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說,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說出來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來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這句話就一方面說明了任何能夠說出來的事物,都不是永恒的,都在變化。世間的一切都是一時變化的情景,一切都在變化,因緣而生,因緣而滅。
這句話同時也說明了真理是難以用言語全面、深刻、完全真實和準確的地描述出來。在老子心目中,人類用語言描述的全部事物,或都不真實。
在《道德經》中,老子一再強調,道或真理是難以用語言準確描述的。
我們對事物的理解能力是我們最核心的能力,決定了我們的人生高度,而理解是基于我們所聽到的和我們所看到的。
經典著作《沉思錄》里有一句名言:“我們聽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觀點,不是事實。我們看見的一切都是一個視角,不是真相。”
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或并非客觀的世界,而是從我們自己角度所看到、或聽別人所描述的,再經過自己思維處理后所形成的世界。
對此,哲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言,對于每個人而言,世界從來不是客觀的。我們感知到的事物,從來不是事物原本的樣子,而是經過我們的思維處理后的事物。
我們所聽到的觀點,其客觀性和準確性取決于講述人的認知、立場,甚至利益等等,不是事實,只是觀點。或存在理解片面、認識不到位、思想過時、甚至故意斷章取義、歪曲事實的情況。
哲學家維特根斯認為,語言的邊界即是世界的邊界。即使是圣賢們,他們心中真正的心得也很難用語言準確地描述出來。
莊子一再強調不要盲目迷信圣賢,他用《輪扁論書》這個小故事,說明了真正的道理都出自心得,而心得是難以說出來的,要么不全面,或不深刻,要么這次說的和下次說的有區別,要么有其時代背景,而世間事物在不斷發展,圣賢們的心得和觀點或也會變化,或會過時。
因此,孟子認為,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不要拘泥于書上或迷信書本。 而應持懷疑和批判的態度,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
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有一句經典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從學習柏拉圖主義到批判柏拉圖主義,讓他的哲學境界達到了巔峰。
為了能夠更清楚得看清這個世界,不受蒙蔽,我們一方面要具有與時俱進的思維、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更全面地看待事物和他人的觀點。
真正擴展我們視野和思維的是與我們不同的觀點,我們觀察世界和事物的根本原因是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而不是為了尋找情感上的認同,傾向于尋找認同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到蒙蔽。
我們要擁有開放的心態,不執著于自己的偏好、立場和成見等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學會傾聽,克服“習慣性防衛”心理,真正做到兼聽則明,擁抱新的變化,打破自己認知的邊界。
《道德經》強調,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固執己見,對任何事沒有成見,才能明察秋毫;不自以為是,才能明辨是非。
正如某著名投資大師所言的,他對于與自己不同的觀點,通常會看兩或三遍。對于與自己相同的觀點,只會看一遍。
同時,我們還要不斷提升自己認知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分辨、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觀點和我們所看到的事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