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吃,中國人向來十分重視和講究。
梁實秋先生曾在一篇名為《吃》的短文中說:「我們中國人講究吃,是世界第一。此非一人之言也,天下人之言也。」
一日三餐、煙火四季,往往包含了千家萬戶對于生活的態(tài)度和追求,濃縮了一個地域的風(fēng)土人文、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
泱泱中國,地大物博,美食「不可勝食也」。若論及「特」,新疆當屬獨一份的存在。
羊肉串、大盤雞、馕……細數(shù)這些聞名遐邇的風(fēng)物美食,從選材到制作,從入口到入「胃」,都深深烙印了獨特的異域風(fēng)情與文化印記。
無獨有偶,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商務(wù)部聯(lián)合攝制、央視綜合頻道制作的大型美食文旅季播節(jié)目《三餐四季》第二季走進了新疆。在對烏魯木齊與喀什的味蕾探索中,細膩描繪了新疆人的「三餐四季」,深刻挖潛了美食背后的雋永記憶。
吃,是入口、入心的過程
所謂美食,頭一者,予人入口之歡、舌尖之美、味蕾之樂;更甚者,則予人入心享受,教人沉浸故事中,體味其中深意。
《三餐四季》將新疆的美食、風(fēng)物與故事串聯(lián)起來。每一口品味,都不僅僅是味蕾上的禮贊,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故事體驗。
食重本味,敬畏自然的故事——
紀錄片第一站解鎖了烏魯木齊冬季限定美食「冰碴駒俐」。
「冰碴駒俐」羊長于雪山,是新疆人待客的一道傳統(tǒng)美食。在片中,牧民哈那提說「當水面結(jié)了一層奶皮子一樣薄的冰時,就到了吃冰碴駒俐的最佳時刻」。在他看來,只有取自天山的冰川雪水燉煮出的冰碴駒俐才最為鮮美。
《呂氏春秋》有言,「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食物原料之味本是天生,烹調(diào)的功效在于挖掘。
新疆牧民遵循著「因時而食」的時令之道,以純凈雪水烹煮最原汁原味的新鮮羊肉,取之自然、用之自然,順應(yīng)天時、和諧共生。
引領(lǐng)「食」尚,代代相傳的故事——
美食入口、入腸胃、入心間;鄉(xiāng)愁的愁,很大程度上也是「腸胃之愁」。
作家劉亮程在片中的一段解讀令人記憶猶新:「古人早就明白,人是用腸胃想事情;所謂斷腸,正是人悲傷欲絕的時候」。可見,在中國的家庭里,美食不僅承載著世代相傳的技藝,也寄托著綿綿不絕的記憶。
「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馕」。
在「爺爺?shù)臓敔數(shù)陌职值拟巍沟辏曛魇恰糕伟舜梗抑写蜮蔚臍v史已有100多年,店名從「爸爸的馕」到「爺爺?shù)拟巍棺兂涩F(xiàn)在「爺爺?shù)臓敔數(shù)陌职值拟巍埂?/p>
1982年是新疆第一碗炒米粉的起點。
進疆支邊貴州人文忠福將米粉帶到了新疆,并通過研發(fā)、改進,炒出了新疆第一碗炒米粉。時至今日,新疆炒米粉冠以新疆的名字在內(nèi)地傳播,成了新疆美食響當當?shù)拇怼?/p>
這些「年歲漸長」的美食在時間長河中代代相傳,成了家族傳承、鄉(xiāng)愁寄托的鮮明印記。
和羹之美,在于合異的故事——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山水自有一方風(fēng)情。
絲綢要塞,文明融匯。在長期的交流融合中,來自五湖四海的食材和烹飪技藝,為新疆的美食增添了蓬勃的活力,也孵化了這里飲食文化的多樣性。
從類別看,新疆飲食文化大致可分為兩類。以農(nóng)耕文化為背景的飲食和以草原游牧為文化背景的飲食——一個蒸饅頭,偏碳水;一個善烤馕,喜肉類。
兩者交流融合,共同滋養(yǎng)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疆飲食文化,演繹了「和羹之美,在于合異」的故事傳奇。
守正和創(chuàng)新
美食代代傳承,文化生生不息。
同樣,作為記錄美食的記錄者,《三餐四季》也在「歷久彌新」。
但有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美食節(jié)目第二季,乃至第N季該怎么做,才能出新、出彩、出圈?
守正和創(chuàng)新,或許是不變的法則。
如何守正?
本季《三餐四季》依舊打造「尋味團」,為觀眾上演行動者的探味、沉浸式的吃播。
每期由總臺主持「天團」+文藝嘉賓+專家學(xué)者共同組成「尋味團」,以嘉賓的視角實地探訪、學(xué)習(xí)制作、即嘗即評,探尋城市里最具人情味的美食、最暖人心懷的故事。
既承擔紀錄片的使命,又創(chuàng)造真人秀的氛圍;既渲染故事片的情緒,又賦予文藝片的觀感,這是《三餐四季》不變的設(shè)定。
如何創(chuàng)新?
美食地圖拓展。從雪山到戈壁,從山川到丘陵,「尋味團」的足跡遍布祖國的東南西北。
城市定位求專。本期精選的烏魯木齊和喀什,雖都屬于新疆地界。但實際上,烏市的冰碴駒俐、酸奶、炒米粉,更凸顯地域特色,是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老字號」;
喀什的西瓜烤鴿子、窩窩馕、紅柳烤串等,則吸收了老城的「新風(fēng)尚」,突出了風(fēng)味變遷。
故事意境深遠。《三餐四季》第二季增加了食物的特寫與寫真、鏡頭的留白與靈動。
如,在面團發(fā)酵、湯水沸騰的過程中,增加了恰到好處的延時攝影,這種溫情脈脈的「鏡頭感」,讓時間的流逝與食物的變化更加具象,在「潤物無聲」中勾勒了過去與現(xiàn)在、連接了美食與人文。
1號結(jié)語
三餐煙火暖,四季皆安然。
找尋美食背后的人情味,就是找尋「三餐四季」的核心靈魂。
《三餐四季》巧妙地以一日三餐串聯(lián)起新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飲食文化,它不僅是一本盤點美食的「菜單」,也是一扇感知文化的「窗口」,將美食和文化的「前世今生」展露出來,讓人每每思量,每每難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