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殺3》上映4天票房突破2.34億。
10月,肖央跟趙麗穎搭檔的《浴火之路》講述的故事正是受害父母與人販子對抗的故事。
12月,肖央又出現在“誤殺”系列。
同類題材,同類角色,誤殺一次算是誤殺,誤殺兩次到三次那算什么?算是殺瘋了?
新鮮感還在嗎?
導演給出答案:在。
《誤殺3》跟前兩季不同,前兩部是翻拍國外電影,這一部屬于原創故事,切入的創作視角新穎。
情節層面,結構、角度創新,挖掘出深層次人販子犯罪內幕;內涵層面,對人性進行多面解讀;社會層面,大尺度揭露真相,激起群眾打拐意識,具有警醒的社會意義。
電影切入太多細節,拍出來的或是隱喻的情節都映射人性的暗黑,現實殘忍、人性丑惡的一面在層層反轉驚悚出現在大屏幕上,血腥又驚悚的畫面令人細思極恐,寒毛直立。
細致入微的多種人性、多重現實呈現,放大不為人知的真相。
陳思誠的東南亞殘酷、黑暗懸疑元素結合打拐社會議題,尺度拉到極致。
打拐框架主體還是圍繞“父親救孩子”作為推動主線發展現的關鍵主線。
但深入打拐并非停留受害家庭的親情落腳點,尺度更大,延伸至罪惡中心話題,以社會議題激起對各階層群體批判。
影片中用動物符號隱喻人性,羊、螢火蟲、章魚都分別代表人物和劇情的關聯,映射出不同的人性復雜性和多面性。
肖央飾演的鄭炳睿,對女兒的情感體現出為人父親的深厚、堅定、無私的愛。
女兒婷婷像支撐他生活下去的生命力,女兒遇到危險那一刻,刺痛身心的痛苦、折磨猶如狂風暴雨席卷,裹卷活下去的希望,剝奪他“正常”的生活。
一張婷婷被割手指的照片讓鄭炳睿徹底崩潰。
視頻里婷婷求救的聲音,和他只能無助憤怒痛徹心扉的嘶吼,展現受害者絕望的悲痛心理。
鄭炳睿失去婷婷痛不欲生,瘋了一樣怒吼人販子還孩子,不計代價按照人販子指示違背道德、法律,只求自己的孩子安然無恙。
影片打破“非黑既白”刻板印象,人性善與惡兩面相伴相隨。
男主不是印象中的英雄主義正派,當現實觸發極端感情,他只能被迫走向深淵,明知是錯卻不能不做。
極端環境下,他被逼上絕境,走上不能回頭的道路。
鄭炳睿在不同境遇前的真實本能選擇是復雜人性的變化過程。
婷婷失蹤,鄭炳睿按照提供線索以他人的孩子作為交換。
對他人孩子的自私和對自我孩子的無私的極端人性變化激起觀眾對人性復雜共鳴。
影片中有許多佛的鏡頭,佛像、佛珠 ,大佛還是小佛都在注視,見證所有的“因果”。
人在絕望時會寄托希望于神佛,希翼借助神佛的幫助挽回局面,求順求吉求平安。
佛是善良使者,正義化身,護佑虔誠之徒,懲罰人性之惡。
向拜佛求保佑,但本性之惡造壞事,佛不僅不護佑,還會懲罰惡者。
人販子求神拜佛,最終死在佛前,而佛冷漠注視一切,這是種下的“因”結下的“果”。
既想得到佛保佑,卻違背道德,良心不安以尋求佛保護,佛守正義,撕開惡人面具偽虔誠面具。
線索指引下,鄭炳睿深入虎穴,潛入人販子家中營救女兒 ,面對人販子驚愕的表情,鄭炳睿第一個反應是翻開冰箱。
為什么翻開冰箱?
