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2024。
用看過的書,來回顧這一年。
粗算了一下,這一年認真讀讀書,大概20來本。好書很多,但有時間看、有耐心讀完的并不多。
我覺得,看書不是學習,也不是任務,應該屬于“娛樂”或者“興趣”,能吸引我看下去的,就是好書;有的書,能夠拓展認知,或能確認已有的認知,更是好書。
從2024年讀過書里,抽出10本我認為的好書,分享給有緣人。這些書涉及的命題,關乎保守、演變、進化、歷史、未來、死亡。
1,當下,需要了解點保守主義
《北宋政治與保守主義,司馬光的從政與思想》
保守主義,在我們的主流敘事中,常常含有貶義,意味著因循守舊,抱殘守缺,不思進取。
與保守相對應的,是激進、變革、革命。
我們生活的新中國,是通過革命而建立的,所以,激進、變革在主流敘事中具有褒義。
司馬光是一個保守者,在歷史上以反對宋神宗、王安石變法而著稱,因為被視為保守派的領袖。
《司馬光的從政與思想》這本書,講述了司馬光何以保守,何以反對以改革的名義折騰。
以后世的眼光看,司馬光67年的一生,處于北宋最好的年代。然而,當時很多人并不認為那時“很好”,冗員、冗兵、冗費,讓承平日久的大宋不堪負重。宋神宗想開疆拓土,王安石想革除弊政,朝廷卻沒有錢,他們倆在“富國強兵”這個目標上一拍即合,開啟了變法。
司馬光反對變法,他的核心思想是——當下所取得的成就,建立在前人各種探索建設之上,前人的智慧值得尊重,前人留下的政策、制度、框架不應被大拆大建,只需要修補即可。當下人并不比前面的人聰明,不大可能通過一番折騰而超越前人的成就,反而可能因為折騰而喪失既得的成果。
套用司馬光的保守思想,宋神宗想要拿下燕云十六州的理想,風險極大相當危險——太祖太宗當年都沒能實現這個軍事目標啊。
具體到個人生活,什么是保守?什么是激進?舉個例子,你手里好不容易有了500萬,想到股市上搏一把,把它變成1000萬,這屬于激進;你珍惜既有的成果,擔心風險,把這500萬存個定期,這屬于保守。該保守還是激進?還要看環境,如果你確認遇到了牛市,當然可以激進一些,但是……
在如今經濟下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通過司馬光了解一點保守主義,挺有必要。
2,一切都在演化,統治方式也是
《抵達:一部政治演化史》
一切都在變化,也都在演化。
我們當下所面對的一切,都是歷經長久時間演變而來的。一個物種,一個制度,一個國家,一個公司,一種局面,一種關系,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演變而成的。政治制度,統治臣民的方式,也是演變來的。
《抵達》,講的是人類政治制度的演化史及其背后的邏輯。閱讀這本書,可以知道,當下的人類為何生活在當下的制度之中,可以了解,一個文化,一種文明,一個國家,何以有當下的局面。
不管什么族群,不論哪個地方的人們,如今都生活在一個“國家”之中。然而國家其實一個“虛構”的概念。
人類迄今漫長的歷史長河里,98%的時間里是沒有國家的。在剩下的2%的時間里,當有人說,“我要統治你們,你們應當服從我,我是你們的王”,而且真的有人服從了,便開始有了國家。
這個王要維持統治,需要提供基本的安全與秩序保障,需要武力系統、稅收系統、官僚系統。基于此,5000年來人類演變出了王權時代、封建時代、立憲時代、民主時代,所呈現的大趨勢是,政治平等與民主化,也就是掌握統治權力的人,從一個王到一群精英再到多數人。
實際上,民主制度很早以前在古希臘就有了,但早早地被淘汰,甚至民主曾經長期是一個貶義詞。在很久以前,由于技術原因,民主只適合于城邦國家,而難于駕馭一個龐大的帝國。
那么,現在的主流統治方式會不會被淘汰呢?統治人類的主流方式將會抵達到何處?不得而知。
3,AI正在奪走信息傳播權
《智人之上:從石器時代到AI時代的信息網絡簡史》
這本書的作者是以色列的尤瓦爾*赫拉利,他因出版過《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而大名鼎鼎。跟前兩本書類似,《智人之上》的內容很龐雜,講的是數千年來的人類信息傳播史。
信息傳播是一個重要的權力。誰能掌握信息的傳播或傳播什么樣的信息,誰就掌握了巨大的權力。
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朱元璋貶低孟子,乾隆帝搞文字獄,中世紀歐洲的教廷壟斷圣經,都是對信息傳播的控制,是對信息傳播的壟斷,也是對權力的壟斷。
