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歲末,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成立。
十三載歲月如歌,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的領導下,在各級領導部門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關愛下,中心懷揣著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之志,于守正創新中樹品牌、推人才、拓市場,積極營造戲曲生態,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
十三載向新前行,在舊年與新年交接、過往與未來交匯的時刻,讓我們帶著回味與期待,踏上新的旅途,與同伴們攜手并肩,繼續努力為戲曲事業的發展開辟新天地,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戲曲華章。
從2011到2024,上海戲曲藝術中心堅守“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統戲曲藝術”的初心使命,帶領所屬上海京劇院、上海昆劇團、上海滬劇院、上海越劇院、上?;磩F、上海評彈團和上海宛平劇院、長江劇場,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上海文化”品牌、國家藝術平臺和世界文化窗口。
十三年的路途上,我們留下了堅實而獨特的足跡,回溯往昔,每一個閃耀時刻,你我皆是締造者。
“一個基金”
自2012年起,市委宣傳部和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支持設立上海戲曲藝術中心藝術發展基金,以資助劇目創作為主體,扶持傳統繼承、支持重大活動、資助文化交流。截至2024年底,共資助各類項目526項,含劇目創作類153項、戲曲藝術推廣活動類306項、重大配比類60項等。中心積極發揮藝術發展基金的導向作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以演出為中心環節,堅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不斷提升上海戲曲的原創力、軟實力和影響力。
經過十多年的建設與推動,受各類基金資助的創作、人才培養、重大演出等項目,如京劇《龍潭英杰》、昆劇全本《牡丹亭》、滬劇《敦煌女兒》、越劇《好八連》、淮劇《火種》、評彈《千里江山圖》等,都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和階段性的成果。
黎安、吳雙、沈昳麗、傅希如、熊明霞、羅晨雪等依托在基金資助劇目中的出色表演,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茅善玉、梁偉平分別憑借滬劇《敦煌女兒》和淮劇《武訓先生》中的精彩演繹,榮獲舞臺藝術領域的政府最高獎——文華表演獎。京劇《春秋二胥》獲第八屆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提名,淮劇《武訓先生》獲第十六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評彈《戰·無硝煙》獲第十二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節目獎(榜首),昆劇《自有后來人》等參加“禮贊新時代,奮進新征程”——演藝大世界·全國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越劇《山海情深》入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等。
目前,中心所屬院團中,共有59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7人41次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中國曲藝牡丹獎,41人45次獲得文化部文華獎個人單項獎等;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華大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中國藝術節大獎、中國戲劇獎、文化部優秀保留劇目大獎、中國戲曲學會獎等的原創劇目達十余部。
“一系列重大展演活動”
2012年起,中心攜所屬院團承辦“海上風韻——上海文化全國行”,名家名角連續三年奔赴十余座城市,演出50場,北京站演出成為上海自1994年以來規模最大、陣容最強的一次晉京展演活動。
2015年起,中心連續五年主辦“東方之韻·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晉京展演”,集中展示上海近年精品創作和人才培育的成果,為打響上海文化品牌貢獻力量。
2016年至2022年,中心聯合上海大劇院、上海音樂廳等上海主流演藝劇場打造“戲·聚精典”“戲·樂無窮”演出季,以所屬院團經典劇目和原創佳作,展現上海戲曲薪火相傳的蓬勃生機。
2018年,中心聯合滬蘇浙皖四地劇協會同黃浦區文旅局,共同策劃舉辦“東方之韻·梨園武薈——長三角地區中青年戲曲演員武藝展示”活動,來自滬蘇浙皖四地的17家院團、13個劇種、37位選手一一展露絕活,盛況空前。
2023年、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心攜所屬院團在宛平劇院舉辦“非遺戲韻·游園會”,活動將戲曲融入生活,打造戲曲沙龍、演出、電影、市集、手工等沉浸式互動體驗,線上線下共同見證了非遺藝術和國潮文化的“雙向奔赴”。
“一項重要主題實踐活動”
2017年,中心首次主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所屬院團獲得文華獎、梅花獎、白玉蘭獎的藝術家們輾轉五千公里,深入寧陜蒙三地,把戲送到劇場里、草原上、篝火旁。
此后數年,我們攜手長三角戲曲藝術家,足跡遍及全國近十個省份,通過深入改革開放前沿和基層人民生活,讓藝術家與各行各業勞動者的心貼得更近,促進戲曲的普及推廣和創作素材的發掘。
“兩部電影”
2015年,由中心出品的上海昆劇團首部3D昆劇電影《景陽鐘》和上海越劇院首部3D越劇電影《西廂記》拍攝完成,通過創新、先進的科技手段,促進戲曲藝術的傳承、傳播與發展。
《景陽鐘》電影劇照
2017年,《景陽鐘》獲加拿大金楓葉國際電影節最佳戲曲影片和最佳戲曲導演獎,《西廂記》獲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第六屆中國先進影像作品立體(3D)電影類優秀作品獎。2018至2019年,兩部電影先后榮獲東京國際電影節藝術貢獻獎,這是中國傳統戲曲電影首次參加國際A類電影節并斬獲殊榮,在世界舞臺唱響中國聲音。
《西廂記》電影劇照
“一本刊物”
2014年起,中心主辦推出季刊《戲聚》,以推介中心所屬院團重大創作、改編劇目和新人新作為內容,傳遞創作追求,剖析劇目看點,開展文藝評論,著力展現上海戲曲文化的整體風貌。
上海戲曲人始終“在路上”,更多精彩未完待續!
