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中國車企在智駕賽道上有著肉眼可見的進步。
從高精地圖到無圖,接著推出占用網格、爭搶開城數量,再到上車端到端……
中國智駕賽場上的熱詞,每年都在不停轉換著。
不同車企為此所作的努力,都是為了早日實現完全自動駕駛的目標。
而就在兩個月以前,特斯拉正式發布了Robotaxi產品Cybercab,計劃2年后投入運營。
完全自動駕駛,似乎真離大家不遠了。
2023年1月,小鵬表示年內會在超過50個城市實現用戶能放手的自動駕駛。
智駕開城,就此成為了各大車企爭相發力的環節。
到了今年1月,小鵬官宣,「XNGP提前一年完成200個城市的覆蓋目標。」
接著半年以后,小鵬正式將「全國都能開」的智駕版本向全量用戶推送。
小鵬,也成為繼華為之后第二家做到“全國都能開”的品牌。
智駕開城戰,自此算是告一段落。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極氪和比亞迪均表示向用戶推送“全國都能開”的智駕版本。
這相隔近半年時間的推送節奏,不難看出了各家的發展差距。
全國都能開,毫無疑問是業界必須實現的發展共識。
反之在智駕硬件選材方面,目前各家還是有著不同看法。
有意思的是,作為最早一批采用激光雷達的車企代表,小鵬就率先在P7+身上改用了視覺方案。
小鵬智駕負責人李力耘認為,「人最重要的傳感器是眼睛,所以純視覺一定是最直接、最高效的解決方案。」
他指出,小鵬的視覺方案和激光雷達版本的智駕能力沒有區別。
為此,小鵬智駕還改為不再區分Max和Pro版,統一全系標配。
顯然,小鵬已然在智駕路線上大幅看齊了特斯拉的做法。
相比于小鵬的積極轉身,華為和蔚來則有不同表態。
余承東認為,之所以堅持采用激光雷達,是因為其具備更高的安全性,能更好應對不同的用車環境。
抱有相同看法的李斌,更是直言道——「特斯拉并非在所有事情上都是正確的。」
「誰說激光雷達沒用的,這種說法肯定是既愚蠢又惡劣。」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深藍和智界都推出了沒有搭載激光雷達的華為智駕ADS SE版本。
此外,蔚來旗下的樂道同樣沒有用上激光雷達。
李斌表示,是否配備激光雷達屬于商業問題,取決于企業是否愿意為此付出成本。
「蔚來的理念,是堅持用技術來減少事故,只要這個硬件有用,就應該搭載。」
「但因為不同級別的定位,不可能全部品牌都用激光雷達。」
車企選用純視覺還是激光雷達方案,這當中必然有對成本和品牌定位的考慮。
但硬件方案只是輔助手段里的一種,是否非用激光雷達不可,這本質上也在問車企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手段。
于是,今年各家車企都在搶先上車端到端,力求借助大模型來實現能力躍遷。
其中,此前小鵬就明言,自己是全球唯二、國內率先實現端到端大模型量產上車的車企。
小鵬,搶在華為之前上車了端到端。
李力耘指出,端到端的核心優勢在于降低了對激光雷達的單一依賴,轉而強調信息的整體性無損融合。
因此,這才給了小鵬全面轉向純視覺智駕的底氣。
此外,端到端還大幅減少了代碼量,幫助車企從以往的人海戰術中解放出來。
精簡了智駕團隊的理想直言,端到端的代碼量,只有原來無圖版本的10%。
難怪,端到端快速成為了各家車企的必選項。
盡管全行業都在力推端到端,但各家對此概念還是有著不同認識。
Momenta CEO曹旭東指出,一些所謂的端到端大模型,只輸出橫向,沒有縱向輸出軌跡,并且有的還是分段式端到端。
之所以他敢這樣說,原因在于Momenta的端到端方案是一段式的,并且還能做到同時控制橫向與縱向軌跡。
考慮到目前奔馳、豐田、智己、埃安等眾多車企均選擇跟Momenta達成了智駕合作,想必曹旭東的表態有其底氣所在。
雖然端到端已在智駕領域大行其道,但各家亦表示該方案并非萬能,它也會容易出現低級錯誤。
對此,理想就采用了由端到端模型(系統一)和VLM模型(系統二)組成的雙系統方案。
理想表示,這兩個系統永遠在同時工作,其中整套系統的底層支撐還是端到端。
但面對著復雜場景,尤其之后發展到L3\L4級自動駕駛時,VLM模型的作用將更加突出。
憑借著雙系統方案的應用,今年理想在智駕領域上的進步得到了業內廣泛認同。