技術的進步會解構這種壟斷。比如,當印刷術出現后,教廷再也無法壟斷圣經,個人可以直接與上帝溝通了,教廷這個中間商就難以賺差價了。
技術的進步也可能會加劇權力的壟斷。比如,當年秦始皇修直道,是為了把政令從咸陽傳遞到廣大疆域。但信息傳遞成本極大,很容易崩塌,危及到權力。現如今,信息可以瞬間以幾乎無成本的形式抵達任何一個地方,這又便于鞏固權力。
這本書最后講到,如今信息的傳播正越來越被機器人掌控。我們從手機上每天看到的大量信息其實是算法推薦的,也就是人工智能在決定我們看什么。一個巨大的權力正在被AI掌控,而AI是沒有道德沒有善惡觀沒有意識的。它把人類的注意力當成一個礦井開采,它發現傳播仇恨、恐怖、對立、偏見、憤怒、虛假信息,會獲取更好的點擊量,于是就盡可能多地推薦這些信息給我們。
2024年,鐘睒睒炮轟張一鳴,讓張一鳴道歉但至今沒有得到回應。因為傳播那些傷害鐘睒睒信息,并非張一鳴“下令”,而是AI自己做的決定。
看完這本書,會發現AI主導的信息傳播,已經造成一個可怕的局面。
4,局面,總是從壞走向更壞
《三國前傳——漢末群雄天子夢》
這不是一本新書,前面的部分很精彩,寫到后面有些虎頭蛇尾,但還是值得一讀。
《三國前傳——漢末群雄天子夢》,再一次印證了我對于中國古代帝制的這一認知:帝制時代,很難有好與更好的局面,很容易有壞與更壞的局面。原因在于帝制本身有致命的bug。
這本書通過東漢末年群雄爭霸的故事告訴我們,在帝制之下,無法接受現實的黑暗、動蕩,想要改變壞的局面而奮起革命的人們,要么被淘汰,要么成為“反革命者”——只有背棄最初的理想才能活下去。
當軍閥董卓控制東漢朝廷,一群理想主義者以匡扶漢室為理想,競相奔走,招兵,結盟。當他們擁有了一些兵馬和地盤,便發現必須有更多的兵馬和地盤,“盟友”迅速陷入互相屠殺和兼并的殘酷之中。
那些揮舞匡扶漢室旗幟一同出發的人們,活到最后的,成了大漢真正的掘墓人和埋葬者。
推動歷史走向的力量,一個是人性背后的欲望,一個是人所處的制度環境。人性是不會改變的,如果制度環境相同,那么歷史便只是重復。舞臺上的角色,無論如何折騰、奮斗與掙扎,都逃不出劇本。
中國大約2000年的帝制時代,基本上是在重復同樣的故事
歷史書有時候可以當成“工具書”,常常可以解釋很多現象。這本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什么歷朝歷代的折騰,總是在壞與更壞之間循環。
5,中國歷史上,沒有盛世
《饑餓的盛世:乾隆朝的得與失》
張宏杰老師的書,每一本都值得推薦。2024年我讀了他的兩本書,一本是《饑餓的盛世》,一本是《楚國興亡史》。
楚國,相對遙遠與邊緣,與我們的當下已經沒有太大關系。張老師打撈的楚國歷史,最讓我感慨的一點是,一個文明一旦被消滅,就會被丑化甚至像不存在過一樣。一個文明一旦勝利,哪怕它很野蠻,也會被打扮得很光鮮。
《饑餓的盛世》,講的是乾隆皇帝統治大清的一生。
乾隆帝,放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是一位最成功的皇帝,文治武功以及在位時長,幾乎沒有哪個皇帝可比。康雍乾盛世,據說在他的治下達到頂峰。然而這本書揭掉了乾隆盛世的畫皮。
所謂最成功的皇帝,不過為了實現“穩定”這個核心目標,不惜讓國家走向窒息。他干掉了一切可以威脅皇權的因素,將專制統治打造到縝密、完善、牢固的巔峰,皇族、外戚、宦官都沒有干政的機會,大臣老老實實地做奴才,知識分子膽戰心驚地說話寫字。他拒絕已經近在咫尺的西方科學,他視民間社會的活力為江山永固的最大敵人。
在難得的穩定之下,中國的人口數量大幅提升,現代中國的版圖也得以奠定。這個偉大成就的同時,民眾權利被剝奪殆盡,呈現出一個饑餓、僵化、恐怖的盛世。人民,無論是草民還是知識分子和官員,“只許有腸胃,不許有頭腦”。
把一切威脅皇權的因素干掉,把社會原子化,把民眾奴隸化,穩定,穩定,只為江山永固。
江山永固了么?當然不能。
6,壞制度必然導致國家失敗
《國家為什么會失敗》
這是一本突然走紅的舊書,因為作者獲得了諾貝爾獎。
書的內容其實挺簡單,說制度決定了國家的成敗,也就是制度決定論。這個要論證起來不難,現實中有很多鮮活案例。比如,一線之隔的美國和墨西哥的城市,朝鮮半島三八線兩側的狀況,當年柏林墻兩側的情況,還有蘇聯的崩塌等等。
但我還是覺得一個國家的成功并不是有一套“好制度”就行了。比如,為什么好的制度在有些國家總是運行不好?比如,在中東某些宗教極端、派系林立的國家,復制一套好的制度,真的能夠有效運行?