殘肢——女兒被割下的手指。
驚悚的一幕令人細思極恐。
所有的憤怒達到頂點,鄭炳睿開展激烈暴力復仇。
鄭炳睿和人販子都信奉佛,都在絕望中尋求佛保佑,但他們的虔誠早蕩然無存。
人販子對鄭炳睿說的“你的老婆、你的女兒,是你的報應”。
可她病入膏肓的孩子和她自己最終死在孩子刀子的結果何嘗不是犯罪的報應。
佛知道一切真相,他們虛偽的虔誠,犯下的錯,已在佛注視下種下惡果,死亡是他們為犯下的錯償命,是“惡果”的收尾。
好人和壞人的謎題是一大懸念,殊不知貫穿全片的“佛”全程窺探,他們的結局已注定。
“The past is never die”(過去永遠不會消失)
即指過去犯下的罪行,種下的因。
鄭炳睿在善惡之間徘徊,想向善而行,可“過去不會消失”,過去拖著向善步伐,緊抓不放,追求的善不能完整,現實和內心相悖。
曾經在人販子實行犯罪的時候,懵懂的他走向助紂為虐的道路。
求生的欲望和一顆糖的誘惑,他完整的“善“已不復存在,丟失在遙遠的過去,未來的他也終究為犯下的錯買單。
為了救婷婷,他帶上別人的孩子交換 ,在佛前殺人,炸有多條人命的船,他的“善”逐漸被淹沒,“惡”不斷累加,最終淹沒了他尋求的人生。
求佛保佑被運用于許多電影,《浴火之路》也曾用佛來展現惡人信佛,但佛的懲罰都會到降臨到他們身上的設計。
這樣的元素運用折射人性善良丑惡的對立結果,苦難推鄭炳睿走向“惡”,渴望得到諒解、救贖,但因果循環的報應最終撕開人性遮羞布。
獨特的“因果報應”情節設計,推動復仇爽點達到頂峰,懸念的外衣被一一扒開。
“誤殺”系列,第一部評分最高,口碑最好,目前的第三部口碑超越第二部。
反轉是電影最驚喜的部分,分不清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不到最后劇情一直在反轉。
主創團隊對“誤殺”中的“誤”解讀是誤導、誤解。
起初群像似乎正邪分明,警察代表正義使者,人販子代表邪惡,孩子的父母、老師代表受害一方。
誤導觀眾“覺得”這樣的角色理所當然,遵循常規現實思考。
隨劇情深入,巧妙以反轉再反轉的懸念打破觀眾一開始的“以為”,引導觀影期待,不斷跟隨劇情走到最后結尾,直到片尾10分鐘,反轉還在運行。
情節、人設、人性多重反轉,沒有準確從頭到尾的不變,這才是現實,真真正正在運行中的“現實”。
令人無法辯駁的赤裸裸人性之“惡”經過多個情節拐點挖掘人性原始的貪婪、殘忍、丑惡。
“殺”是指懸疑、犯罪、暴力,一步步揭開的“惡有惡報”的結局。
誤導和誤解導致真相模糊,騙過觀眾,層層剖開,深扒事實,懸疑、暴力撕開被誤導的事實,層層較量之后扒出血淋淋的罪惡真相。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商品”。
一句話道出人販子罪惡滔天。
線索一步步指引,鄭炳睿走進深山老林里的孤兒院。
人販子打著“善”的名義收留孩子的孤兒院是人間煉獄,惡人謊言作惡的罪行揭露天下,血腥的場景將人販子的無情、殘忍面目攤開。
表面上的孤兒院是救贖天堂,給無家可歸的孩子歸宿,拯救孤苦無依的生命。
實際上是“孤兒怨”,人造的人間煉獄,滿地血腥揭示人販子罪孽深重的罪惡,一群孩童無助的痛苦哀怨繚繞在孤兒院每個角落 。
溫暖的地方成了恐怖地獄,孤兒是明貨,拐來的孩子是暗貨,他們被分為三六九等,明碼標價,被以各式各樣的方式壓榨,剝削無辜生命的最后價值。
長相好、聽話的孩子淪為商品,他們可以擁有健全的身體,卻要被作為X交易商品賣到異國他鄉私人海島供人玩樂,是從一個地獄轉向另一個地獄。
不聽話、有“瑕疵”的孩子被采生折割,淪為人販子的乞討工具,人販子利用他們的殘缺身體祈求路人的可憐賺錢,壓榨每個孩子僅存的利用價值。
電影中,人販子的黑色產業鏈不再是隱晦的文字描述,畫面尺度、話題尺度和人性尺度都拉到極致,無限接近事實真相。
把電影放大就是現實,不起眼的角色,幾分鐘帶過的情節都有現實的影子,而那些看不見的永遠是最殘忍的真相。
孩子被采生折割的畫面,像貨物一樣被疊“裝箱入庫” ,裝進貨車,送上賣家手里。
庇佑所變成犯罪窩點,打破孤兒院
拍出來的叫電影,那么拍不出的現實真相呢?
電影最后給出的數據指出世界上每天有陷入家庭破碎慘案,孩子們的光明未來被人販子切斷,折磨和痛苦的哀嚎在不為人知的角落里響起。
電影揭開的真相不過是冰山一角,那么一角之外的事實呢?
片尾觸目驚心的數字藏著的真相在電影之外又是何種令人細思極恐的場景?
電影最后是開放結局,結合觀眾觀影時獲取的信息,對隱喻部分的思考融合,不同的觀眾想象空間不同,放大直接給出確定結局效果。
不論是什么樣的結局,電影的“打拐”是核心主旨,喚醒人性之善,警示在法律邊緣試探的惡人及時回頭,警醒大眾關注打拐,讓人販子無處遁形,讓每一個孩子在陽光下擁抱明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