了江湖上的打打殺殺,想要歸隱山林,那么“真正出家”便是他們的最佳選擇,而恰巧梁山大軍駐扎在杭州六和寺,因此六和寺便是此二人的首選。
至于林沖的歸宿是六和寺,純粹是一個意外,他在六和寺生病了,無法跟隨大軍返回京城。如楊志在出征方臘的時候,剛渡過長江便生病,被留在丹徒縣養病。
魯智深、武松、林沖三兄弟最后的歸宿都是杭州六和寺,在天堂也不孤單,繼續做好兄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