還有,好的制度是怎么來的?看了這本書,我雖然認可書中的“制度決定論”——壞制度不可能讓國家成功,而必然讓國家失敗——但比較相信“地理決定論”。同樣是歐洲人的殖民地,為什么在北美和澳洲能夠建成了“好制度”,在南美洲就不行?書中講了“地理原因”。
同樣,中國的半封閉的地理環境、特別適宜農耕黃河流域,決定了中國這片土地被植入深深的“農耕文明”基因,這與西方的游牧文明、海洋文明、工業文明有明顯的差異,所演繹出的制度也就必然有差異。
總之這是一本不錯的書,作者的說法未必全可信,但確實能夠帶給人思考。
7,世道若巨變,誰也擋不住
《韓家往事》
這本書我在2024年5月的文章《世道若巨變,誰也擋不住》中曾有提及。現在抄錄其中的段落——
最近讀了兩本書,一本是史景遷寫的《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一本是徐泓寫的家族史《韓家往事》。
《前朝夢憶》,寫的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及歷史大家張岱的家族興衰與個人人生狀態。張岱的祖上,從明朝中后期開始做官,其曾祖還曾是狀元,其家族很是興旺。然而到了張岱的時候,人到中年,突然明朝完蛋了,張家就必然地完蛋了。
張岱對自己的潦倒并沒有什么責任,即便他一度窮困到吃飯都成問題的地步,他還是選擇了活下去。張岱是好好地演出了他的角色,人生上半場演富家公子,人生后半場演好一個記錄者。
徐泓寫的《韓家往事》,寫的是她的媽媽韓德常的家族史。韓德常的曾祖生于晚清,是天津的著名的富商,生有二子五女,其中一子早亡,其余6個孩子,在民國時代都有精彩的人生,或留學后經商,或嫁給留學歸來的富家子弟,這些女婿們各個都是好樣的,最著名的女婿當屬梅貽琦和衛立煌。
然后時代巨變,新中國建立了。這一大家族,被洪流沖散。
他們的后代,有的留在了國外,有的留在了大陸,有的從國外回來參與新中國的建設。然后。各種遭遇,身不由己。各種角色,一念之差,境況迥異。
這樣成果的家族,面對時勢巨變也只能是聽天由命。
另,民國名人的故事,年中還讀了王庚的傳記《江河行地,海浪無聲,我的祖父王庚》。讀此書方知,王庚是被陸小曼拋棄的“前夫”,其故事頗讓人感慨時也運也命也。
無論是張岱家族、韓氏家族還是王庚的家族,都是當時的精英之家。或官或商或耕讀或做學問,這都是傳統時代最成功的家族了。在時代的洪流面前,卻也都不堪一擊。
8,我們都將變老,都將死去
《是家人,也是兇手,絕望照護者的自白》
這本書很特別,講的是日本“照護殺人”的案例——有些人長期病臥在床,導致家人長期照護,最終,家人殺死自己親人。
這是日本nhk電視臺一個紀錄片的內容,全部根據真實的案件所寫。根據電視臺的統計,在日本,每半月就會發生一起照護殺人案。看到這個數據的時候,我很震驚,不由自主地會想到,在人口更多的中國,會不會有這樣的事件,會不會有更多的事件?