理想的發力追趕也告訴了大家,雖然各家在智駕賽道上的發展有先后,但可能都談不上絕對領先。
只是,這里面暫且還不能把特斯拉算進來。
“特斯拉FSD入華”,這一年多來,外界一直樂此不疲討論這樣的傳聞。
早在今年Q2特斯拉財報會上,馬斯克也說了,監督式FSD將在發布v12.6后進入中國、歐洲和其他國家。
然而到了年底,大家依舊沒能等來確切消息。
對此,特斯拉又說預計2025年一季度將在中國推出FSD,但官方也補充說明到“要等待監管部門批準”。
FSD的“狼來了”故事,不知道還要說多少回。
FSD一天不入華,大家對其實力就始終持以將信將疑的態度。
李力耘認為,小鵬的智駕實力和特斯拉不相伯仲,「因為我們更懂中國路況,更懂國人的駕駛習慣,而特斯拉可能更懂美國人的駕駛習慣,很難說誰更強。」
理想也發話,「如果單看端到端的表現,我們和特斯拉可能也就是半年左右的差距。」
顯然,在沒有跟FSD正面對決之前,大家都沒有選擇認輸。
類似情況,跟Model 3(參數丨圖片)國產前亦差不多,彼時中國車企們都說無懼特斯拉的到來。
但直到雷軍帶來小米SU7以后,我們才終于看到有中國車企在同級市場上贏下了特斯拉。
未來智駕賽場上是否也會出現同樣情況,也只能交由時間來回答。
雖說中美智駕比武的最終勝負未分,但基于端到端的Scaling Law特性,勝利的天平似乎一直在向特斯拉傾斜。
目前業內觀點認為,在海量數據、不斷提升的云端和車端算力支持下,自動駕駛的Scaling Law還有很大發展潛力。
而從數據和算力規模來看,特斯拉都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據悉,如今特斯拉已坐擁了88.5 EFLOPS的云端算力規模,而理想和小米最新公布的數字則是8.1 EFLOPS。
至于小鵬則表示,到2025年底,其云端算力將達到10 EFlops以上。
單就訓練算力來看,特斯拉的領先優勢已是無以掩蓋。
在此基礎上,日前特斯拉開始向部分用戶推送FSD V13.2,馬斯克對此評價道,「FSD V13的能力是上一代的5-10倍。」
看來,強者恒強的定律還在智駕領域里上演著。
此前理想已對外放話,「沒有10個億美金凈利潤的公司,都玩不起將來的自動駕駛。」
作為近年來猛然發力囤卡的理想,深知其中的燒錢程度。
此外,近日還有媒體報道,小米正著手搭建自己的GPU萬卡集群,繼續發力AI大模型。
毫無疑問,這場AI戰役會是一場資本豪賭的消耗戰,這也注定有人將無法繼續跟上。
更重要的是,隨著美國對華的芯片出口限制,這也讓各家有錢都買不到足夠的卡。
近來,相關部分發文,告誡各企業謹慎采購美國芯片。
之所以有這樣的警示,這源于不久前臺積電表示,將不再為大陸生產7納米或更先進工藝節點的人工智能芯片。
如此一來,像蔚來和小鵬的自研智駕芯片,都可能難以完成落地量產。
面對著難以改變的“卡脖子”現象,能夠自研車載芯片和算力訓練芯片,以及具備軟件算法能力的國內企業,也就只有真正做到全棧自研的華為。
從長遠來看,抵御FSD進擊的重任,大概還是只有華為能扛下來。
在尊界S800首發當天,余承東就說了,其整車架構是專為L3級別自動駕駛而設計。
他還說過,華為ADS 4.0系統將在2025年推出,同時將實現高速L3級自動駕駛的商用試點。
此外,理想也表示,端到端+VLM的能力繼續迭代以后,明年就有望做到L3智駕。
至于小鵬也不甘示弱,李力耘透露明年可能在Max車型上,逐步提供類似無人駕駛的能力。
顯然,國內頭部智駕隊伍均已在摩拳擦掌奔向L3智駕,這不僅是為了秀肌肉,還可以說是對FSD的提前發難。
考慮到特斯拉Cybercab將在2026年正式投放,那2025年無疑是L3級智駕必須要實現的一年。
明年大概只有做到這般水平的車企,才可以自稱為“智駕第一梯隊”。
隨著無圖+端到端的應用,今年高階城市智駕已經走進了大眾生活。
從以往智駕的“用不起”,到當下的“用得到”,這已然跨越了一大步。
而接下來要想“用得好”,這當中難度系數的提升可能將超越大家想象。
對于企業來說,怎么賣出足夠多的車、怎么讓高階智駕得到普惠,且怎么保證有足夠利潤和條件去擴充算力規模……
這種種要素交織起來,已然是一個系統性的難題。
如此看來,不是每一家企業都得跟上特斯拉的步伐,也不是每家都得擠破頭進入到頭部梯隊當中。
面對差距,各家找準自己的發展定位,這點可能更為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