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不易。如果您對本人的作品感興趣,歡迎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按鈕,您的鼓勵和支持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
三國時代英雄輩出,但并不是每一個能人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而這一點則更加考驗各路諸侯自己的用人智慧了。魏、蜀、吳之所以能三分天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們都有一套優質的人才班子,而且用的也比較恰當。對于人才使用,三家都有一套自己的心得體會,因此人才隊伍的風格也有所不同。
曹操——實力圈粉
作為亂世之奸雄,曹操可以說是整個三國時期都獨一無二的人才。蜀漢和孫吳的創業歷程很大程度還由領導者手下的想法所左右,而曹魏這個政權則幾乎完全是按照曹操本人思想創造出來的杰作了。
作為一名身兼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多項名號的奇才,曹操在前期幾乎完全靠自己的雙手打下了一片天地。他也多次遇到過極其危險的處境,但幾乎每一次都不僅可以巧妙地絕處逢生,甚至最終都能夠反敗為勝。
因此,盡管他并沒有怎么刻意招攬過人才,但絕大多數有識之士都紛紛投靠他。像荀彧、郭嘉、程昱等名士都是被曹操的個人魅力和能力吸引過去的。
在用人方面,曹操向來比較謹慎,但遠沒有演義中那樣多疑猜忌。事實上,曹操的用人風格相當不拘一格,只要有用,不論此人的“成分”如何,之前對自己的態度怎樣,他都會試圖讓其發揮最大的作用。
曹操手下的賈詡是一位非常足智多謀的戰略家,但這個家伙的背景卻著實不太干凈。他曾經幫助失勢的李傕和郭汜卷土重來,進而掌控朝廷,禍亂中原,甚至還用毒計害死了曹操的兒子和愛將典韋,于公于私,曹操都有足夠的仇恨殺之而后快。但曹操還是理性地看出他的這些做法并非完全屬于本意,同時也很快欣賞起了他那足以攪動大局的才華,最終將賈詡收到自己帳下,為自己的統一大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當然,曹操也并不完全是“任人唯賢”。那些比較關鍵的權大的崗位,他一般都安排自己那些曹家和夏侯家的親信們擔任,但這并不妨礙他同時為那些有真才實學的寒門子弟以優厚的待遇。當然,對于那些比較明確地反對他的人,他也會選擇性地疏遠甚至設法除掉,不過這也主要是他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后的事了。
總體而言,曹操的用人風格可以總結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根據每一個人的能力大小以及對自己的忠誠度決定如何使用。
這樣的用人方式基本上保證了曹操自己可以獨攬大權,穩定局勢,又讓手下的作用盡可能發揮到極致。這一點無論是蜀漢還是孫吳都是望塵莫及的。
不過,曹操畢竟也不是個萬能的“識人機器”,肉眼凡胎總有看走眼的時候。歷史上并沒有“煮酒論英雄”,他對劉備過多的信任最終導致這位亂世梟雄遠走高飛,后來成了他的心腹大患之一,而他盡管看出了司馬懿的野心,卻沒有為后代制定反制措施,最終使得九州統一時國號已經不是“魏”了。
劉備——團結信念
比起曹操靠自身硬實力吸引人才,劉備招賢納士的方式就要主動多了。
劉備的大半生都是在流浪漂泊中度過的,每到一個地方,他就會在當地薅點人到自己的隊伍中。除了關張這兩個“原始股”外,劉備在徐州得到了糜竺、孫乾等,在河北得到了趙云,在荊州得到了諸葛亮,在益州得到了當地的法正、劉巴等。從這點來說,劉備的隊伍“成分”還是相當復雜的,但他最大的本事,就是讓這樣一群天南地北的人全都團結在自己的旗下。
應該說,比起經常發生各種血腥殘酷內斗的曹魏和孫吳,蜀漢自始至終都基本維持了表面上的團結,這是相當不容易的。劉備雖然書讀得少,帶兵打仗的能力也一般,但他的個人魅力幾乎無可挑剔。通過自己的“皇室”血統以及對舊道德底線的堅守,劉備籠絡了一大批具有封建時代理想主義的士大夫和將領,打造出一個興復漢室的“圣地”,激起了不少人重振大漢雄風的信念。
遺憾的是,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幾句口號所能激發出的力量實在有限。劉備去世后,蜀漢內部的派系沖突越來越激烈,先是諸葛亮和李豐,再是魏延和楊儀,后來還有姜維和費祎,人人都想匡扶漢室,但人人心中的“漢室”似乎都不一樣。最后這一缺乏物質支持的理想還是沒能在歷史的大浪淘沙中堅持下去。
孫權——權力游戲
相對于曹操和劉備,孫權的條件看起來似乎好得多,畢竟該有的人才父兄基本上已經給他儲備好了,但實際情況卻比這復雜得多。
孫權想要管理好江東,最缺的就是他的“基本盤”。手下的人要么是父親的宿將,要么就是哥哥在江東立業的過程中招攬或收服的。他剛接觸這些人時,他們都很難稱得上是孫權的人。更別提其中一些在孫策征服江東的過程中被迫投降的人還可能跟孫家有仇。
盡管孫權不如曹操那般有硬實力,也不如劉備那般有人格魅力,但他有一項看家本事,那就是制衡。
孫權的制衡策略,簡單總結一下就是“大棒加蘿卜”。他以周瑜和張昭兩個最忠心的人為基礎,一邊盡力打壓世家大族的勢力,另一方面則積極鼓勵群臣進諫,并對那些從經濟建設到沙場征戰上為孫家立下功勞的人給予豐厚的獎賞,很快將人心收攏起來。
然而,正所謂“淹死的都是會游泳的”,孫權前半生制衡玩得有多好,后半生就用制衡折騰得有多慘。從孫權一生的履歷來看,他本人直接指揮的戰績其實一直都不太好看,赤壁之戰是周瑜指揮的,襄樊之戰是呂蒙指揮的,夷陵之戰是陸遜指揮的,他本人帶兵打贏的可能只有濡須口的幾場小仗。他的一生主要研究的都是如何平衡手下的權力,讓他們始終處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在前期,他的制衡之術成功地穩定了江東的局勢,也使得自己成了曹操和劉備都忌憚的雄主。但或許是因為“路徑依賴”,孫權產生了“制衡解決一切問題”的錯覺,結果在晚年把孫吳的朝堂搞得一片恐怖,連陸遜都成了他“制衡”的犧牲品。
或許到了晚年,孫權已經把“大權在握”的感覺當成了“君臣和睦”,卻完全沒感覺到,自己早已親手埋下了孫吳滅亡的禍根。
結語
對于統治者而言,使用人才的要點無非就三個,一個是有實力,一個讓手下是聽話,一個是保持團結。曹操、孫權和劉備可以說是評分秋色般的占了這三點,最終卻因為“偏科”而沒能讓自己的政權完成統一大業。任何領導人都應該做到知己知彼,弄清楚自己的短板。有實力的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過于個人英雄主義,需不需要多注意一下其他人的想法;會玩權術的思考一下自己有沒有真的與他人建立起信任;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支撐自己的權力,有理想的思考一下自己的理想是否現實,能不能被支撐起來。做到了這些或許可以讓自己的馭人之術更上一層樓。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創作。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