這本書涉及到了人性最幽深之處。
在動物界,一旦完成了繁殖或將下一代養育到能夠獨立生存,甚至有的雄性動物一完成交配,生命就沒有了意義,就會被淘汰或主動死掉。從生物學上來講,這可能是為了節約資源,以便下一代更好地生存。
然而,人類不一樣,人類有特殊的感情,甚至發展出了孝道。這種親情或道德,會讓夫妻互相照顧,會迫使晚輩照護老去的父母。那些病臥在床的老人,從生物學的意義是已經被“淘汰”,但從社會學的意義上卻是寶貴的,但照護的成本更多不是社會承擔而是兒女承擔。
有些兒女因此失去了工作機會,與社會脫節,他們愛自己的親人,但內心深處的“動物本性”,卻可能讓他殺掉床上的老人,幫病人也是幫自己“解脫”——《是家人也是兇手》直面這種殘酷,再次提醒我們,人類,是社會動物,但首先是動物。人的社會屬性有時候會被動物屬性擊敗。
幾乎同時,我也看了另一本書,解玉軍寫的《陪父母老去》。講她如何陪著父母變老,看著老母親在病床上一天天地遠離自己,回憶從小被父母照顧的幸福過往。那種親情、溫情、掙扎、困難、絕望,可能是每一個中年人必將面對的。
我們都將變老,我們都將死去。日常生活中,我們對這個絕望的命題所采取的策略基本上是回避,不去想。但終將要面對。
9,有些口號,因為荒謬,所以得逞
《經濟人的末日,集權主義的起源》
這是一本名著,作者彼得*德魯克在1939年發表的,他在20多歲的時候就寫出了這本書。薄薄的一小本,如今讀來,依然令人震撼。
經濟人,是人類的本質概念,個體都會追求自身利益,并能夠在無意中促進社會整體福利的增加,然而這種經濟理性會被極權主義政權所利用、扭曲和摧毀。
這本書主要是剖析納粹的,在希特勒如日中天的時候,就預言了他的危險。德魯克作為一個毛小伙子何以對社會主義、集權主義、納粹主義有如此深刻的認識,讓我非常困惑。
這里摘抄一些書中的原文句子——
人在社會上生存,并非受理性、合理的力量支配,而是被盲目、荒謬、惡魔般的力量所支配;
經濟蕭條讓人意識到,自己原來是個沒有知覺的齒輪,被裝在自己也不了解的一部不停運轉卻沒有知覺的機器中;
舊秩序瓦解了,絕望的群眾只好求助于那些保證要讓不可能變成可能的“魔術師”。法西斯主義吸引群眾的心理學,似乎相當離奇且復雜,但本質就是讓人相信自己不相信的事情。
是的,有些口號,正是因為荒謬,所以得逞。
因為公眾在絕望或面對一個重大難題的時候,會相信自己不相信的事情。正如,老年人面對衰老和死亡將至的絕望,會輕易相信騙子的養生術。他本來是不相信的,但相信自己不相信的東西,是他面對絕望的唯一方法。
10,進化,產生進步
《因為獨特》
讀到這本書純屬偶然,它是一本商業書籍,是泡泡瑪特這家公司創始人的訪談。這本書的出版應該是這家公司的公關行為。
很意外,在翻看這本書的時候倒是覺得挺有意思。它強化了我之前已有的一個認知——擁有“進化能力”,是很多成功的關鍵。我覺得這本書的名字應該叫《因為進化》而不是《因為獨特》。
一個物種,一種制度,一個公司,要存活或存續下來要變得有生命力,都離不開進化和演變。方向正確的演變,或者說被市場認可的演變,被環境接納的演變,就是進化。
對于一個創業公司來講,進化才能活下來,對于一個大公司來講,進化才能對抗熵增。
泡泡瑪特原本是一家雜貨鋪,10年的時間,卻變成了一家潮流玩具公司。這個過程,可能是優化的過程,也是不斷否定自己和不斷放棄沉沒成本的過程。否定自己和放棄沉沒成本,這種抉擇其實挺“反人性”的。
長盛不衰的公司,廣受歡迎的產品,往往都在不斷演變和進化。以蘋果手機為例,它每年都在改變,雖然每次的改變并不大,但現在回頭看它當初的樣子,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有些產品之所以逐漸在市場上被邊緣化,往往是沒有進化能力。比如,有一段時間人們討論天涯社區的沒落,前些日子人人網暫停服務,這些都曾經是廣受歡迎的產品。很遺憾,都沒有進化,然后就成了化石。
其實個人也應該具有“進化能力”。比如,每年做一點改變,放棄一些東西,拓展一點邊界,多讀一本書,這都有助于進化。這未必帶來多大的成功,但是能讓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
2024年,我也逼迫自己“進化”了一下,偶爾坐在鏡頭前講一本書,發在自己的視頻號里。本來我是很抗拒出鏡的,但是做自己抗拒的事,反自己的“人性”,可能就是一種進化意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