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即將結束,它對于科技事業而言,是怎樣的一年?年末最后一天,三思派邀請了來自科技領域各方面的十余位專家學者,以關鍵詞加評述的方式,共同回顧、思考、總結一年中科技領域那些令人矚目的高光時刻,以及探索其背后所蘊含的機遇與挑戰,為科技發展的新征程積蓄力量。
人工智能(AI)
方新
中國科學院原黨組副書記
2024年AI技術在多個領域取得顯著的進展,許多創新型應用開始向實際場景擴展并產生影響,介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并將繼續深刻改變科學研究的范式。但與此同時,AI發展可能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從加深全球范圍的技術鴻溝、挑戰傳統社會的倫理價值觀、泄露個人隱私和構成新的網絡安全,以及AI對于能源的巨大消耗、全球可用訓練數據的“緊缺”等,也日益引起各國的高度關注, 成為AI未 來進一步發展面臨的挑戰。
新理念新路徑
呂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二十大提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宏偉目標,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創新引領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新路徑。2024年是密集部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年。1月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目標作出系統闡述;《政府工作報告》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為十大工作任務之首。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從而從目標、主要任務和體制機制,對發展新質生產力做出全面部署。
新質生產力
尤建新
同濟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解放思想,重構生產要素;與時俱進,健康生產關系。
爆發力
劉琦巖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原副所長
2024年是中國科技創新醞釀、生成并展示爆發力一年。科技創新的爆發力始于自主的初心,成于持續的積淀。將自主創新持續地干到底是眾多崛起或復興的真正邏輯。
全球科技創新競爭深化
芮明杰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回顧2024年,全球科技進步依然十分迅速,科技創新的競爭已經成為國與國競爭的主要方面,尤其在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人工智能技術及其應用開發研究、半導體研發與產品創新等方面的競爭十分激烈,各國政府都直接采取各種政策與經濟手段介入,且都在探索科技創新的新型舉國體制。面對挑戰,我國開始了新一輪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明確方向進行政策調整,探索科技創新新型舉國體制,調整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方面的資源配置,集中力量開展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等方面創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矚目的成果,科技創新實力大大增強。
“龍爭虎斗”
杜德斌
華東師范大學全球創新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
2024年,中美兩國在科技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從人工智能、半導體、量子計算等高科技前沿,到5G通信、新能源、生物科技等新興產業,兩國均積極布局,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力爭搶占科技發展的未來高地。
美國憑借其雄厚的科研基礎、卓越的創新能力和市場優勢,在多個科技前沿領域保持領先。而中國則以驚人的發展速度、龐大的市場規模和日益增強的創新能力,在諸多領域實現對美國的趕超或并跑,成為美國科技霸權的有力競爭者。
同時,美國對中國的科技打壓不斷升級,企圖遏制中國的科技進步,維護其科技霸主地位。具體措施包括加強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制裁、限制關鍵技術出口、試圖切斷中國在關鍵供應鏈上的環節等。
面對美國的打壓,中國采取了針鋒相對的反擊策略。一方面,中國加強自主研發和創新,推動國產替代,降低對外部技術的依賴;另一方面,中國也充分利用自身龐大的市場和資源優勢,對美國進行反制,如限制稀有材料的出口,對美國企業展開調查和制裁等。這些反擊舉措不僅彰顯了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堅韌實力,也向外界表明了中國堅決不屈服于外部壓力,堅定捍衛自身利益的決心。
新質生產力
陳勁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2024年的科技創新有了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引導而有了嶄新的進展。新質生產力視野下的科技創新,目標更為明確——科技創新必須加大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科技和經濟的結合點更明確了。科技創新的使命更高遠——更加關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不斷發展、未來產業不斷形成。
AI for Science
陳海鵬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黨總支書記、副所長(主持工作)
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分別頒發給“以統計物理為基礎開發深度學習算法”和“AI算法顛覆性促進化學科學研究”這兩項工作,肯定了由AI4S推動科學研究進程的科研范式。 應對新時代挑戰,須把握時機進行AI4S范式體系化布局,以開發高水平、強應用的AI4S研究工具為抓手,緊抓AI賦能科研、賦能產業的機遇,積極推動AI4S賦能科研范式轉型。
雄關漫道真如鐵
陳強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回望2024年,無論是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升,還是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各方面工作都在扎實推進,并取得令人振奮的進展。在內外部形勢復雜多變、不確定性加大的情況下,這些成績的取得殊為不易,為今后應對更大挑戰奠定了信心基礎。
腦機接口
周程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埃隆?馬斯克創立的神經連接公司于2024年1月首次將無線腦機接口植入患者體內,8月又成功將其無線腦機接口植入第二名患者體內,11月又獲批將在加拿大啟動其腦機接口臨床試驗。作為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深度交叉融合的前沿新興技術,腦機接口近年發展迅猛,目前全球腦機接口代表性企業已超過500家。其中,中國的腦機接口企業超過100家,僅次于美國。腦機接口有望成為培育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新動能、新優勢的關鍵核心領域。
斷面
郭哲
中國科技館館長
回顧2024,變革浪潮風云涌動,與之前數十年相比,科學領域似乎無令人眼前一亮的驚喜和突破,人們期待的規律級發現仍孕育在沉寂春天的襁褓之中。但屬于這個時代的創新斷面已日益清晰,繼蒸汽機、電力系統和互聯網之后,人工智能已歷史性地確立起變革里程碑的角色。
AI開始改變世界
盛世豪
浙江省社科聯主席、研究員
毫無疑問,AI是當今創新最活躍、也最搶眼的科技領域,且沒有之一。無論是3月份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的誕生,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基座的持續完善進步,多模態支持大模型快速商業化,以及具身智能加速融入真實物理場景,2024年這一領域呈現出來的井噴式爆發的成果應用,使得我們不得不正視,AI正以其強大的能力開始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并開始改變世界。但這僅僅是開始,AI至今尚處于智能革命的早期,不難想像,未來AI與高級傳感器和生物技術的有機融合,肯定可以創造出能夠感知、學習、適應和進化的系統,帶領人類進入一個新時代。
Sora
游光榮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
2024年2月,全新生成式AI模型Sora問世,它可將文字描述直接轉化為高畫質視頻,將對藝術類產業產生顛覆性影響。AI正在改變著人類社會,如何平衡AI創新與監管是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
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