沿著時間的脈絡,在年復一年對戲曲事業的堅守和前行中,我們感受到了一股獨特而強大的力量,它推動著戲曲生態的多元化發展,突破各劇種藩籬使戲曲呈現繁榮景象,它連接著傳統與現代審美,以創新為戲曲的發展注入不竭動力,它也孵化著青年人才,讓他們在實踐中嶄露鋒芒,成為傳承戲曲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
今年是以“戲曲·呼吸”為主題的上海小劇場戲曲節創辦十周年,也是其升格為“國字號”展演活動的第六年。
截至2024年,展演活動共吸引來自全國29個地區(含港、臺地區)的戲曲院團、藝術工作室及個人申報,總申報劇目580余部,涉及近90個劇種,100余部風格各異的小劇場戲曲作品經過專家遴選后登臺亮相。
十年間,展演活動票房收入整體呈現增長趨勢,今年票房收入達到歷史新高。自2020年展演活動增設演前直播導賞環節以來,更是吸引了約120萬人次線上觀眾的熱情參與。
十年來,展演活動成為青年戲曲人才探索實驗的首選平臺與孵化基地,也為戲曲名家提供了創新突破的舞臺。據統計,參加展演活動的主創人員中,35人曾獲中國戲劇梅花獎,15人曾獲文華獎,37人曾獲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等殊榮。
昆劇《六道圖》| 石小梅、李政成
梨園戲《御碑亭》| 曾靜萍
川劇《卓文君》| 陳巧茹
黃梅戲《薛郎歸》| 黃新德
粵劇《金蓮》| 蔣文端
京昆合演《春水渡》| 王珮瑜、胡維露
滇劇《馬克白夫人》| 馮詠梅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吳晶晶、青年演員夏園園分別憑借展演劇目黃梅戲《玉天仙》、高甲戲《阿搭嫂》中的出色表演,收獲了屬于自己的“白玉蘭”;青年演員王裕仁憑借川劇《離恨天·審》,獲得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新人配角提名獎。這些榮譽不僅是對個體藝術成就的認可,更體現了小劇場戲曲作為人才培養平臺的獨特價值。
黃梅戲《玉天仙》
高甲戲《阿搭嫂》
川劇《離恨天·審》
十年來,不同劇種和劇團扎根戲曲本體,以傳承為基礎進行創新,在題材改編、藝術表達等方面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既有滇劇《馬克白夫人》、藏戲《圖蘭朵》等以戲曲藝術演繹西方經典的作品,也有越劇《假如我不是嵇康》、京劇《封狼居胥》等歷史題材劇目,還有《春水渡》《新烏盆記》等多劇種融合演繹,更有梨園戲《〈陳三五娘·平行空間2〉大悶·賽博朋克》、粵劇《奉天承運》等古韻新潮劇目的突破創新,展現了戲曲的多樣性及其探索的可能性。
藏戲《圖蘭朵》
越劇《假如我不是嵇康》
京劇《封狼居胥》
京淮合演《新烏盆記》
梨園戲《〈陳三五娘·平行空間2〉大悶·賽博朋克》
粵劇《奉天承運》
十年來,小劇場戲曲逐步走向世界舞臺,跨越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以獨特的藝術魅力贏得了世界的贊譽。上海昆劇團實驗昆劇《椅子》2016年赴日亮相第五屆亞洲導演節,此后參加俄羅斯金蘿卜戲劇節、阿爾巴尼亞斯坎帕國際當代戲劇節等;2019年,《椅子》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法雙邊活動中,受到兩國領導人的高度肯定;越劇《再生·緣》站上羅馬尼亞錫比烏國際戲劇節的舞臺;黃梅戲《薛郎歸》《玉天仙》也在韓國的戲劇節上斬獲佳績。
昆劇《椅子》
越劇《再生·緣》
這一系列“國際亮相”都與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息息相關,它不僅促進了戲曲藝術的國際傳播,更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在當下數字技術的浪潮中,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正積極擁抱變革。通過戲曲生態大數據智能分析,中心深入挖掘戲曲藝術的數字資源,評估供需關系、市場影響力,分析涵蓋供給側標簽化數據、用戶畫像與市場洞察、市場表現與競爭力評估以及觀眾情感與傳播效果分析等多個方面。
根據初步分析,2024年全年,在上海各專業劇場和演藝新空間的戲曲演出超1600場,除京、昆、滬、越、淮、評彈外,黃梅戲、錫劇、湘劇、甌劇等均在上海有演出。戲曲演出共涉及167個專業劇場及演藝新空間,累計貢獻了不少于491573個座位。
收集并初步分析線下觀演數據可知:2024年,有70個專業劇場共舉辦戲曲演出603場,一共提供了387511個座位,估算今年上海戲曲劇目觀演規模約為28萬人次。
收集微博、B站、抖音、小紅書、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平臺數據,建模初步分析上海戲曲市場線上潛在用戶群體規模可知:各平臺活躍粉絲規模約在78.1萬人至82.3萬人之間,線上潛在用戶年齡集中在18歲至35歲之間,女性用戶占比超7成。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將通過戲曲生態大數據智能分析厘清戲曲生態數字資源,深挖數據價值、激發數字能效,以大數據分析理論研究戲曲生態影響力系列模型,智能評估“出人、出戲、出影響力”的供給側、需求側和市場影響力的相互作用關系,推動上海戲曲事業實現數字化創新與發展,用“大數據智能分析的新質生產力”驅動迸發戲曲新的生命力。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10周年,上海戲曲藝術中心帶領所屬單位,始終秉持“出人、出戲、出影響力”的初心,努力為打造文化自信自強樣本、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作出戲曲戰線的貢獻。
2025年的鐘聲即將敲響,站在嶄新的起點,我們心懷使命,眼含星光,且歌且行,奔向屬于戲曲的無限未來。心之所向,生生不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